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引”才笔下生花
——作文的引用技术
摘要:引用作为一门技术,在写作中具有多重价值:提高含金量,增强说服力。为此,本文提出四种写作句式,并依主题分项训练,强化学生引用名句的写作意识,从而提挈提高学生引用名句的能力。
关键词:引用 引句 技术 高考 作文
众所周知,引用是高考作文出彩的重要招数。若是能用得巧妙,便能亮出精彩。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的“文梓共采,琼珠交赠。用人若己,古来无懵。”“经籍深富,辞理遐亘。”
常见的引用对象有古诗词、名家名言、网络流行语、日常俗语等。这些句子,不仅是一种学识丰盈,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炫耀,因此,常常置于句首段首,以激阅读兴趣。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言“精彩一例胜千言”,名句富有文学情趣,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因此,它们是为语言增辉添色的资源。名句,往往是权威、长者的成说,即庄子所说的“重言”,写作文就要“以重言为真”,汉代扬雄所说的“圣人之言,天也”,名家之言、世人之语成为了征服读者心灵的杀手锏,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相通的。
翻开高考优秀作文大卷,不少文章都不乏刺人眼球的名言佳句。据统计,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10篇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中,有9篇作文引用了名人名言或经典诗词。2016年高考优秀作文也不乏精彩引用,可以说,名句成为了作文高手们的“至爱”,引用名句是夺取高分作文的一大法宝。
为此,笔者总结出一种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引用方法,即称为“引用技术”。
引用技术的格式
引用作为一种漂亮的修辞格,若是仅仅当做一种可供欣赏的语言图画,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毫无益处。只有实践性强的引用技术,才能发挥修辞格的写作力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引用名言名句到底有没实践性强的技术格式呢?为此,笔者梳理高考优秀作文,总结出四种常用格式。
(一)文采式引用
这种引用格式常常为“作者+引句”或“作者+出处+引句”,有些引用只有引句而无作者也无出处,格式可以灵动多变,不拘一格。
很多考生写作时总困于想不到恰当的名句,其实,主要原因是不敢大胆架设名句与主题之间的桥梁。我告诉大家,引用是显摆文采的一个有用技术,引用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恰当”,而在于“含金量”。引用的名言含金量之所以高,主要在于句子本身有一种人类永恒的精神共识。只要名句与主题有丝毫关联,就可以冲破羞涩的牢笼。若是还要增加引用的份量,最好的做法是,泄露作者和出处。这样表面上是增加可信度,实际上是提升引用的阅读征服力。
比如2016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巴掌让孩子迷茫 唇印给孩子力量》语段:
有位哲人说过:“永远不要去追一匹马,用心种好你的草地,马自然会来。”还有人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你若花开,蜂蝶自来。”再往前找,孔子曾经说过:“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其实他们说到的,都是目标和路径之间的关系。学习成绩是我们的目标,那么路径就是一味地苛责吗?显然不是。
这里连用三个引用,铺排引句,气势动人,亦颇显文采,但若是用心咀嚼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引句与主题中心关联并不大;若要说有联系的话,那只能说,名句谈论目标和路径之间的关系,主题“学习成绩”和“批评”犹如这两者关系。另外若是还能泄露名句的作者和出处,而且为作者挂上头衔,则更增添名句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评析式引用
这种引用格式常常为“作者+引句+评析”,也是一种巧妙的引用方法。
若是说显摆式引用较为粗糙的话,那么可以说评析式引用的技术含量显然高出一截。这种引用的引句内容要与主题存在直接关联,或正相关或负相关,也就是说两者的吻合度较高;评析引句需要较强的思维功力。巧妙的引用不仅仅是为了推出引句,更是为了导出作者的思考,增强议论的力度。引句后文常常接着两项内容:评点和分析。评点引句的影响力,分析引句的内涵。
评点的目的主要是“吹嘘”引句的震撼力,掀起读者的情感涟漪。如2016年全国卷下水作文《是退亦忧,进亦忧?》的引用:
漫画家朱德庸说:“大部分的人对于所谓成功,只有两个标准:小时候的分数和长大了之后的钱数。”岂不悲哀?
