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终极内涵就是空吗?原来之前都误读了!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红楼,你会怎么说?
如果想要标准一点的答案可以说,这是一部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荣辱的百科全书;如果想要单纯一点可以说,这是一部叙写宝黛钗悲剧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如果想要深沉一点可以说,这是直面人生百态、阐述大梦一场的人生至理的告诫之书……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红楼的概述和见解都是不一样的,这其间的种种微妙差别正是红学的魅力之一。
而小北之所以会问这一问题,是因为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网友们热议的话题——“《红楼梦》想表达的终极内涵是什么?”
没错,大家已经不满足于讨论宝黛爱情、贾府荣辱、可卿之死等这样的细枝末节的问题,转而开始尝试着去摸索、去总结红楼故事中的内核了。
最高赞的回答说,红楼梦最明显的一个内涵就是,任何人的人生结局都是事与愿违。每个人越是试图抓紧什么,越是想要拥有什么,最后总是会失去,会心碎。一如黛玉想嫁与宝玉,一如迎春想宁静度日,最后都未能如愿。
有人说,一种先进哲学思想的故事化阐述,或者说是一份栩栩如生的腐朽僵化社会的观察报告,就是红楼梦的终极内涵。
曹公作为看透社会运行规则的少数人,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条件下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才细细写下了这一整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世情小说,将谜底通过故事传达给读者,希望能够警醒世人,让所有人都能看透原本只有他看透了的东西——置身于这样的社会,无论你是身世显赫还是出身贫寒,无论你是钻营仕途还是做个富贵闲人,最终都只能走向一个毁灭的结局,无一例外。
有人回答,红楼梦是一个围绕着“情”和“空”的故事。黛玉是多情之人,宝钗是空无之人,而在二者之间的,是一种叫做无常的东西。
有人记住了语文老师教的方法——回到原文找答案,认为《红楼梦》想表达的终极内涵就藏在“好了歌”中。
有人在苦口婆心地教导年轻人不要老是问这些终极问题,说红楼开始就有结局,而其迷人之处在于过程,这不很像人生吗?
当然,也有人认为《红楼梦》根本没有终极内涵。曹公说要讲个故事,就真的只是个故事,没有前言后缀的道理。
……
而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老师觉得,《红楼梦》的终极内涵其实不止于空,不止于色,亦不止于情,而在于“有情之天下”。
“有情之天下”不在彼岸,而在此岸。“有情之天下”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存在,“有情之天下”就存在于实在、生动、鲜活的生活世界之中。
曹雪芹用“情”照亮了“空”,因此人生是有意义的。一部《红楼梦》给予读者的“悟”就在于此。
01
从曹雪芹的“情”字说起
要说曹雪芹的“情”,由于他继承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所以还得从汤显祖讲起。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汤显祖的“情”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
汤显祖自己说,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说“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生死死为情多”。
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所以,汤显祖的审美理想就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汤显祖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种类型:有情之天下,有法之天下。他追求“有情之天下”。
在他看来,“有情之天下”就像春天那样美好,所以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汤显祖的《牡丹亭》把“情”提到了形而上的层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且可以穿越生死。汤显祖高举“情”的旗帜,在思想史上、文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这本书“大旨谈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提到“情”的地方是很多的,第五回写“太虚幻境”宫门口的对联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横书四个大字:“孽海情天。”
这一回还写了红楼梦曲十二支,其中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头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各回的标题,也充满了这个“情”字,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情中情因情感妹妹”,等等。至于书中提到“情”的地方,如“情天”“情痴”“情种”“情鬼”等,就更多了。
脂砚斋在很多批语中也提到这个“情”字,如说作者写这部小说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欲演出真情种”(戚序本第五十七回总评),说这部小说是“情痴之至文”(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语),说这部小说是“因情捉笔”“因情得文”“岂非一篇情文字”(戚序本第一回总评,甲戌本第八回批语,戚序本第六十六回总评),说这部小说“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戌本第八回批语)。
《红楼梦》的这些话和脂砚斋的这些批语都说明,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确实是《红楼梦》的核心思想。
曹雪芹的“情”的观念,和汤显祖一样,是“儿女之真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但是曹雪芹的“情”,包含了一种超越等级制度、等级观念的内涵,包含了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这一点和汤显祖不一样,是对汤显祖的超越。
曹雪芹也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他和汤显祖一样,也感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
但是他和汤显祖有一点不同,就是尽管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他依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情之天下”,可能很短暂,可能是瞬间,甚至可能是悲剧,但它确实存在。
在汤显祖那里,杜丽娘的春天只能存在于梦中,而在曹雪芹这里,贾宝玉的春天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可以说,在这里曹雪芹也比汤显祖提升了一步。
02
终极追求就在此岸!
