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来龙去脉(6)清谈“组织者”何晏
何晏,字平叔,南阳人,是东汉大将军的孙子,父早亡,母亲被曹操纳为“夫人”,因此何晏成了曹操的“养子”。相传在何晏七八岁的时候,曾与曹操论兵书,深受曹操喜爱。他后来娶了沛王曹林的妹妹,被封为关内侯,加“驸马都尉”,其实是个闲职。
曹操在世的时候,因为喜爱何晏,被太子曹丕妒忌,因此曹丕当政后,冷落故意疏远何晏,何晏也比较冷淡政治,终日嗑药、酗酒、玄谈,在士大夫文人圈子里面很吃得开。曹睿去世后,代表着中小氏族阶级的曹魏政权开始走向衰落,大地主阶级的司马家族逐渐占据上风。
曹爽为了在政治上打压司马家族,重新启用了当年“浮华案”中的几个关键人物,有何晏、夏侯玄、丁谥、毕轨等人。何晏被升任为吏部尚书,夏侯玄任中护军,诸葛诞为御史中丞,其他被禁锢的浮华少年也被委以要职。曹氏集团从形式上控制着国家政权。
曾经因为“品核大臣,针砭时弊”被禁锢的浮华之士,重新回到了风头浪尖,当年仅只是通过操控舆论来参与政治,现如今摇身一变各个都是手握重拳的权贵。玄学在这种背景之下勃然兴起。
何晏可以说是“正始之音”的灵魂人物,是名士集体的组织领袖和玄学理论的创始人,“正始”说的是曹芳年号。“傅粉何郎”这个名号主要是说,何晏这个人肤白貌美,出门还随身带着化妆包,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当然了,着背后是有深刻的哲学依据的。
史料记载了何晏著有《论语集解》,但是大部分轶失了。后来学者多番查找,仅找到《无名论》《道论》《无为论》三篇轶文,据王晓毅的考证,《道论》写于正始五年,其他两篇是受到王弼影响之后的后期作品,可以看作是他们二人的共同思想。
《无名论》是试图用儒家思想来解释老子《道德经》中的“无名”,何晏根据《论语》中孔子对尧的赞誉“荡荡无能名”,认为凡是可以被人们所赞誉的事物,都有相应的名号。没有名的事物,是无法被赞誉的。所以老子才要“强为之名”,圣人就是要“遍为天下之名而名之”。这充分体现了何晏糅合儒道思想的主张。有学者考据,玄学思想还受到了佛教“空观”思想的影响。
何晏思想的原创性要比王弼差很多,但就影响力来说,何晏的贡献要比王弼大一些。他是玄谈活动的实际组织者,正始元年,王弼15岁,钟会16岁,嵇康17岁,这些人都来自官僚世家,有着深厚的家世背景以及很高的受教育水平。这几个人常聚与洛阳,饮酒玄谈,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
夏侯玄,字太初。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是曹爽的表弟。在玄学理论构架上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史书记载他曾与阮籍辩论过六艺中的“乐”是否有社会教化的功能,还与李胜辩论过是否应该恢复肉刑。但是具体的论证过程就不得而知了。夏侯玄的名气并非出自清谈,而是一种人格魅力,性好老庄,动则由礼。他很好地把自然和礼法融为一体,切实的做到了“儒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钟会,字士季,太傅钟繇幼子,在灭蜀之战中屡出奇谋立有大功。他是何晏、王弼玄学思想的积极追随者,参与过“有无之辩”、“象数义理之辨”、“才性之辨”等论战。其中尤其擅长“才性之辨”,这个讨论关乎到魏国选拔人才的基本思想,是当时的思想热点之一。后期我们在介绍完人物之后,会专门讨论各大辩论题材,并梳理当时的观点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