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真正伟大的人有什么品质
小
播
读
书
///
08/30 2021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真正伟大的人有什么品质?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我们继续分享《孟子》第六篇《孟子·告子》,《孟子·告子》一篇的内容非常多,思想性也非常强。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金句都是来自这一篇内容:
比如“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比如“食色性也”
比如“仁义礼智”
比如“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前面一期内容,我们分享了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告子意思是说人性可善可恶;而孟子坚定地认为,人性中有善的本能,“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性的善良,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自然。
这一篇里面,孟子除了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还讨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仁义。那什么是“仁”和“义”呢?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说,仁就是要保持本心,义就是人要走正路。放弃这条正路不走,丧失了本心,这都是非常可怜的。一个人,鸡和狗走失了,知道去寻找;但是人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我们学习和求知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回丢失的本心,真实的自我。孟子这一段对人性描述非常深刻,也鼓励我们积极追求自我的本真。
关于如何活出真正的自我,孟子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孟子说,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平凡的人,有什么差别?“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说,如果一个人顺从自己的耳鼻口的本能,那么就会成为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所谓“食色性也”,这些都是人的本能和欲望,我们的器官不会思考,会被外物所蒙蔽,如果你只满足这些本能,不去思考和反思,那么你就只能注定是一个平凡的人。
而相反,如果一个人能顺从自己的内心,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内心和耳鼻口这些外在的感官是不一样,眼耳鼻这些外在的感官不能思考,而内心是会思考和觉悟的,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而不得之”。所以,用心反省和思考,才能避免成为一个普通人,而成为一个德行兼备伟大的人。孟子的思想朴实而深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其实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我们经常说,要遵从你的内心,才能做真实的自己,大家可能有误解,遵从内心不就是随心所欲吗?当然不是,随心所欲只是满足了你其他感官的欲望而已。孟子将这两种本能做出了区分,一种是不会思考的身体的本能,这种本能只满足于感官的欲望;另外一种是会思考的内心,而我们真正应该遵从的是你会思考的自我,而不是那个为了满足感官欲望的自我。
乔布斯曾经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其实活出真正的自我,其实并不容易,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很多本能的欲望做斗争。告子说“食色,性也”,对美食和性的需求,是每个人的天性,但这些只是作为动物的本能,真正区分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是人有思考的本能。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俗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变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著名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出自孟子《告子》这一篇文章,熊掌比鱼更加珍贵,如果真的只能取其一的话,那当然是熊掌了。孟子说,鱼就是我们生存的本能,而熊掌就是我们义行的本能,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顾,那么就要舍生取义了。每个人都渴望生存而厌恶死亡,如果你把生存放到第一位,那么为了生存你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生命中,有的东西比生存更重要,比死亡更可怕。
孟子说,一个人快要饿死了,这个时候,一筐饭,一碗汤可以让他活下去。但是如果别人是吆喝着施舍给你的,或者用脚踩过了再施与给你,你还会要吗?
平凡的人和伟大的人真正区别就在这里,平凡的人把生存放到第一位,而真正伟大的人不是,他们可以做到“舍生取义”。
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其实正是我们无数的革命先辈 “舍生取义”换来的,舍生取义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实践,一种民族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