很多人认为《红楼梦》把佛教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他们看到一僧一道带着贾宝玉离家出走,就认为贾宝玉出家当和尚了,所谓“遁入空门”。
其实,佛教的空门从来不是贾宝玉的人生追求。一僧一道是带着这块石头(贾宝玉的灵魂)到尘世去经历一番,最后又带他回到“青埂峰”。“青埂峰”是本源,是生命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的归宿。
贾宝玉并没有进寺庙去当和尚。他是回归“青埂峰”。“青埂”是“情根”。“情根”不是说“情”生了根,而是说“情”(“儿女之真情”)是生命之根,“情”是天地的本源性的存在。
贾宝玉最后离开有限的、短暂的人世,回到“青埂峰”,回到“有情之天下”这个本源性的存在。
这个“青埂峰”是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审美理想的象征,所以不能坐实为某一个现实的空间存在。如果坐实为某一个现实的空间存在,“青埂峰”就成了彼岸世界,类似宗教的天堂,仙界,西方极乐世界。
“青埂峰”,“有情之天下”,作为曹雪芹的人生理想,不是彼岸世界,而是在此岸,在当下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当下的生活世界如果体现了“有情之天下”的人生理想,就是“青埂峰”。
曹雪芹已经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体验到这个“有情之天下”的存在。他为什么要让这块石头入世,就是为了显示“有情之天下”不在彼岸,而就在此岸,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尽管受种种限制,尽管时间短暂,有时只是瞬间,但它是活生生的,而且瞬间就是永恒。
《红楼梦》第一回说空空道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见一块大石头上记了一篇故事(《石头记》),把它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接着说,“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空空道人”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情僧”,又把《石头记》改为《情僧录》,这个改动非常重要。这是用“情”否定了“空”,用“情”充实了“空”,用“情”照亮了“空”。不知过去很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为什么没有注意(没有重视)这个改动。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十六个字是说《石头记》故事对空空道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说是空空道人对《石头记》故事的理解,所以红学家都十分重视这十六个字。怎么来理解这十六个字呢?
首先,我们要注意这里除了“色”“空”这两个字外,还有一个“情”字。其次,我们要弄清中国哲学中“空”“无”概念的含义。
中国哲学中的“空”,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空白,一无所有,“万境归空”。苏轼说:“空故纳万境。”空包纳万境,是一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苏轼的话正好和“万境归空”的观念针锋相对。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一再谈到这个问题。宗先生说:“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又说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十六个字。
“因空见色”,就是天地的悠悠中呈现宇宙的生机,大化的流行,呈现一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在《石头记》中,就是大观园的世界。这就是“空即是色”。
“由色生情”,在这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产生了“情”。这“情”主要是“儿女之真情”。汤显祖说,“人生而有情”,“情”是人的天性、本性。这是“由色生情”。这个“情”是主导的,决定性的,是生命之根,是生命的本源性存在。
“传情入色”,有了“情”,再来看世界,就有了意义,有了生机,有了情趣。大观园这个世界有了情,有了一群多情的女儿,有了黛玉、晴雯、鸳鸯、紫鹃、司棋、龄官、芳官、湘云、妙玉……成了“有情之天下”,这个世界就有了意义,有了生机,有了情趣。
“自色悟空”,由有情的世界,有情的人生,即“有情之天下”,再来看宇宙的本体,就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这是“悟”。
这个“悟”,不是像一些人解释的,“悟”到人生的无意义,“悟”到“万境归空”(空白的空),相反,是“悟”到人生有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中有一群明亮、活泼、多情的少女(“异样女子”),因为这个世界包含了“有情之天下”,尽管它可能是短暂的存在,但它是真实的存在,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
03
有情之天下的证据在大观园里
我们来看大观园中的一些典型的情景,这些情景证实“有情之天下”确实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同时通过这些典型的情景,我们可以感受和认识到曹雪芹“有情之天下”的内涵,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和平等。
很多人都对元妃省亲之后的一个中午,黛玉午睡,宝玉把黛玉唤醒,和她说笑逗趣的场景印象深刻。对这一段描写,作家王蒙说,“当宝玉和黛玉在一个晌午躺在同一个床上说笑话逗趣的时候,这个中午是实在的、温煦的、带着各种感人的色香味的和具体的”,“这个中午是永远鲜活永远不会消逝因而是永恒的”,“这是一个千金难买、永不再现的,永远生动的瞬间,这是永恒与瞬间的统一”。
为什么千金难买?因为这是小儿女之间的纯真的欢乐,“既是耳鬓厮磨、温柔缱绻,又是天真烂漫、两小无猜”,“声、形、动、气味、床上的环境,何等地迷人动人!”“这是一个童年欢乐的高峰”。
过了这个高峰,就有可能“面对种种压力束缚,说不完的苦处,诉不完的委屈,疑不完的心病,受不完的压抑……谁还能这样地亲亲热热,说说笑笑,碰碰摸摸,一刻千金,人生能有几回情意绵绵、玉体生香的时刻?”