这里,作者引用有几分新鲜的名句,引句后面用精炼的四字“岂不悲哀”,强调引句的情感色彩,目的不外乎想兜售引句,强化情味,冲击读者心灵。
评析时不妨对名句进行细致分析,挖掘名句的内涵价值,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分析时常用的句径有“此言一针见血地道出……”、“诚然……可是……”。如2015年福建卷高考优秀作文《行与路》段首引用:
龙应台曾说:“在这世上,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诚然,泅渡在生命的急流中,有人陪同会增加我们劈波斩浪的勇气,可是人生的重要关口,却往往要一个人去跋涉,才能完成自我精神的升华与成长,实现自我提升与飞跃。
在亮出作者和引句之后,结合论点,对引句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可以运用句径“诚然……可是……”,体现作者的多元思维和辩证思考。
(三)嵌入式引用
这种引用格式常常为“引句+'的’+中心词”,这是一种经济且实用的引用格式。
在这种引用格式中,引句嵌入于原文句子中,常常扮演定语的角色,修饰后面的中心词,形成修饰关系,引句与中心词之间也可以是替代关系。此时的引句往往是简洁精悍的诗词佳句。嵌入诗词佳句,能够使得中心词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典雅,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触摸”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
比如高考优秀作文的引句短语:“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执着;“独钓寒江雪”的悠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迅速;“泥腿子想做科学家”的嘲讽;“霞光亦满天”的余热。
引句对中心词进行解释修饰,使内容更为形象,更为具体。再如高考优秀作文语段:
身近自然,去享受诗意的生活。我向往“采菊东篱下”的悠闲,我心仪“人迹板桥霜”的静谧,我追寻“低头弄莲子”的祥和……而身近自然,它恰能给我们带来悠闲、静谧、祥和的感受。(2015年广东考生《身近自然,诗意生活》)
这里连用三个诗句来修饰中心词,以具体的意象对中心词进行阐释,使得“悠闲”、“静谧”和“祥和”的内容可感性更强。
(四)穿引式引用
这种引用的格式为“引句+引句+引句”,这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引用格式。
当写作的思路或者说分论点可以用名句来表达时,我们不妨引用名句来串起文脉,穿引全文,成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增添了文章的光彩度,也使文章笼罩浓浓的文化情味。同时,这样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读起来自有别样的韵味。从阅卷效果来看,这种引用容易制造兴奋,诞生新意,而在疲惫盈身的高考阅卷场上,阅卷老师需要的正是兴奋点、刺激点,这样看来,这种引用格式就是考场上一种理想的选择。当然,这种引用需要作者贮存丰富的名句,并能智慧地找准引句与分论点之间的关联。
如,一篇被赞为“2015年十佳高考满分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通篇以名句穿引全文,运用名句作为线索,所有引句均为不同角度描写莲花的特点,表现对莲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引用诗意地表现了中心。
开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主体:(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主题整合与引句运用
如果说,引用格式解决的是引句表达的问题,引用主题解决的是写作对象的问题,那么引用技术解决的就是引句表达与写作对象的组合问题。其实,作文就是一个用语言文字缔造秩序的过程。作文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而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只有经过序列化、层级化、主题化的训练,才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我们更应看到作文是一门语言的技术,技术过硬,才能言之有文。引用作为一种修辞格,只有引用技术过硬,才能化为写作的生产力。而当前作文语言表达的教学弊端在于,引用修辞纯粹被看做一种可供鉴赏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描述性的理论概括,或者说陈述性知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
一针见血地指出:“写作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当然,作为现象分析,引用修辞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但作为作文应用,引用修辞则难以转换成可操作的实践能力。这也就不能解释,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背诵诗词名句,但是到了高三,学生可能还是难以引用一两句名言,更不要说形成比较稳定的引用意识。
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即便学生脑中装有浩繁的名言佳句,但由于积累的名句支离破碎,学习的内容、获得体验呈碎片化,使得写作还是一头雾水、无从下笔。其实,积累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信息。要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构起引用的序列化结构,加强专项性的训练,建立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为此,笔者从同一主题出发,依据主题将意义相似、相反的名句整合起来,建构名言佳句体系,上下延展,左右逢源,使主题更为立体,更为饱满。
