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 || 袁富民:一个不欺世盗名的人
一个不欺世盗名的人
袁富民
记得《陕西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六期曾发表过黄元恕先生的一篇回忆录,叙述了他青年时期跟随宋伯鲁参与续修《陕西通志》的事情,那时黄先生已年过髦耋,仍关心新志的撰修,追忆往事,撰写成文,以勉后来。读后颇多感触,深受教益。
其一,元恕先生在回忆续修雍正《陕西通志》的缘起时,略述了宋伯鲁与其祖父黄兆麟的交往。黄兆麟字叔文,号黻(fú)卿,善化人(今湖南长沙辖)。道光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光禄寺少卿,著有《古樗山房遗稿》,与宋伯鲁过从甚密。黄元恕先生在具体述及二人谈论、酝酿修志一事时这样写到:“饭后,宋伯鲁便提出倡修《陕西通志》,为秦地稍尽微力之事,家祖(黄兆麟)未置可否。不料几天之后,宋伯鲁手持倡议书再次来访,约请家祖参与,家祖碍于面情,在倡议书上签了字。”宋伯鲁力主修志,黄兆麟“碍于面情”勉强签字。寥寥数语,明明白白地写出了宋伯鲁对修志是热衷的,主动的,而黄兆麟则是暧昧的,被动的。黄兆麟与宋伯鲁一起倡修《陕西通志》,并担任“提调”之职是史载有据的。黄元恕先生尊重事实,不为先祖歌功溢美,而是秉笔直书,将真相告白于天下。这种实事求是、不讳尊亲的史家佳风实在是值得称道的。这与当代某些人总是想利用机会为祖先树碑立传,不惜偷梁换柱,文过饰非,甚至颠倒黑白的卑劣作法相较,岂不泾清渭浊,天差地别!
其二,元恕先生在回忆自己进通志局的一段经历时说:“周镛引我到局,面见宋伯鲁后,宋将我的学历详细询问一番,便命题令我作文,文题出自《论语》,惜己忘怀。我勉强完篇,文意不通,文笔低劣,宋氏甚为不悦。我自知录取无望,只好悻悻而归。后来经周镛再三说情,‘不看僧面看佛面’,方让我担任了‘典掌’(收发员)。”
这简直有点“揭老底”的味道,但这老底却是元恕先生自己揭的。他揭得好!
宋伯鲁和元恕先生的祖父是至交,引荐人周镛又是新任“提调”,元恕自己也操有大学预科毕业文凭,可谓既有“粗大腿”,又有“金招牌”。但宋氏还是坚持面试。试后,宋伯鲁对元恕才学并不满意,经周镛再三讲情,才让其当了一个收发员。宋伯鲁唯才是用,不徇私情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黄元恕对宋伯鲁的不肯大用并不忌恨,至今仍由衷敬佩;对自己靠人情,“走后门”进入通志局的“不光彩”的一页,不是文饰掩盖,而是开诚布公。本来,宋、周两人早已作古,这段轶事全由元恕一个人说了算,但他不肯盗名欺世,为自己杜撰一通得周氏青睐,受宋氏赏识的佳话,而是实话直说,真诚坦率,让人打心底敬佩先生做人之坦诚,为文之真率。
众所周知,宋伯鲁是晚清民初一位颇有声望的书法家,他曾为黄兆麟题赠一楹联云“传家有道惟敦厚,处世无奇旦率真”。这岂止是身处封建时代的正直文人恪守的铭言,也是元恕先生身体力行的信条。做人惟坦诚,为文旦率真,不仅是黄元恕先生的写照,而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方志工作者的座右铭。我们一定要学习黄老先生的可贵品质,襟怀坦荡,实事求是,写出不愧对祖先,又堪启来者的社会主义新方志。
我想,老一代学人正直无私,秉公直书,不为尊者讳,不违贤者讳,不为亲者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些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的人;那些隐恶扬善,文过饰非的人;那些偷梁换柱,标榜自己的人;那些蝇营狗苟,借文谋利的人,面对黄元恕这样高风亮节的学人,一定会自惭形秽,羞耻汗颜,无地自容的!
作者简介:袁富民,1942年7月生,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人,大专文化,曾任陕西省乾县县志办公室主任、主编。他在任教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模范班主任。他致力家庭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多次被评为陕西省模范家长、优秀儿童工作者,家教论文获省级奖励并被选入《儿童·家庭·教育》一书中。1982年调县志办工作后,潜心修志,主编《乾县志》。先后多次被评为咸阳市修志先进个人和陕西省修志先进个人,受到咸阳市政府、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的表彰奖励。出版诗集《纯情的思恋》、散文集《独守宁静》,与人合著《乾陵百谜》,主编《乾陵楹联荟萃》等。退休后总编纂《乾县建设志》《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典》《乾县文化体育志》《可爱的乾县》等。
往期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