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问 | 姚思敏:打破界限,给中国画以新气象
姚思敏先生,是一位真诚而又创新不止的艺术家。
三十多年前,先生以高超的工笔花鸟画创作饮誉画坛。此后,她不满足于单一的工笔,走向了大胆而全面的探索与革新。厚积薄发的她,打破了山水与花鸟、工笔与意笔的界限,将山水与花鸟相结合,将工笔与意笔相结合,将水墨与色彩相结合,形成了自己非山水非花鸟亦山水亦花鸟、非工笔非意笔亦工笔亦意笔的艺术特色。
从题材到技法,先生开创了当代中国画的新气象和大格局,将这一东方艺术推向美的极致。
在她这里,一切都可为中国画所用,中国画的一切都可以整合。她的激情,她过人的禀赋,她独立的人格,尽显其中。
先生的作品,苍茫沉厚,空灵华滋,生机勃勃,浑然天成,场景的宏大与细节的丰富相得益彰。每每品之,如临高山之巅,真切地感受到“荡胸生层云”的快意。
——柯茵(画问负责人,艺术撰稿人)
画问导师
中国写意花鸟画自形成以来便建立了其独特的创作程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这种程式逐步被打破并得以创新。尤其是20世纪以来,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为代表的花鸟画大家,他们或从金石书法、中国山水画、西方油画和水彩画汲取营养,开始重构现代写意花鸟画新的图式。在当代中国画坛,一批批杰出的中年花鸟画名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在不断思索和探讨如何另辟新径——他们中有的从西方印象派的光色效应中寻求灵感,有的回归中国传统哲学以获得新的启发,还有的甚至通过改良绘画工具或材料来追求其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并各自都获得了不菲的成就,画家姚思敏便是其中一位。
《芦苇》
160×200cm
1989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获四川省美展金龙奖
《秋》
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获提名奖
一、笔墨的交响曲
姚思敏笔墨技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认真观察大自然基础上对西方印象派光色的应用:自然光照下的所有物象都显得斑驳陆离,尤其是在枝叶繁茂、花团锦簇的西南地区,你很难分辨阳光照射下的那些花木的轮廓和色彩的微妙变化。因此,姚思敏多以不同的笔触来捕捉物象瞬间的光色效果,并加以强化。如在表现大面积的花丛时,她多以破笔点染大面积的花朵,并以若隐若现的线条勾其外轮廓,达到形象、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二是这种笔墨创新观是对中国传统自然观“天人合一”的深刻解读,即姚思敏的笔墨变化始终追求自然界那种博大、苍茫、浑厚、充满生机和玄妙之感,因此,你很难在她的画面看到孤立的一花一木、一点一线,所有的笔墨形态相互为对比和依托,却又被各种勾、点、染等笔法统一在整体画面之中,使得画面既厚重却又不失空灵、既苍劲却又显华滋,自然的生机勃勃和高度的协调性也得以彰显。
三是对现代人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把握。追求快节奏的现代人更热衷于强烈视觉效果带来的心灵震撼和畅快之感。因此姚思敏的花鸟画更注重画面的整体气势的营造,舍弃画面中那些过多的精雕细刻,多以其鬼斧神工般的笔墨塑造物象独特的精神气质,仅在“画眼”之处以精微之笔增加画面的意趣之美。为此,她努力改造绘画工具,如以秃笔、破旧的毛笔来“制作”一些特殊的笔墨效果。
如在《夏威夷之花二》这幅作品里,她以破笔蘸淡墨快速点出一簇簇花的形态和疏密变化,再以湿笔用点、染、烘、挤的方式概括出叶子的形态和空间变化,并以留白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花的外形和空间关系,在明与暗、干与湿、虚与实、破与整的用笔上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尤其是穿插在画面中那些粗细、浓淡、干湿不一的线条如交响乐中大小管弦,静止的画面变得尤为生动、鲜活、灵动起来。
除此之外,姚思敏的花鸟画在选材上十分广泛,她突破了所见的梅、兰、竹、菊等寻常所见的花卉,甚至涉猎了山林、怪石,使得题材十分丰富而广泛;她的花鸟画设色并不完全遵循“随类赋彩”,而是随心赋彩,她常以色代墨,并以墨破色或以色破墨,以破笔皴擦点染,整个画面酣畅淋漓,浑厚华滋;在构图上,她放弃了传统花鸟画的折枝构图,多采用的满构图,这正符合画家乐观奔放的艺术个性需求。因此,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如同一位交响乐团指挥家,手一挥,所有的点、线、面、色彩、构成便从丝丝琴弦跃然宣纸上,一簇簇花儿、三两只鸟儿、几块顽石,凭借酣畅淋漓的笔墨化为一个个高低不一的音符;而那些穿插在花团中长短、干湿、粗细不同的枝干便成了一组组五线谱,在画家独具匠心的经营、编排下,我们仿佛听见风吹过繁花似海的沙沙声,百鸟雀跃的欢叫声,溪水淌过山涧、白云抚过峰峦的喃语声……
《滴滴胭脂点点红》
93×176cm
2015年
二、散淡的诗意
中国文人画自古以来追求诗情画意:唐王维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宗白华先生说,诗意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姚思敏的作品在追求音乐律动感的同时,意境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画家的个性魅力,更是她深厚的人文修养以及诗人般浪漫的情怀。
