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新加坡组屋(上)
再谈新加坡组屋(上)
跟随周国平校长访学新加坡(67)
在第二十九篇中,我曾经根据自己的观察,写过一篇新加坡的组屋。今天是由NIE外事部的夏老师,领着我们前往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详细地了解新加坡组屋的方方面面。从一些细节的设计和处理,来看新加坡的政府的执政理念。
(宿舍附近的联排别墅)
组屋,根据我们的理解就是由政府投资开发建造的经济适用房,是真正落实“居者有其屋”的有力措施。新加坡82%的人居住的组屋,18%的人居住的私人开发的公寓,包括豪华别墅(以下统一简称私宅)。让大部分人都居住在组屋里,让少部分人以自己的财富,去享受私宅。但是,在新加坡没有所谓的富人区,政府的组屋与私宅,是交叉相融的。如东海岸一带的海景房,就是以“组屋一栋、私宅一栋”的排列组合形式,进行开发建设,让普通人和富人共同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就在我居住的附近,私宅和组屋两对面,其中不是别墅的私宅,与隔壁的组屋外表看上去没有太大的差别,以至于好多人都不知道是组屋还是私宅。有意思的是,别墅区里好像没有像组屋区环绕的自行车与徒步锻炼的专用道哦。而且,他们共用同一个超市和食阁。这样,不同的房子不管是比例的分布,还是地理位置的分布,都很容易让人接受。
(新一代的新加坡组屋)
新加坡的组屋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购买的,而是为需要的人而建的。很关键的几个条件:新加坡公民、要有家庭、家庭月收入不过万。如果月收入过万,证明你有钱去购买私人公寓,政府就不允许你购买组屋。这一招就保证了组屋只给有需要的人,真正达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提到了组屋的走廊设计,是为了加强邻里之家的沟通。今天又了解到了,在购买组屋时,会有一个各种族人员居住的比例规定。华人居多的新加坡,如果这个组屋区,华人的比例已经饱和,那么华人就不可以买这个组屋区的组屋了。哪怕你是很喜欢这个组屋区,也只好另寻他径,或者等待有华人搬出而腾出机会。由此可以见得为了让多种族互相包容,政府真是煞费苦心。
(新一代组屋绿化)
夏老师说组屋楼下都是空的,为的就是方便各种族人,不同的习俗安排。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印度人喜欢在一楼举办婚礼,在某个组屋区,一家印度人决定在楼下举办婚礼,早早就发通知给亲朋好友,某月某日到几号组屋楼下参加婚礼。不巧的是,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同一个组屋区有一位华族老人去世,当天夜里就在把灵堂摆在了,原本第二天早上举办婚礼的地方。
这可怎么办?通知都已经发出去了,地点就在这个丧礼的地方。后来居委会出面安排,把印度人的婚礼移到另一栋组屋的楼下,并且安排了大量的义工,到临近的各个巴士站,包括通往这个组屋的各个通道,进行引导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移步到婚礼现场,以解决这一尴尬的局面。
这个故事真伪我不得而知,但是它道出了新加坡多元种族的包容,政府为这种互相包容所做的努力。
每一个组屋区,都有一个配套停车场。这里的停车场是不出售,用户只能按月租用。停车场是单独的一栋楼,一般有六层,其中五六两层为多余停车位,提供亲戚朋友来访临时停车。非常有意思的是法定节假日和周日,新加坡所有的停车场是不收费的。据说,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让亲戚之间互相多走动。
所有的组屋与学校一样,每隔五年或者七年,政府就要对外墙和公共廊道,进行翻新油漆。更换楼顶的防水板,以免造成漏雨或者其他危害。更换或维修排水沟和排水管道,以保证它的通畅和清洁。难怪昨天国会上,有议员提出在翻新期间,是否要可以考虑给住户的卫生间进行翻新,或者由政府统一购买材料,以便能够拿到更为优惠的建筑材料。
听了夏老师的这番介绍,我们都觉得他们的房子就像我们的汽车一样,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保养和维护,以便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