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裁员,疫情下的保险业离春天还有多远?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4月20日华夏人寿的一份文件,打破了疫情下保险业的寂静。这是一份名叫《鼓励管理干部停薪留职自主创业的通知》的文件,该文件称:

一、公司鼓励B类及以上干部(尤其是年满45周岁以上的),经批准可选择停薪留职自行创业,期限不超过3年。

二、停薪留职后,根据职务年限,公司支持3-6个月标准工资,作为自行创业基金和期间生活保障。停薪留职期间,社保由公司代缴,不再享受公司其他福利项目。

三、基础标准为3个月标准工资,任B类及以上职务每满两年增加一个月工资,最多不超过6个月,原则上逐月发放,特殊情况经特批可一次性发放。

一时间,停薪、裁员这两个刺眼的词语刷遍了保险人的朋友圈,很多人都对华夏保险的做法表示抗议,认为这是变相的裁员,毫无企业精神。

很快,华夏的回复也来了:

一是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创业的决定。疫情期间,有人认为当前是最有机会的时刻,提出公司给予停薪留职政策出去创业,经研究,公司给予政策通道,并给予一定经济支持。

二是直面市场竞争和人才挖角。由于公司这些年经营发展的经验价值,大量干部面临高薪高职挖角,有人“朝秦暮楚”客观存在,最终损失的还是公司,不如站在员工角度上支持他们成长进步,如果事业不顺可以倦鸟归巢。

三是支持各单位自主经营、化解压力、担升效率。近年来,公司施行市场化改革,化小经营单元,成本自担、自主经营。总部各部门、分公司内部各单位的薪酬总量都是固变分离计算提取。在此形势下,各单位也希望有适合的政策来疏导部分成本压力,提质增效,扬弃向前。

很明显,华夏的回应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现在压力很大,我们确实需要做人员的优化。

疫情冲击,行业温度骤降

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华夏保险,国内的五家上市险企一季度寿险保费实现二增三减,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累计实现年内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078亿元、535.79亿元、1742.24亿元、918.40亿元、582.4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00%、-8.66%、-11.02%、-1.09%和34.92%。

其中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之所以能在一季度实现寿险保费正增长,原因在于将开门红前置,在疫情开展前已体现了较高的业务储备,在一季度累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中仍能维持超过同业,最大化减小了疫情的影响。而近几年主动弱化开门红效应的平安人寿,这次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大。

国内保险业遇冷,国外保险公司承压严重

4月27日,怡安集团(Aon PLC)宣布,公司将削减管理层及大部分员工薪酬,并暂停股票回购计划,以确保公司在新冠疫情期间(COVID-19危机中)保持财务灵活性。

公司首席执行官格雷格·凯斯(Greg Case)在致员工的信中指出,自5月1日起,公司管理层薪金将削减50%,70%的员工将降薪20%。公司宣布同时将减少供应商及第三方合作方的支出,并削减客户服务方面的非必要支出。同时,公司将保留股息,暂停发放,以保证公司资金流动性。

英国保险巨头英杰华集团(Aviva Plc)上周宣布将暂停向普通股股东支付公司2019年末期股息,并将对企业高层实施薪酬变动。

根据现有方案,将暂停执行董事和英杰华领导团队的基本加薪,直到恢复股息支付为止。工资调整本于4月生效。此外,在重新为普通股股东支付股息之前,也不会考虑他们在2020年获得任何奖金。

英杰华指出,薪酬变化是根据冠状病毒危机带来的重大不确定性以及此时需要继续审慎进行的。

这场病毒的流行也影响到了股神巴菲特和他的保险巨轮伯克希尔。伯克希尔副董事长查理·芒格表示,集团计划关闭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并在应对疫情方面保持保守立场。

另外在投资业务上,巴菲特在最近的股东大会透露,已经清仓所有民航股,根据保观计算,按照买入价来看,巴菲特的这次操作差不多是腰斩割肉,保守和谨慎成为下一阶段的主旋律。

根据路透社报道,澳洲保险巨头昆士兰保险拟筹集8.25亿美元以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引发的危机,融资计划包括7.5亿美元的机构配售,以及包括股票购买计划在内的另外7500万美元。

在监管上,欧洲监管机构已敦促再保险公司暂停股息分配和股票回购,以保证资金充裕。澳大利亚金管局要求保险公司和银行考虑推迟股息支付或股息再投资计划,直到人们进一步了解大流行的影响为止。

疫情下的保险业众生相,业绩缩减、降薪、裁员成为了行业中难以启齿却又不得不提的词语。

除去降薪、裁员,保险公司还能做什么?

如果说裁员、降薪是保险公司的无奈之举,那么如何在疫情中更主动的出击,则更能够体现出保险公司的内功和韧性。

以平安为例,作为在保险+科技渠道投入最多的保险公司之一,在疫情中平安就拿出了自己的科技利器。

第一,平安帮助代理人做线上进行传播,提高消费者对中国平安认知度。之后再通过平安星学院的平台,邀请大咖搭理人进行保险知识科普,平安还专门建立团队帮助代理人做内容营销,推动代理人与客户更好的进行沟通。

第二,平安帮助代理人在线上获客,通过各种科技手段,中国平安2月、3月获客2400多万,其中新客1300多万,意味着二个月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新增客户数的65%。可见科技赋能下获客效果是十分喜人的。

第三,帮助代理人在线上进行增员,在疫情冲击下,平安内部也渐渐建立起线上化经营的思维,很多分公司的管理层也都开始通过直播的方式推动保险业务的发展。相信在线上化转型过程中,平安的更多代理人会进入到线上渠道之中。

尽管从结果论的角度出发,平安在一季度的保费收入和利润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寿险产品多是复杂类产品,尚不能完全实现线上签单,还需要线下的面对面的沟通。所以这个阶段对于平安来说,积累线上触达客户、转化客户的经验是更为重要的事。

而疫情短时间内还没有办法完全结束,也就意味着客户与保险代理人面对面接触的意愿回升速度会相对较慢,那么谁在线上渠道跑的更快,短期内就能够抢到更多的流量和保费。

疫情下的思考

这次疫情作为一次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对于行业的冲击是突然且史无前例的。保观认为,此次疫情能给保险业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加速全面线上化

渠道改革是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如何更高效的开展增员、客户经营成为下一阶段保险公司业绩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如果说在之前线上化已经成为被提上日程的改革后,那么这次疫情则让其成为了当务之急。我们先前设想的极端场景:客户只能接受非常有限的线下接触,甚至只能线上营销、促成和服务;营销员的线下活动量管理、早晚会和培训都只能通过线上完成;内部员工都在家办公或者远程协作办公。

在这次疫情中成为了现实,但随着消费者行为变化和数字化模式的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哪怕没有疫情,这样的场景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传统保险公司加强对传统模式的数字化和线上化,包括代理人基本法、承保理赔、内部管理流程、组织和人员协作方式等,势在必行。而率先开启有效在线数字化转型的保险公司将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

2. 打造更为反应迅捷的组织

在这次突发的疫情中,很多大型保险公司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架构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响应的瓶颈。

在传统组织和机制下,跨部门协作、上传下达层层审批的机制难以避免,增加了沟通成本。由于沟通周期太长,新的管理思路一延再延,错过了市场先机。

因此打破稳定的“传统型”组织形式,打造更敏捷的文化、组织、机制,是释放“云”办公工具便捷性的前提。而建立起一支快速调头的精干小团队,借助技术快速学习和快速决策的敏捷机制,有助于企业变得更为敏捷,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之中求得“适者生存”。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