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为父为母的忠告与建议(九篇)

作者:小  颖
 
为父为母十大政纲
  一,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准时参加老师家长见面会,认真阅读各种有关学校通知、报告、成绩单,加入PTA组织,与其他家长经常保持通气,有能力的情况下为学校、班级活动做volunteer,经常检查询问孩子学习进度与功课完成状况,了解孩子交友情况。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重视、爱护和监督,要走正道,做个好孩子。
  二,多旅游、多做客,饱餐山川湖海,体味多样文化风情。目的是让孩子心胸宽大、宽容,在他们面对困难或将要绝望时能想到美好的东西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在遇到争斗时,能看得更开阔,更善於理解他人不同意见。
  三,多办几个party,一拨儿邀请有相仿年龄孩子的朋友家经常走动走动,一拨儿邀请孩子的同学朋友一起折腾。目的是尽量鼓励孩子广交天下同辈之贤士,在他们有心做大、小事或摆脱困境时,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支持。
  四,设立奖励基金制,孩子学中文、坚持练琴、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活动、做家务事等都可得相应的奖金。目的是培养孩子勤劳致富的金钱观,无论做大事做小事都能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勤勤恳恳。
  五,多去shopping,尤其是在商店大打折时。孩子的衣装、用品在一定的价格限定范围内由着他们自己选择。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观、消费观要与一定的消费能力相结合,让二者组合出最佳的效果。
  六,养宠物。宠物每日的食住工作交给孩子去管理,直呼他们为该宠物爸妈。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宠物的存活之道,建立永恒的爱心与责任心。
  七,一年报名参加若干次(根据压力大小定次数)recital、audition、competition或talent show活动。不论孩子表现如何,与他人相比程度如何,一律表扬支持。目的是鼓励重在参与概念,也不断地给孩子专长的发展加点刺激。
  八,定期参加boy scout、girl scout或其它组织活动,以及义务劳动。无论是用推销、售卖的方式,还是捡垃圾、照顾辅导小孩子,亦或是协助有关机构做公益事业,让孩子有一份力发一份光。目的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非拜金主义的环境气氛,关心社区、乐善好施。
  九,多买、借各类书籍、DVD、VCD等文化用品,教育性、经典作品、科普,各种题材的统统都可以考虑。目的是增加孩子对生活、文化全方位的认识、理解与兴趣。
  十,经常组织家庭内部的娱乐休闲活动,如一起到公园玩、打球,或全家一起打牌、下棋、做电脑与游戏机游戏等等。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家庭生活的重要与可爱,年长后依然能对现在这个家和家庭成员一往情深。
  十大政纲开列至此,为父为母的是否因此已感受到养育的乐趣与艰辛,任重而道远了?不用发愁,坚持以此纲施政,相信一年后你的家政业绩总结报告内容必是十分丰富、感人、精彩!
 
给父母的50个忠告
  【忠告1】一个孩子,输不起!
    教好一个,造福三代。
  【忠告2】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忠告3】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忠告4】寻回教育宝藏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
  【忠告5】爱孩子先要懂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爱——懂孩子。
  【忠告6】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
  【忠告7】先觉醒,后唤醒
  【忠告8】强迫只会换来抵抗
  【忠告9】说你行,你就行
  “行”这个字为什么这么灵?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赏识。
  【忠告10】找感觉,尝甜头
  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忠告11】
  孩子物质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隶,没有自由。
  【忠告12】不要让“好孩子”成为负累
  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就的关键。
  【忠告13】大拇指,竖起来
  一个不会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悲哀。为孩子,让我们竖起大姆指!
  【忠告14】优点不说不得了
  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忠告15】豆腐嘴,铁心肠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态度平静,但坚持原则不让步。
  【忠告16】把挫折,当存折
  一个人能经受多大的苦难,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忠告17】把成功,作驿站
  一心想成功的孩子;成功了膨胀,失败了压抑;专心成长的孩子,经得起挫折,充满了幸福感,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
  【忠告18】玩是学,学是玩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忠告19】重过程,轻结果
  好多父母芝麻捡了不少,西瓜却丢了。
  【忠告20】打就好?拔就高
  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肯定高?但农民为什么不拔?
  【忠告21】称接纳,后升华
    一个人越恨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你的伤害就越大。
  【忠告22】融进去,诱出来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忠告23】解心结,出心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
  【忠告24】抚创伤,疗心病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创造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
  【忠告25】高目标化为低要求
  目标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忠告26】够朋友,孩子王
  孩子本来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但一些父母却把孩子变成自己最亲密的敌人。
  【忠告27】不要白见黑,要黑见白
  反正是钻牛角尖,为什么不要教孩子钻光明的牛角尖。
  【忠告28】心中有佛,满目是佛
  心中有佛,满目是佛;心中有屎,满目是屎!
