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三大家袁枚及其对联 河北曲阳 王凤茹
重要链接:
* 197位联友同嵌高古二字,“牵”出不一样的品味 王凤茹主评
* 视频号·耕夫楹联:咏历史人物(1—3),用新媒体宣扬楹联文化,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袁枚及其对联
河北曲阳 王凤茹
近来读袁枚的《随园诗话》,随之对他的对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以前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时,就对袁枚这个人感兴趣,还非常喜欢他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再后来也读过一些他的诗,生活化、私人化以及张扬自我,追求自适成为诗歌的主要风格。对于他的对联,却是很少涉猎。静下心来,从《随园诗话》里摘抄了几副,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现赏析几副:
题随园袁枚居所
一官奔走空皮骨;
万事艰难阅岁华。
“随园”原为曹頫所建,后归金陵织造隋赫德所有,地点位于金陵小仓山(今南京市广州路西侧)。1738年,23岁袁枚中举,自1742年起,袁枚先后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四地当了7年县令,袁枚执政清明,不畏权贵,颇有政绩,在乾隆十四年时,袁枚父亲去世,遂辞官回乡养母,同时在江宁也即今南京购房安居,所买随园经袁枚的翻修改造,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私人园林,而袁枚也被世称为随园先生。中国文人,一方面讲建功立业,封王拜相;一方面又推崇远离尘嚣,避世而居,以陶渊明最为著名。其实后者是另一种生活的表现形式,两种生活状态无所谓好坏,选择怎样的生活,遵从内心,自己快活高兴就足够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智者。袁枚便是这样的一种人。此联上联“一官奔走空皮骨”,为官苦、为官累、为官烦在袁枚做官期间的创作中时时可见。“空皮骨”很形象,在官场犹如行尸走肉般,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一副空皮囊,表现了在官场上行走的万般无奈。下联“万事艰难阅岁华。”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只能艰难度日。纵观整副联,是袁枚内心的真实写照,从中也感受到了官场对他的束缚,正所谓“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题南京清凉山小仓山房联
无求便是安心法;
不饱真为却病方。
在袁枚所有联中,最喜这副。“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忧”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上联的“无求”是指对财富、物质享受、地位权势等方面不要强求,顺其自然,不作过分或非分的想法,一切随缘即可,这样一个人的才能心安,才能睡得香。下联“不饱真为却病方。”“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我们常说,吃饭不能吃太饱,要七、八分即可,暴食暴饮对身体是有害的。清心以寡欲是安心之法,节食以却病是养生之道。
自勉联
不作公卿,非无福分都缘懒;
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
这副联写得很幽默,有自嘲的成分,可以说是袁枚性情的直接流露,直抒己志,最能代表其倡导的“性灵”学说,其中的虚词、副词的运用堪妙,转折自然,联语一气呵成,且自然而灵动,读来无艰涩造作之感。
代陈省斋题镇江署衙联
守郡继先人,看江水长流,剩几个当年父老;
析薪绵世泽,愿黄唐少住,留一枝此日甘棠。
《随园诗话》中记载:“陈省斋先生继其父,署守镇江。余代作对联云。”上联充满了缅怀之情,以“江水长流”喻时间,是说当年跟着陈省斋父亲的人,经过这么多年,还剩下几个呀?下联“析薪”指继承父业,“绵世泽”延续祖先的遗泽。“黄唐”南宋的一位状元,敢言直谏、光明磊落、班列忠臣。“甘棠”称颂官吏的惠政。结句对陈省斋为官一任充满了殷切的期望。整副联属对工稳,兼以口语入联,亲切而自然。
袁枚的对联还有很多,因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赘述。通过赏析袁枚的四副联,对袁枚其人、其倡导的“性灵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总之,无论其诗还是其联,都有其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真与美的统一,追求个性的张扬,是我学习的典范。
关注和转发视频号
都是对楹联文化的支持
中华楹联报各个版面投稿须知:
一版:为新闻动态版。传递中国楹联学会的声音、活动,宣传各级楹联、诗词组织的经验、动态。各级楹联、诗词组织开展的重要活动(600字左右或更少)。一版投稿信箱:zhylb1b1@163.com
二版:为楹联赏析版。主要刊登古今楹联故事、楹联游记散记、楹联赏析、百家争鸣、创作体会、获奖感言、摄影配楹联等。二版投稿信箱:zhylb2b2@163.com
三版:为佳作欣赏版。主要刊登楹联理论、楹联新作、擂台揭晓及点评、各种贺联、获奖作品、绘画配楹联等。三版投稿信箱:zhylb3b3@163.com
四版:为综合副刊版。主要刊登各种专题、诗词、辞赋、古文、书画、摄影、诗歌、散文,征稿启事等。征稿启事和各种广告还可以根据需要和主办单位要求在任何版面刊登。四版投稿信箱:zhylb4b4@163.com
中华楹联编发,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