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跟行书有哪些区别?知道了这个误区,学行书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应该从楷书入门,还是从行书入门?

这个问题在古人那里是不存在的,反倒是今天许多人用这个问题来做文章,说不用练楷书,直接从行书入门练书法也是可以的。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书体并不是按照楷书到行书的过程演变的,而是先有章草、今草、行书,然后才有的隶书,其实只不过是为写不好楷书而找的托词罢了。

这个观点中存在着巨大的漏洞,我们这里不点明,在后期的文章中会慢慢分析。

我们今天着重讲楷书究竟练习到什么程度才能去学行书呢?

我们从启功先生的一段书论开始谈起:

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

这句话很好懂,从文字理解,大家都能明白,但这句话又很难懂,这里面包含的道理如果不认真琢磨几年还真难领会!其实世间的许多至理,往往都是平凡而朴实的,但要想真正领会,往往要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练。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启功先生

启功先生常常说自己是笨人,靠一股子笨劲儿,才有了现在的高度,其实是老爷子谦虚了,他当然不笨,而且极聪明,从历代的书论中来看,唯一启功先生的书论全是实锤,全是干货,全是深入浅出的至理至论!

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行书无非就是将楷书写的快一点,写的连一点嘛,其实大谬矣!

楷书有楷法,草书有草法,篆隶有篆隶之法,行书有行书之法。只不过楷书的笔法与行书的笔法中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而已。再深入去想,楷书练的是什么?行书又练的是什么?当你明白了这一点,接下来再去理解这句话就比较简单了!

楷书练的是结体,是笔法,行书就是把楷书中不太连贯的动作与笔法串接起来而已。

接下来举例子:

我们看这个字,中间的字是随便在网上随便搜到的。这幅字就是我们所谓的“连笔字”(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江湖字),注意是“连笔字”而不是书法,书法是有法的,这个字没有一笔用到了行书的笔法,所以不能称作是行书!

最左边的一个字是取自颜真卿的多宝塔,右边的一个字是王羲之的圣教序,要是这个字还不够说明的话,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左边的“连笔字”在重要的用笔之处该有的动作并没有体现出来,而我们看右边(赵孟頫写的字)在每一笔的动作处都能清晰可见,我们把字里面的游丝全部去掉的时候,其实跟楷书是没有区别的。其笔法也大部分采用楷书的笔法。

当你明白了“连笔字”跟行书的区别之后,就知道该怎么去从楷书过渡到行书了。

楷书的笔法跟行书是相通的,行书无非将楷书中部分有形的笔法化为无形,但这种无形依旧可以从运笔的动作以及字的结体中体现出来。当你将楷书的基本笔法以及基本结体规律掌握之后,过渡到行书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那么有没有人楷书练了几十年,依旧写不好行书呢?

有的,一种情况是不自觉,有很多人再练了很久的楷书之后,一下笔就是楷书,临帖也是楷书,创作还是楷书,学习古帖的时候也总是挑选一些楷书字帖来临摹,对于行书等其他书体视而不见,觉得不美,不愿去学,这种人占很大一部分。这就违背了启功先生所说的书论,楷书要如行书练得要诀!单纯学楷书,你的楷书会失于板滞,单纯学行书,你的行书会失之油滑。

还有另一种情况,比如田英章先生。田英章先生有着大量的拥趸,其在书坛影响的影响力在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罕有能匹者。

田英章先生的楷书功力深厚,这一点我们毋庸讳言!但我这里只能说他的字功力深厚,而不是说从艺术角度看有多好,毕竟田老几十年的功力摆在这。

我们看田老师的行书作品:

田英章先生行书

没有练过书法的朋友看到这幅字,一定觉得很好看,但从行书的字法规律上看,其实就是将楷书快写的连笔字。从字的结构规律中,我们也能隐约看出,田先生的行书取法于赵孟頫,但是并没有学到赵孟頫笔法的精髓。

赵孟頫手札

我们看下赵孟頫的行书作品就能发现,赵孟頫每一个字都写的很慢,每一个字每一笔的动作都是全的,无论从字法还是从笔法上几乎无可挑剔。

难道田先生就不知道这一点么?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原因我们不便揣测,也许田先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教授规范字上,而没有将过多精力用于进行艺术上深层次的探索。

当大家明白了这些之后,心中对于行书就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这时候便不会拘囿与什么时候才能跳出楷书而去学行书了。

因为楷书行书之间是一以贯之的,是相通的,是自然过渡的。这里有一点还需说明,从学习楷书过渡到行书之后,并不意味着楷书就不用再练了,因为对于笔法的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有些古代名家穷极一生,也未必能将笔法练得精熟,所以只有在楷书、行书之间不断的逡巡往复,才能将这两门书体练好!

下面我们讨论下写行书的快慢问题。

简而言之,行书就是按照行书的笔法与结构规律将楷书连贯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应该快一些还是应该慢一些?

举个例子说明,米芾在写行书的时候是“八面出锋”、“风樯阵马”,可见用笔之迅,而赵孟頫的风格圆熟老辣,用笔沉稳,所以写起字来显得很慢。两位都是书法史上大神级人物,一快一慢却都能名垂书史。

其实对于初学行书者而言,还是慢一些为好,只有慢下来才能沉下心,才能慎思笔法规律,当理解了之后,按照自己写字习惯于性格特质,当快则快,当满则满。

这就好比金庸作品《倚天屠龙记》中的太极拳,本是以快打慢的武功,但在屠狮大会中,俞莲舟使将出来却是快捷无伦,此理等同行书之法,彻悟之后,快慢之道,只存乎一心!

王羲之得示帖

学行书切忌心浮气躁,许多人初学行书便想学魏晋之人,飘逸出尘,放浪形骸,不拘于法,其实这个非常不可取的。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是做人还是做艺,修炼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才能在规则从心所欲,施展自我而不逾矩。

这里的“矩”就是“法”,任何一门艺术都有“法”与“艺”两个层面,只有经过多年技法的训练,达到了一定的层次,然后再凭自己的悟性和学养深入到艺术的高度,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突破。

这就是庄子所讲的“由技入道”的道理,从基本技法然后深入到艺术的高度,只有很精准的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之后,才有可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