  【忠告29】好孩子,人中人
  教育要培养与谐,与周围人和谐,与大自然和谐的人,让孩子做人中人
  【忠告30】不要易变难,要难变易
  对孩子的潜力来说,没有难易之分,感兴趣的难变易;不感兴趣的,容易的也变得难了。
  【忠告31】为困顿的孩子点一盏灯
  为心灵困顿的孩子在幽暗让点灯引导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忠告32】要明包暗,不要暗包明
  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身体更重要。凡事发生往好处想,就是明包暗;凡事发生往坏处想,就是暗包明。
  【忠告33】把孩子看作小大人
  不要以为孩子小,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不要以为孩子大,要像保护婴儿一样保护他。
  【忠告34】
    【忠告35】千万不要把孩子当私有财产
  孩子是生命之火的儿女,并不属于你。
  【忠告36】好心情,好人生
  与幸福有约的孩子,必然与成功有缘。
  【忠告37】眼睛传神
  父母以眼神告诉孩子一定行,认为孩子不可思议,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可思议。
  【忠告38】“重点培养”,适得其反
  父母教孩子,要学农民种庄稼的方法--按规律办事。
  【忠告39】不高兴,没后劲
  现在的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生存,孩子们愿意为快乐而学习。
  【忠告40】中听的话最入心
  到底是孩子不听话,还是父母讲话不中听?
  【忠告41】伟人志,平常心
  千万不要嘲笑有梦想的孩子!
  【忠告42】满分的感觉更重要
  让孩子有满分的感觉,远比孩子得100分更重要。
  【忠告43】失中落,得中升
  眼朝上,心境暗淡,脚往下滑,不能自拔;眼朝下看,汲取能量,脚往上行,人生光明。
  快乐是一种思维方式:眼朝下看,汲取能量,脚往上行,人生光明。
  【忠告44】善良是智慧之舵
  善良是智慧之舵,是幸福之源,没有善良的智慧会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
  【忠告45】教育孩子是快乐的事
  父母和孩子如果出现了沟通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否则洞小不补,洞大叫苦。
  【忠告46】心理残疾比生理残疾更可怕
  就每个孩子的精神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这个世界。
  【忠告47】看清生命长路,不计一时得失
  黑暗最容易让人恐惧。因为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清。一旦看清了,心中便充满了光明,就不会害怕。
  【忠告48】从播光明之种到结快乐之果
  播放光明之种,发智慧之芽,开理想之花,结快乐之果。
  【忠告49】播笨种只会结傻瓜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播种笨种,结出傻瓜。
  【忠告50】多留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孩子需要父母多和他们在一起,需要父母给予安全感,需要父母给予赏识。
杰出父母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李开复:最好的父母什么样
  ●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已知的惩罚;
    (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启发的作用。
  ●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
  在今天这应试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对课业成绩不在乎。但是,孩子在这环境里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尽量体谅他们。不要对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不要把成绩看太重,打好基础和真的理解远远比成绩重要。
  尽量让你的期望合理化。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
  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而不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要鼓励他马上用到学过的知识,让他知道学这些知识对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才学。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下面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
  ●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法和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
家长的教育思想
  前日,与一个搞教育的朋友谈到目前教育学生的阻力,我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家长。
  在这个论坛里,常来常往的有两年多了吧。遗憾的是,看到的大都是讨论具体招数的文章。很少能看到有益的教育思想交流。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家长是教育阻力之说。
  因为任何一种模式的最终改变,都是先从思想上改变。
  教育如果产业化,顾客群体是谁,家长!没人否认吧?孩子只是附加了教育价值的商品。家长如果能理性消费,教育的市场断不能如此繁荣!
  别说社会压力什么什么的,社会没有不许你的孩子做厨师、缝纫工、技能工人、农业工作者等等等等,是你自己不许你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压根你就认为你的孩子一定成龙成凤,他们要是这样,你们会没有面子,或者埋怨自己没能给孩子更好的人生。事实上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人生?适合他的就是!
  对家长来说,附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去安排孩子的成长之路,远比根据孩子的潜能去帮助孩子成长容易得多。前者只看别人如何就可以,后者需要自孩子诞生之日起,不但投入爱、关心,还要投入时间、与孩子共生共长的智慧、最终发掘什么才是适合他的,这需要投入十七八年的时间呀!大多数家长生养之前是否考虑过?事实上,人生最长的学习阶段该是“家长”这一学位,要拿到,还真不容易!
