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瞪、二吼、三动手?“陪作业的辛酸”如何解?首先,永远不要高估孩子的积极性……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说到陪作业,老母亲们都有说不完的辛酸!

在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每周的面对面家长咨询中,“陪作业的烦恼”是家长们最常遇到的问题——“要求我提了,监督我做了,但为什么就是不见效呢?”

除了“一瞪”“二吼”“三动手”之外,还可以做什么?

在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看来,永远不要高估孩子的积极性,要求是容易的,但真正让孩子理解目标,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文作者: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陈小文

记得有一首歌,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但对不少家长而言,一个不按要求行事的孩子显然比不赚钱的工作更难!

“能说得具体些吗?”我询问坐在对面,前来咨询的一年级宝妈。

“比如,我要求孩子写字认真些,可每次那个字啊,都没法看!不是大,就是小;不是把纸都划破,就是 ‘轻描淡写’;写一个字至少擦三遍!又比如,我要求孩子荤素都要吃,但他只吃肉,看到素菜的那个表情噢,都快让我吃不下饭了!再比如,我给他买了好多书,希望他多读课外书,可他从来不会主动去读!老师,我算重视孩子教育的吧?这些要求没一个不重要吧?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应该做到的吧?可他就是不照我说的做,怎么办!”

“的确,您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也知道起始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提出这些要求后,您还做了哪些?”

“我还做了……” 这位宝妈犹豫了一会儿,“我天天督促他呀!”

“我天天坐在他旁边,提醒他‘字要写认真’,只要写得不符合要求,我就让他擦了重写。每天做完作业,他只知道疯玩,所以我规定‘玩,可以,不过必须先读15分钟书’,可是只要我不在旁边,他翻书就像狂风吹,只听到哗啦啦的翻书声。”

“那您一定很辛苦吧。”我同情地看着她。

“谁说不是呢!有时候,我真心觉得在公司加班比在家要轻松啊,至少我能看到方案在手里逐渐成形!而在家,我每天似乎都在理着一团怎么也找不出头绪的乱麻。老师,是不是我的孩子比别人笨呢!”

类似的情形,几乎在每周的咨询中都能听到:“要求我提了,监督我做了,但为什么就是不见效呢?”

众所周知,对孩子提出要求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只是怎么提要求、如何执行要求,还是需要一些教育智慧的。

所谓要求,就是必须履行的需求,或必须达成的期望。

那这个要求是由谁提出的呢?——家长。

表达了谁的期望?——家长。

这些要求和期望需要谁来达成或实现呢?——孩子。

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怎样让孩子理解这些目标?怎样让孩子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家长如果放弃“一瞪、二吼、三动手”,还可以怎样做?

第一,要求少一点。

如果一下子给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就像那位家有一年级小学生的宝妈一样,除了要求娃“写字要认真”“吃饭不挑”“阅读成习惯”外,还有“见人打招呼”“作业要快速”“口算要全对”等等。

知道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吗?小朋友童言童语:“妈妈就是个大蜘蛛,我就是那只在蜘蛛网里扑腾的小虫子。”同一时间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压力,一旦无法达成,就容易带来负性评价,从而产生消极情绪。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现阶段的教育成长要点,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精挑细选几个要求。

案例中,家长在孩子入学后,满怀期望的同时也充满着各种焦虑,所以才会将要求一股脑地抛出来。实际上,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节奏、适应课堂学习方式是在入学初期的重中之重。我们完全可以把以上要求缩减成——“好好吃饭”“好好运动”“学习自己做作业”。减少一点要求,不是放松教育,相反能把教育做得更扎实。

第二,感受多一点。

孩子不是机器人,他有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对于孩子来说,要求的本质就是外部的压力,如何让外部压力转化为孩子自身的动力,让孩子充分感受,是重要的一步。比如,妈妈提出要好好吃饭,孩子在执行时往往是好好吃喜欢吃的,毕竟改变一个习惯并不是一种多么愉快的体验。

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一起在厨房里料理食物,和孩子一起欣赏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也可以让他尝尝挑食带来的饿肚子的感受……

第三,细节丰富点。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过于精炼,比如“好好学习”,即便对于成年人,这也是可以用一辈子追求的目标,还不一定能够完美实现,更遑论小朋友了。

所以,在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如把“好好学习”具体为“自己准备好文具和书本”,或是“不要爸妈提醒,就能记得有哪些作业”,再或者“每天都能告诉家长,今天又学习了哪样新本领”。当要求的细节越丰富,就意味着越有操作性。而操作性,是保证要求能够被检视、被达成的重要保障。

第四,趣味有一点。

毕竟是孩子,所以在要求的路上多一些乐趣,也能降低因改变原有习惯所带来的不适感。

比如很多家长都头疼的挑食问题,我就会想起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小林校长为了让孩子们不挑食,把各种荤素菜肴归结成“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当小豆豆每次准备便当时,“一想到自己明天就可以坐到桌子前,让校长先生看自己‘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的盒饭,心里不禁充满了快乐,开心得真想叫起来。”

又比如,对孩子的拖拉现象,有的家长是严厉训斥,但也有家长和颜悦色地让孩子坐在桌边,往一杯清水中滴几滴墨水,和孩子一起观察小小的墨滴慢慢扩散最终污染整杯水的全过程,这样的反拖拉教育一定会给孩子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

当我们做完以上这些后,是不是就可以快快乐乐地等待丰收的日子了?我只能说,“您,可能想简单了。”

首先,永远不要高估孩子的积极性,否则就不会有不少家长老师奉为习惯培养圭臬的那句话——“抓反复,反复抓”;

其次,在执行要求的路上,虽然他是高高兴兴地出发,但仍然不能避免很多挑战。

孩子会退缩,尽管内心知道改变的重要。比如那些大把花钱买健身卡的人们,哪个不知道运动有益生命的道理,但又有多少能够百分百将金钱转化为汗水?付出真金白银,更何况只经历了一番思想教育的孩子呢?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我知道,可我就是迈不出步子!”