英国美学家贡布里希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而艺术品承载着一个艺术家全部的个性,即所谓“知人论艺”“画如其人”。我所认识的画家姚思敏,热情、阳光、真诚,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暖而自信的微笑,性情中既有男性的豪放洒脱又不失女性的优雅细腻。她热爱古典文学,喜欢写作和读书,并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和出版了多部专著,她的文笔清新自然、朴实真诚。她喜欢在适宜的季节养菜种花,她喜欢穿着中国旗袍在繁华而时尚的夏威夷、意大利散步……她所有的天性和禀赋都体现出一个现代东方女性的豁达、包容、聪慧和时尚,这一切都在她的作品中一一呈现。
欧阳修的“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沈括的“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都强调了写意花鸟画“意”的精神。而从近年的全国美展花鸟画来看,其制作性和构成意识越来越强,而在意境的营造或文化修养上越来越缺失。姚思敏的花鸟画虽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名不见经传的山花野草入画,迎面扑来的却是一种生动和谐的大自然气息:三两只栖息或嬉戏在花繁叶茂中的小鸟,或繁花似锦掩映下的一汪清泉,或被一眼山泉打破寂静的秋林……一切生灵都赋予了人的温情,她们在自然母亲的怀抱中亲切地喃喃低语。由此便与当下制作繁琐、空洞乏味、陈陈相因的花鸟画拉开了很大距离,凸显了浓郁的现代人文情怀和女性艺术特有的浪漫气质。如在《秋满花溪》这幅作品中,画面是大片竞相开放的白色山花,姿态各异、顾盼生辉、热烈欢腾,而那些穿插在花林中的黑色枝干增强了这一片花海的繁茂与生机,几只栖息于枝头的鸟儿或窃窃私语、或舒适地打着盹儿,与这热闹非凡的花儿们相比,显得更为恬静和内敛,尤其在花林掩映下溪水中几块异常沉静、慵懒、闲适的黑色石头与明媚娇艳的花儿们形成极大反差,这种强烈的黑白、疏密、动静对比,赋予的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丰富的人文情怀,好一片诗情画意——静谧、安详中处处投射着禅机,映射出画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画家姚思敏踏遍青山、孜孜不倦地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并获得累累硕果。自1988年作品《清音》第一次获全国美展大奖以后,作品又陆续入选第八、九、十一届全国美展,并在全国其他重要美展频频亮相和获得重要奖项。
清代唐岱提倡“气韵由笔墨而生”,郑板桥认为文人画“不在画里考究艺术功夫,必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纵观姚思敏的花鸟画,从笔墨形式的千变万化到意境的清幽深邃,从自然物象生机的呈现到心性的自然写照,无不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深厚的人文修养,更是对自然、对人性的真诚关怀。在自然生态不断被破坏的今天,大多数追求快节奏和经济效益的现代人无暇思索自然与人性的温情,去怀念和追忆生命中最本真的、如诗一样的情怀,而姚思敏的作品让我们再次回归到自然的静谧、和谐之中去重新审视过去和思索未来。
姚思敏 · 2020新作
人有时候真的说不清楚自己内心的变化,很多事情都没法解释。曾经一笔一画,三矾九染创作工笔花鸟的那个人是我。后来要反反复复地把秋天整得无比繁茂斑斓璀璨的人是我,再后来把象征硕果累累的向日葵蓬蓬勃勃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作者是我,不厌其烦地要把山沟沟里的花儿啊树啊岩石啊斑斑驳驳地呈现给观众的人也是我。今天,一改过去在熟纸上追求繁复的方式,用大笔头在生宣纸上任意挥洒,追求蓬勃狂放的力度和气势,直抒胸臆的浩荡之气的人也是我……
姚思敏 · 写生作品
姚思敏的画中的确处处充满着这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老辣苍劲、变幻多端的用笔与彩墨意象的结合,色彩与水墨的结合,笔墨意味与制作肌理的结合,都给姚思敏的绘画带来盎然新意。还值得一提的是,姚思敏画中不无几分古典诗情的山水与花鸟选材,又以源自写生画法的结构手段而出之,这使得姚思敏的绘画风格与古典套路大相径庭。由于直接面对大自然写生,或对写生稿进行再处理与再创作,所以姚思敏的画面有着较为自然清新的真实结构,加之源自真实场景的写生写实及再加工再创作,她的画面场景不但远远地摆脱了传统花鸟、山水的结构套路,而且在场面的宏大、细节的丰富与造型的生动上可谓独树一帜。
画问,一个专业绘画创作学习平台,由知名油画家李猛先生创办。集结国内众多实力艺术家,输出绘画创作知识,为疑者解惑,为创作把脉,为画者赋能,助力他们建立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艺术个性。平台课程将逐步覆盖各主要画种。
①作为讲师,想入驻画问平台授课
②作为学员,想加入画问交流群
请扫码联系管理员
▼
关注画问公众号,不错过精彩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