你以为对方是回避型依恋,实际上只是不爱你。
有些人确实恶心,借回避型依恋之名,来做不负责任的事情。
分享一个我最近的案例。
我的一个学员在朋友聚会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男生。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的理想型,一番交流之后,就交换了联系方式。
期间,男生总会以各种理由约我的学员出来玩,吃饭,逛街啥的。有一天晚上,他们又约在一起喝酒。聊了很多,男生分享了自己的情感经历。
他说自己有一段恋爱经历,被绿了,从此之后对女生都不太信任。越说越来劲,越来劲就喝得越多。最终,他们在酒精的作用下,睡了。
一开始我的学员还会担心,会不会睡太快了。但是她发现这个男生并没有刻意远离自己,依然会约自己出来玩。
但就是不确认关系,每当女生想要确认关系的时候,男生就说自己还没准备好,我是回避型依恋,不要逼得我太紧,然后就消失一阵子。
我的学员就很担心自己被约炮了,不过联想到之前男生说自己的情感经历,然后去网上查一下,回避型依恋的信息。
不查还好,一查吓一跳,发现这个男生几乎全中了。这下我的学员就放心了,原来只是回避型依恋,不是不爱我。
网上还说,越是喜欢的话,回避起来就越强烈。他都玩消失了,应该也是很爱我的。
然后呢,她就来找我,一开口就问:“老师,怎么跟回避型依恋的人相处呀?”
当时我就觉得奇怪,我就问她:“你是怎么知道他是回避型依恋的?”
她就说:“他自己说的,而且他以前被他前女友绿了。我看网上说回避型依恋的文章,也都很符合他。”
然后我就问她:“你哪里看的文章?”
说完她就分享一篇文章给我。
好家伙,我自己看完了之后,按照文章里面的描述,我也是回避型依恋了。
比如:
“回避型的人害怕冲突,但是又渴望交流”
“回避型的人越亲密越想逃离你”
这些情况,其实每个人都是存在的。比如第一句,所有人都是害怕冲突的,人天生就是趋利避害的。
而渴望交流的本质无非就是所有人都存在的一个需求:渴望被理解,被看见。
依恋风格这几年很流行,但是大多数人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就跟星座一样,它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让你觉得自己就是这样。
这个背后是有心理学原理支持的: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其实我都不用听我的学员描述,我就可以判断这个男生不是回避型依恋了。有一个识别率很高的方法,回避型依恋的人,除了回避关系以外,还会回避语言和行为。
而我判断的依据就是:他们睡了。
如果那个男生真的是回避型依恋,他们不会那么快发生关系。他会本能上回避和对方发生性行为,因为在潜意识中,亲密行为就意味着亲密关系。
这个判断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如果一个男生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回避型依恋。
然后用这个借口来让你顺从他的行为,让自己摆脱一些责任,同时还在享受你给他带来的服务。
那么,你可以反问他:“你为什么只回避我的沟通,不回避我的身体呢?”
既回避关系,又回避身体接触的人,才有可能是回避型依恋。
只回避关系,不回避身体的人,必然是心怀不轨的人。
依恋风格本身只是一种对亲密关系相处模式的解释。它并不代表任何人,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你的行为,思想,动机等等,都是随着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
对回避型依恋不了解的人,不要被网络带节奏。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实在不行,你来问我。
希望大家不要对真正回避型依恋的人用有色眼镜看待,你们只是相处模式不匹配,你们要解决的是相处模式,而不是要解决对方。
找一个与回避型依恋的人的相处模式,而不是去改变这个人。
今日干货更新:情绪价值的原理与运用.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