并分主题来训练学生引用名句的能力,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运用引用的自觉意识,提升学生的引用加工能力。我国著名修辞学教授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告诫我们“修辞格的生命全在于运用”,于是,笔者归纳了八大主题:时代价值、青春时间、沉默与表达、传统与现代、变革与坚守、读书与写作、人性与品德、物质与精神。每大主题都配有30句名言佳句,每句名言附上出处,并标明名句的分析功能,使得对名句的运用更为圆满和自如。
比如,“人性与品德”主题有下列名句:
真正的平静不在于远离车马的喧嚣,而在于内心修篱种菊。(民国才女林徽因)
【对“平静”的措施分析】
眼泪,是生命的果;歌声,是生命的旗。(当代诗人汪国真)【对“喜怒”的特点分析】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美国女作家奥尔珂德)【对“忧患”的意义分析】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代诗人北岛)【对“卑鄙”和“高尚”的对比分析】
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当代作家王小波)【对“人性”的要素分析】
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对“道德”的特点分析】
……
又如“时代价值”主题有下列名句: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对古今“安静”的对比分析】
活着就是一种成就。(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对“生命”的意义分析】
我是哭着来,笑着走。(中国著名文学家金克木)【对“社会”的态度分析】
人生如钟摆,在痛苦和领奖台之间徘徊。(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对“社会”的状态分析】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对“时代”的特点分析】
下个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对“时代”的属性分析】……
该主题所列项目包罗校园生活、现代文明、精神品质等各个方面,涉及的范围广泛,且具有代表性,是学生所熟悉的,都有亲身体验的。从应试来说,这些主题基本可以覆盖作文的话题,主题设计具有思辨性,避免单一化的思想,这也比较符合高考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因此,这样的主题安排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主题化的引句整合比较符合人类的记忆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我们所获得的名句,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为一串不连贯的名句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在训练层面,每次小作文规定主题或者中心论点,要求引用两个以上名句;每次大作文也规定相应的名句。这样的写作训练虽然具有至上而下的指令性特征,但帮助了学生检索相关信息,使训练更具明朗的指向性。尤其可贵的是,这样的写作训练建立了“作文与阅读积累”之间的桥梁,拓宽了写作思维宽度,让学生亲历专项写作的过程,体验专项写作的过程,使得训练的实效性明显增强。学生的引用意识明显增强,让引句扎根于学生的笔尖,更可喜的是学生引用名句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引用名句的格式自由灵活,语言自然文采飞扬,意蕴深远。借来梅花一缕魂,“借”来他人深邃的思想,学生的作文才能真正抵达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高地。
比如,笔者要求学生围绕“坚守道德底线”观点,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作文,必须引用两句以上名言,选择“时代价值”主题中的名句。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如:
坚守内心最纯真的道德底线,恪守社会最质朴的规则。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诚然,喧嚣的时代炙烤着人的心灵,美丽的玫瑰在远处摇曳,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心中的玫瑰而冲破道德底线,因为,那是对社会秩序、对他人利益的践踏。叔本华曾告诉我们,“人生如钟摆,在痛苦和领奖台之间徘徊。”在徘徊中,我们不仅需要坚守“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道德底线,更需要有胸怀天下、放眼四方的高远。
上面引句主题貌似不能论证此论点,两者没有一一对应,吻合度不高,通常看来,作者不会把这样的引句引入这里中,但是,这里作者巧妙地把主题放置在时代背景下来思考,找到了引句与论点之间的契合点。于是,底蕴丰厚的语段就诞生了。其实,古代高手吟诗作赋也喜欢为自己的商标贴上他人佳句,达到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所言的“引事引言,凡达吾之思而已”。
我们可以说,名句就犹如翅膀,
作文就应该多想想为即将飞翔的鸟儿插上希望的翅膀,使文章闪烁出诗意的光彩。要使名句化为笔尖下的真实,就得借助一套引用技术,并在实践训练中升华对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