  目前的中国教育,已经活力尽失,形式太过单一。就是有现行教育体制以外的教育形式,我们也没有选择,家长的教育选择权被公然践踏。孟母堂一事已经告诉我们了。
  思想百花齐放的年代多么令人向往,那些黄金时代,教育形式都不是单一的,可以任你取舍。
  但我还是乐观地认为,不可为中有可为。学校里不是讲分数么,家长不讲可以吧;学校里重视绩优生,家长重视孩子的健康快乐可以吧;别的孩子能考北大清华,我的孩子读职业学校可以吧,只要他将来能有获取快乐生活的能力,其他都是次要的。
  要家长转变观念,很难!因为很多家长在成为家长之后就不再吸收新东西了,更不用说教育思想这种不能立即见效的玩意儿。只有当新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能得到一个具体方法的指点就满意了。可是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很多方法是不可以复制的。就是针对同一个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发生了哪怕同样的问题,其解决方法都是不同的。这全赖家长是否积累了足够的智慧,真正地了解孩子。
中国家长应该向西方学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
父母:要学会向孩子索取爱
  有些家长总是埋怨说:“我们对孩子的爱比海深,可为什么孩子却视而不见呢?”可是,你知道吗,孩子向你表达爱意时,却也被你的爱拒绝了。
  亲情之爱在不经意中被扼杀了
  最近,母亲老在我耳边嘀咕:“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同往日了,太自私!”我知道母亲是为我哥的女儿梦雨担心。梦雨今年十岁,在校品学兼优,她父母对她相当满意,但细心的奶奶却觉得孙女总有些不对劲。饭桌上,只要是她喜欢吃的,别人就别想沾筷;一上街就要买东西,从不听父母解释该月家庭经济如何吃紧;更不知照顾谦让表弟妹,表弟妹的零食、玩具她都会先吃先玩为快。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并且正被许多父母忽视着。
  刚满一岁的儿子偎在我身上吃饼干,看他吃得那么香,我就逗他:“航儿,喂妈妈。”正准备咬下一口的儿子立即将饼干凑到了我的嘴边,可我没有吃,只是用嘴吻了一下,说:“乖,航儿吃。”航航便又独自吃着饼干。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想起一个“爱”字,我不忍心吃掉儿子递过来的饼干,是因为我爱儿子,儿子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给妈妈,是因为儿子爱我。不同的是儿子拥有了我的爱,而我却拒绝了儿子的爱。也许就因这充满爱的拒绝一次次重复上演,最终遏制孩子爱的萌动,以致扼杀了孩子爱的天性和能力。于是孩子习惯着被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亲情之爱原本是一种天性,是我们在爱他们的同时不经意地扼杀了这种天性。
  同是失业家庭,却是两种结局
  我想起丈夫给我讲的班上一个叫龚勋、另一个叫董浩的两个男生,他们的父母最近都失业了,两个家庭顿时陷入困境。面对同样的境况,两个孩子的表现截然不同。董浩依旧没有改变以前爱吃零食和穿耐克、乔丹等名牌运动服鞋,跟着时尚走的习惯,最近又迷上网吧,已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更别说按时上课了。
  “浩儿是全家的希望,只要他读书好,将来有出息就行,没想到他连课都不上!”董浩的父亲失望极了,他整了整因气愤和悲伤弄乱的头发又说,“以前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也不觉得负担重;现在夫妻俩没有固定收入,加上我们既没文化又没技术,靠夜以继日拼力气干活,又能挣多少钱呢?我们这粗糙的手和这早白的头发,浩儿怎么就看不见呢?尽管失业了,我们还是觉得孩子应该拥有这个时代付予他们的快乐,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觉得委屈,不能让他来承受父母因工作失败带来的酸楚。所以,我们从不在孩子面前倾诉失业后的失落,更不会抱怨挣钱太辛苦和受到太多的委屈,照常满足他的吃穿要求和他想要的零花钱,没想到这孩子把我们对他的期望抛到了九霄云外。”
  而龚勋是班上的物理科代表,一向表现好,虽然最近常迟到,可是成绩却有进无退。因为董浩的缘故,丈夫决定对龚勋进行家访。
  原来龚勋的父母失业后承包了码头货物管理,白天黑夜顾不了家,可是龚勋的奶奶瘫痪在床6年,吃喝拉撒全靠别人伺候,龚勋又正上高三,这着实让龚勋的父母为难。但思前想后,龚勋的父母还是将实情告诉了孩子。“有句古话不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我们生活困难,孩子是家庭成员,有义务做贡献,帮助家庭早日脱离困境。”
  龚勋的父亲是一个性情爽朗的人,提起儿子就乐呵呵的:“孩子也很乐意,主动提出照顾好奶奶和搞好自己的学习。我们有时回家累了,他还会为我们捶捶背,按摩按摩。这孩子一岁多就会为我们添饭、拿拖鞋,我们就没不放心过,只是表扬鼓励他,并教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遇到什么困难也会对他说,请他想办法。我们常对孩子说的就是'我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要相亲相爱,尽职尽责’,儿子做到了,他关心每个家人,把奶奶也照顾得挺好,这可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了。不知他现在学习怎样,真怕耽误了孩子。”
  爱孩子,也让孩子爱你
  由此我想,我们真的不能责怪董浩的自私无情,因为董浩在家里的“小皇帝”地位被父母的仆人姿态巩固得坚不可摧,其“小皇帝”的盛气凌人行为被父母“理所当然”地默认而受到激化,难道这还不够将董浩幼小纯净的灵魂一步步引向自私的深渊吗?我们更要同情董浩,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一个虚幻的梦境里,父母竭尽全力的欺骗性的爱剥夺的是他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爱的天性,更不必说爱的能力了。
  因此,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要忘记: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在爱别人的过程中练就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情感满足的体验。这便是幸福的源泉,这便是龚勋面对困境却乐观向上的原因。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强调“完美的人性”,其内涵是让人的友爱、合作、求知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的成就与童年情感等因素的发展关系很密切。童年情感的正常发展如遇到障碍,失去爱、安全感和尊重,长大后他就很难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所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所成就,就必须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重视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尊重孩子家庭成员的地位,和孩子共同分享家庭幸福,共同承受生活的酸苦。
母亲应该给孩子六种东西
  母亲被认为是担任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角色的一方,母亲与父亲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扮演着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的主要角色,这令许多女士感到无所适从。“我所读过的书告诉我:孩子们需要的是这样、那样。”一位母亲告诉我:“这使我感到我永远都做得不够,有时我感到自己像一块洗碗布被挤干了,但我仍然想为我的孩子做一切事。”