孩子虽然迈出了前进的脚步,但却不是自己熟悉的道路,他会怀疑,会惴惴不安,会不停地会问自己:“这样做,真的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吗?”尤其是在学习习惯上,例如孩子听从了妈妈的建议,“写字的时候仔细观察范本再落笔,写字中途少用橡皮擦”,虽然速度有所提升,但是字依然不好看,老师也没有打上五角星,该订正还订正。孩子乃至家长都会怀疑:“我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

孩子还可能拒绝,尤其当得不到足够的积极、正向反馈,这类反馈可能是学习成绩、同伴和老师的评价、现实和自己预期之间的距离……这时候,孩子很可能重拾原来的行为方式,毕竟那是他所熟悉的、结果虽然不算好但至少能基本预见,也符合孩子逐步调低的自我评价。

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孩子的内心,就能明白吼爸吼妈们用惯的斥责其实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哪怕是夜半让孩子带着个碗去火车站要饭,以治疗不完成作业之顽疾,除了引来社会热议外,对不完成作业会有多少效果?

所以,当孩子尝试按照我们的要求开始改变时,我们一定要予以孩子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并不是《包身工》的“拿摩温”冰冷的眼神,而是随时关注孩子的状态、进展,为孩子的达成积极铺路架桥。

第一,我们需要积极示范。

常有家长说:“每次碰到孩子犯错,我只会火冒三丈,如果能像你们这样会说话,该多好!”不少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技巧,其实优秀的家庭首先必然源于家长的行为示范。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往往是将家长的行为和他说的话,不断进行交叉验证。

例如:有不少家长是一边刷着手机一边要求孩子不要沉迷于手机,若是孩子稍稍流露出质疑的表情,家长就把眼一瞪,“我是大人,我在处理事情……”这只能让孩子对家长更不以为然,甚至产生深深的怀疑,而正确的教育很简单: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做到。当我们都在为实现一个要求而努力时,对孩子而言这既是一份压力,更是一份动力。对家长而言,更容易体会孩子努力中的不容易,从而多一点对孩子的理解。

第二,家长要学会科学的表扬和批评。

孩子在达成要求的路上,需要我们通过表扬予以助力,通过批评予以纠正,不论表扬,还是批评都应是积极的。还是以孩子写字为例,当他努力一段时间依然未获表扬而意志消沉时,作为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这一阶段的写字作业拿出来,让他找一找哪些字或笔画,是符合或接近范例的。

例如:“你看,你最近的字和以前相比,好看不少,尤其是这些字……说明你的努力是有成果的。” “我发现凡是写字作业不好,你都没有坐端正,没有按照‘先看贴、再写字’的顺序……”表扬和批评一样不缺,只是它们都有共同点:均建立在对孩子具体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全部指向孩子的具体行为,表扬不夸张、批评不伤心;都提供后续的改进建议。

有些家长将“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过度解读,在无限夸大表扬作用的时候,认为“批评将摧毁自信”。这里,我们只要谨记常识——任何教育手段被推到极致时,它离谬误也就不远了。其实,“表扬”和“批评”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第三,家长要有一定的学习和探究意识,尤其当一些教育问题反复得不到解决的时候。

还是以孩子写字为例,虽然孩子在不断努力,家长在循循善诱,但的确进展不明显。

在咨询中发现,孩子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就开始每天用铅笔写字,但又严重缺乏精细动作的训练,到了一年级还不能熟练扣纽扣、系鞋带,依然不习惯使用筷子、剪刀使用生疏……当生理机能支撑薄弱,再多的要求也无法达成。

之后,家长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开放厨房让孩子帮助淘米、择菜、洗碗、切配,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在一片欢乐祥和中得到了提升,对笔的控制水平也在同步提高,写字质量也进入了提升快车道。

所以,家长还是要有一些学习意识,可以看一些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这应该也是新时期家长的必备技能吧!

第四,家长要有把家庭当成家庭建设的意识。

家庭,当然也是培养孩子的学校,只不过它和学校不同。学校通过严格的课程、规范的教学促进孩子成长,而家庭则是通过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品性与习惯。

例如:案例中一年级宝妈头疼的阅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家庭生活予以解决。家长不再简单要求孩子阅读,而是每天安排15分钟的睡前阅读时间,由父母为孩子读书。不出意外,孩子慢慢发现原来有个新奇的世界藏在书本里。在随后的咨询中,家长高兴地告诉我们,孩子除了继续钟爱睡前阅读时间,开始能自己打开书本安静地读起来。

虽然,家长没有给孩子安排每天一节的阅读课,布置阅读分析作业,但在家长为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情感,也在家长的朗读中发现书本是那么有趣,当他不再满足于家长每天15分钟的阅读,自然就会打开书本自行探索起来。所以,家庭教育决不是学科教育,家庭生活内容不能被作业、补习、刷题塞满,尤其当你希望孩子达成一些要求、培养一些习惯的时候。

当在键盘上敲完这几千字时,我又想起了那首歌,把歌词稍稍改一改,权作本文的小结:

要求是容易的,操作是具体的,检查是智慧的,评价,是要有建设性的……

做父母,是有点儿累的,但当我们将孩子视作一个成长的生命,将我们自己视为他成长的伙伴,那么就容易获得在成长路上的快乐。

这份快乐,不仅是孩子的,也是我们的,因为我们在和孩子共同成长。

撰稿:陈小文

编辑:白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