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海安实践

自2007年以来,海安市连续十五年承担实施部省级稻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产创建)任务,通过项目实施,推广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技术,加快稻麦高质高效技术普及,取得了显著成效,稻麦单产连续15年保持全省第一。2021年,海安市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认真编制实施方案,精心组织项目实施。
落实落细“四个清单”

1、任务备案清单。全市共落实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15个(部级万亩片1个,省级5000亩以上片4个、千亩片10个),建设主体178个(部级20个、省级158个),面积5.74万亩(部级1.0万亩、省级4.74万亩)。

2、绿色技术清单。全市“南粳9108”等优质食味水稻种植52.6万亩、占比94.2%,水稻毯苗机插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占比均在90%以上,示范片核心方机插率100%。

◆ 全市育秧播种流水线260条(2021年新增16条),3亩以上集中育秧面积3162亩。

◆ 侧深施肥示范点168个、3.68万亩,钵苗机插示范点8个、0.5万亩,稻田机开沟技术示范点30个、1.2万亩。

◆ 建立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17个(省级3个)、0.44万亩。

3、主体培育清单。2021年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由海安市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14个镇(街道)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共同组织实施,14个镇街道共落实178个种植主体,水稻总面积14.85万亩,建立核心示范方5.74万亩。

4、服务责任清单。先后举办备耕、育秧、移栽等培训班10期,培训农技员200多人次,培训种粮大户2000多人次;组织观摩3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份;发放新技术示范补贴210万元,落实水稻良种补贴资金253万元,发放物化补贴100万元。

因地制宜,创新做法

1、领导重视,出台奖补政策。为保证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推进,市财政每年对完成高质高效创建的镇街道,拨付2万元的工作经费。2018-2020年,市财政累计投入420多万元专项资金,对1257个规模经营主体实施水稻良种补贴,有效推动南粳9108等优良食味品种推广普及。

2、规范项目资金支出,推进水稻新技术示范。采取先建后补、差额补助的办法,由种植大户提出补助申请,区镇街道审核初验、汇总上报,市局抽查核实、上网公示、拨付补助资金。

◆ 在省推介名录范围内,对购买播种流水线、集中育秧5亩以上,且秧苗素质达标的,验收合格后给予新技术示范补助。

◆ 对新增钵苗机插面积300亩以上,验收合格给予新技术示范补助。

◆ 对当年购置水稻侧深施肥装置,且按照规范技术方案完成作业面积100 亩以上的,验收合格给予新技术示范补助。

3、强化挂钩对接指导,推进技术服务全程化。

◆ 市作栽站建立稻麦油产业1群、2群,邀请部省级专家入群指导,适时发布生产技术意见;镇街道建立大户微信群,实行部省市级专家与种植大户互动,开展面对面指导。

◆ 实行市局专家挂钩到区镇、区镇专家包片到核心方,实行指导制度,开展巡回技术服务,提升示范片技术应用标准化水平。

◆ 在水稻生产关键时节组织市区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走基地访田头调研农情,开展“零距离”现场指导,确保关键技术不失时、不失着、不失误。

4、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稻米产业发展水平。

◆ 政府主导在上海、南通举办大米推介活动,在沿海高速公路、海安火车站车竖立“海安大米”广告宣传牌,授权四家稻米加工企业、四家家庭农场使用“海安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组织大米授权企业与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方主体签订产销协议,扶持“有种植基地、有大米品牌、有加工设备、有销售渠道”四位一体的联合体,推荐海安大米种植基地优质产品品鉴评比活动,打造海安大米种植工匠。

供稿:海安市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