  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母亲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曾与成百上千位母亲及成千上万个孩子作过交谈并参阅了有关育儿方面的研究资料,从中提取了有关什么是孩子们最需要从为他们操劳的母亲那儿得到的一些观点的精华。
  1.培养他们的爱心
  母亲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及体育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养的孩子会产生心理学家丹尼尔所说的情感智商,即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那些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工程师。
  母亲通常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
  一位同事告诉我在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母亲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 我的朋友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母亲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母亲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我的同事回想起这件事时说。
  2.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母亲,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一时间内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3.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母亲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母亲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4.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他们的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母亲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母亲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母亲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母亲的工作地。
  5.指明方问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母亲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母亲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母亲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母亲自身的行为,如果母亲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6.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母亲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母亲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作母亲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负担,有时你需要少一些责任感——让你对自己的要求见鬼去吧,与你的孩子玩在一起。
父母最容易忽视九个误区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有一些视而不见的误区。下面这几个方面就很值得做父母的反省:
  1.过分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有些父母总是不停地过分表扬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样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意识,他们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做。过分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只要指出错在哪里就可以了,这样可帮助他们吸取教训。
  2.过分民主
  幼儿缺乏经验和判断力,需要父母指导,对其过分民主,会把孩子宠坏,变得为所欲为。当然,当孩子长大一些以后可以晓之以理,并给他们更多的选择。
  3.对孩子发脾气
  父母向孩子大发雷霆可以震住孩子,但威信却降低了;父母应在孩子面前少发脾气。如果控制不住,可以先平静一下,然后再回来对孩子严肃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这样效果更好。
  4.总是按照一成不变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总让孩子在墙角罚站是不会有多大作用的。如孩子犯了错误,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爱好限制他的某些活动,如看电视、玩游戏机或参加室外活动等。有时只要不理睬他的行为,他就会自动放弃。
  5.从来不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对他的错误行为毫无印象的话,他是不会记住去改正的。孩子真的犯了错误,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惩罚有许多方法,如可以让他做家务,打扫卫生等。这里的惩罚并不是指打孩子,经常挨打的孩子得到的是恐惧,而不是自制。
  6.对正在做错事的孩子讲话过于温和
  有时,父母应采取强制措施,让孩子懂得淘气应该有限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有过分行为,在不良行为一开始就制止他,然后再解释为什么。
  7.滥用奖励
  “如果你不再往地上泼水,吃过饭我给你吃冰淇淋”。这种方法只能纵容他下次再犯,用奖励的方法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实际上是贿赂孩子。切记,不能滥用这种奖励。
  8.在孩子面前争吵
  父母因教育方法不一致而公开争吵,会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不知所措,因孩子常常会模仿父母。故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有不同意见,要避开孩子进行讨论,不要让他感到只有一个人说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不起作用。
  9.总认为孩子有错误
  如果你总是认为孩子是错误的,会使他感觉自己很无能。即使他错了,你可以提醒他,让他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做到。不要用“你老是这样,从没做好过”这类的话指责他。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在教育孩子时,如果父母错了,不要忘记说:“对不起”。孩子与父母之间应互相尊重,父母这么做也可以教会孩子怎样道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