这就是“有情之天下”,这个瞬间就是永恒。王蒙说得好:“有过类似欢乐人生经验的人是多么幸福!”
大观园里的女孩子,那些丫鬟、优伶、侍妾,很多人都有一种自尊。这种自尊,在当时等级观念深厚的世俗眼光看来,就是一种傲气。
举个例子。香菱在大观园里处于底层,自幼缺乏文化教养,但她有一种文化的自尊,追求文化上的平等,要跟黛玉学诗。
她不仅在黛玉指导下读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诗、李白的七言绝句,而且自己学写诗,精血诚聚,竟然在梦中得了八句。曹雪芹写香菱学诗,显示他的平等观达到了当时一般文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香菱学诗,黛玉葬花,龄官画蔷,湘云醉卧,都是《红楼梦》中的华彩乐章。薛蟠的老婆夏金桂看不起香菱,说“香菱”这个名字“不通之极”:“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
香菱反驳说:“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
香菱的话不仅显示一种自尊,而且还说明了美学上的一个道理。和曹雪芹同时代的清代美学家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美在世界上到处存在,但必须有人照亮,要有美的心灵,要有美的眼光,要有香菱这样的人。
香菱处于社会最底层,依然有美的追求,美的心灵。《红楼梦》中很多女孩子都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本人就是美,香菱就是美。一个人爱美,追求诗意,是出自她美好的人性,美好的灵魂。不爱美的人,就是缺乏人性。夏金桂就是缺乏人性。
回到刚才的话,大观园中的女孩子,很多人都有一种自尊,一种人格的尊严,一种人格平等的追求,一种人性自由的追求,一种美的追求。
龄官促使贾蔷放飞雀儿,显示了人格的尊严。香菱学诗,为自己的名字辩护,显示了人格的尊严。大观园中的“有情之天下”,大观园中的“青埂峰”,大观园中这些“异样女子”的“情”和“痴”,都显示了一种傲气,一种人格的尊严。这种傲气,这种人格的尊严,就是一种人格平等、人性自由的追求。
04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除了宝玉和黛玉躺在一张床上说话逗趣,还有龄官画蔷、贾蔷放飞小雀,还有栊翠庵雪天红梅盛开,妙玉情意难禁,凡心转盛,还有尤三姐以一死报痴情,还有怡红院群芳喝酒狂欢,还有晴雯临死和宝玉换袄,这些活生生的场景,都使我们看到了在现实的世界中确会存在着“有情之天下”。
“有情之天下”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存在,“有情之天下”不在彼岸,而就在此岸。
我们不仅看到“有情之天下”的真实存在,还强烈地感受和认识到“有情之天下”的内涵。“有情之天下”的核心是一群明亮、活泼、多情的少女(“异样女子”),她们是“情种”“情痴”,她们追求“情”的自由,“情”的解放,她们追求人格的平等,人格的尊严。
龄官要贾蔷放飞雀儿,是追求人格的平等和尊严。尤三姐自刎,是追求人格的尊严。晴雯临死与宝玉换袄,是追求“情”的解放,人格的平等。
怡红院群芳开夜宴,更是超越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一次自由、解放的狂欢。“有情之天下”除了一群多情的少女,还有一位多情的公子贾宝玉。贾宝玉的本性是平等待人。他尊重丫鬟,尊重优伶,尊重下等人。
总之,“有情之天下”就是体现“儿女之真情”的世界,“有情之天下”就是人与人一律平等,“奴隶也是自由人”的世界。
这本书一开篇,曹雪芹写了一绝,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在何处?“味”在何处?
“痴”和“味”在两点。一点是追求儿女之真情,一种纯真的爱。一点是追求人间之平等,超越等级观念、等级制度的平等自由的世界。
当然这两点是统一的。统一起来就是“有情之天下”。在曹雪芹心目中,这种“有情之天下”彰显“儿女之真情”,体现人与人一律平等、“奴隶也是自由人”的世界,就是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是人回复到人的本真存在,是真正的人性,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
-End-
编辑:山鬼 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
《“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