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
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在陕北根据地发展。彼时蒋介石加紧对红军围剿,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等强敌环伺,形势紧张。“红区”“白区”泾渭分明,水火不容。蒋介石政府在对外宣传上刻意抹黑、妖魔化红军。国内、国际舆论对我党我军没有中肯客观的认识。斯诺作为美国记者,凭着对新闻的执着和热爱,从北京出发,历经磨难深入“红区”,零距离接触我党我军,获取第一手的新闻素材,并着手写下此书。打破新闻封锁,让全国全世界知道,一个新生的政权、力量在这个西北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全部希望。在当时引起轰动,是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本书是西方国家研究我党我国的重要参考。
本书出版以后,遭到国民党封禁,翻译成中文后无法发行。为了让更多人读到,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又由进步人士或地下党经由《复社》勘印,方得以发行。斯诺西行结束不久,发生了西安事变,国内形势风云突变,我党在新历史背景下坚定的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投身抗日战争…
首先,这不是一本政治书,作者先投放了一大堆的疑问,带着这些所有想了解共产党、了解红军的问题,踏上西行之路,我想说,斯诺是一个有理想,坚定的人,为了所热爱的事业,不惜以身犯险,去往不可知的险地。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接下来,作者仅仅以自己接触的人和事,做了客观的全面的描述,并又加上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理解和思考。读起来很有说服力,很真实。我想,正是因为这种真实,让无数人开始关注我党我军。
其次,在斯诺的笔下,我看到有烟火气的领导者和红军战士。他们不是钢铁,却拥有坚定的革命意志,但同时也是有着深厚情感的普通人。就像毛主席晚睡晚起(应算我们现在说的睡到自然醒?);朱德的亲切,与战士同吃住(莫名想起课文“朱德的扁担”);徐海东骑马磕掉的门牙;还有“红小鬼”各种具体的生活细节。呈现给读者的,不是枯燥的政治宣言,而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国民党腐朽政府的新天地。
最后,我要说的是一种精神,也是斯诺在书中反复提到的。红军很年轻,我们的党也很年轻。难以想象年仅18岁的红军战士,其实已经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无数红军军官、战士从中成长,坚定,并影响到身边无数人,所有的人有着一个信念。这种信念也绝不仅仅只是军队,整个红区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红军所到之处,老百姓会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后勤、补给、救助伤员、提供敌军情报、送子女参军。红军非常以穿插迂回战术著称,我想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轻步兵是无法不要补给和辎重的强行军并作战的 ,这一点在斯诺采访彭德怀的文字中有详述。而最终我党我军能够解放全中国 ,也正是因为依靠群众,时刻与群众站在一起(脑海里浮现三大战役时,老百姓推着独轮车送补给的电影画面)。
还有很多,比如吴起镇的工厂,比如窑洞里的牌局,比如红军的识字班……很明显从白区到红区,斯诺的思想也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变化。41年报道了皖南事变后,蒋介石不能容忍斯诺,将其驱逐。美国也把斯诺视为危险分子,不允许其发表文字。解放后到60年才又踏足中国,见到毛主席,周总理。1972年尼克松访华,斯诺原计划以记者身份陪同,却因病重不能成行。斯诺死后,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在未央湖边。我们常说,他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应是当之无愧的!
硝烟散去,从36年到新世纪,我党也已过百年华诞。重读《 Red star over China》,更有意义,学《党史》,也从另外的角度去了解和解构历史。斯诺所见所闻所写,很多在成书不久都有验证。而就在那个时期,毛主席写下来著名的一系列理论著作。比如《实践论》《矛盾论》…
我想,这些书籍,是一定得去学习和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