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的四个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中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文言虚词因为用法很多,不容易掌握,每年本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文言虚词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本文对中考常考的四个文言虚词入手,做一个专门的讲析,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中考常考的四个虚词分别是“以”“之”“而”“其”,下面咱们一一讲析。

一、常考文言虚词一:“以”

“以”的用法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介词,一类是连词,一类是动词。

(一)当介词用,分为四种情况。

①拿、把、用。如“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解释成“拿”,“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中的“以”解释成“把”。

②凭借、依靠。如“何以战”中的“以”解释成“凭借”“依靠”,再如“以君之力”的“以”解释成“凭借”“依靠”。

③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都解释成“按照”。

④因为。如“徒以有先生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都解释成“因为”。

(二)当连词用,分为三种情况。

①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中的“以”解释成“来”“用来”。

②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中的“以”解释成“以致”。

③相当于“而”。如“卷石底以出”中的“以”。

(三)当动词用,解释成“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解释成“认为”。

考题再现: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15中考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卷石底以出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解析:例句“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拿、把、用”。A项“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凭借、依靠”。B项“以”的用法是连词,相当于“而”。C项“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拿、把、用”。D项“以”的用法是连词,解释成“来,用来”。所以本题选C项。

考题再现: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19中考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解析:例句“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按照”。A项“以”的用法也是介词,解释成“按照”。B项“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因为”。C项“以”的用法是介词,解释成“拿、把、用”。D项“以”的用法是连词,相当于“而”。所以本题选A项。

二、常考文言虚词二:“之”

“之”的用法可以分为三大类:代词、助词、动词。

(一)当代词用,可以代人,解释成“他”“他们”“它”“它们”;可以代事,解释成“这件事”;可以当指示代词,解释成“这”。

如:“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中的“之”代人,解释成“他们”;“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之”代物,解释成“它们”;“嘱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之”代事,解释成“这件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的“之”当指示代词,解释成“这”。

(二)当助词,分别是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览物之情”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解释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之”是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如“何陋之有”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当动词,解释成“到,往”。如“已而之细柳军”中的“之”解释成“到,往”。

考题再现: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18中考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 《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代词,代“天子”。A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中的“之”是是结构助词,解释成“的”;C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项中的“之”是代词,代“千里马”。所以本题选D项。

三、常考文言虚词三:“而”

考试主要考查“而”作为连词的四种情况:分别是并列关系、顺承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

①并列关系。前后项无主次轻重,前后项可以互换位置。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中的“而”表并列关系。

②顺承关系。前后项可以加进“然后”“接着”表示行为延续的词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而”表顺承关系。

③转折关系。句子前后意思相反。如“人不知而不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而”表转折关系。

④修饰关系。“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如“朝而往”中的“而”前项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如“杂然而前陈者”中“而”的前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如“面山而居”中的“而”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方式。

考题再现: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16中考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隆中对))

解析:例句中的“而”表转折,A项中的“而”表顺承,B项中的“而”表并列,C项中的“而”表修饰,D项中的“而”表转折。所以本题选D项。

四、常考文言虚词四:“其”

“其”的用法可以分为两类:代词、副词。

(一)代词,①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如:①其如土石何?(放在“如……何”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表反问语气;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语气,一定)

考题再现: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17中考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 (《狼》)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解析:例句中的“其”,人称代词,“他的”。A项中的“其”,人称代词,“他的”。B项中的“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中的“其”,指示代词,“其中的”。D项中的“其”,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所以本题选A项。

文言虚词题,要想保证得分,建议考生一是要牢固掌握教材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的例子,二是要分门别类做好文言虚词整理工作,三是要适当做一定的习题,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

自测题:

辨析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

①徒以有先生也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④以其境过清

⑤去以六月息者也

⑥以塞忠谏之路也

⑦蒙辞以军中多务

⑧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⑨能以径寸之木

⑩以为顺流下矣

“之”

①肉食者谋之

②虽我之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④公将鼓之

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辍耕之陇上

⑦吾妻之美我者

⑧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⑩马之千里者

“而”

①溪深而鱼肥

②日出而林霏开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人不知而不愠

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⑦切问而近思

⑧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⑩学而时习之

“其”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其人视端容寂

③其一犬坐于前

④醉能同其乐

⑤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⑧其此之谓乎

⑨不知其旨也

⑩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案:

“以”

①因为②“拿、把、用”③“拿、把、用”④因为⑤凭借⑥以致⑦“拿、把、用”⑧凭借⑨用⑩认为

“之”

①代词,这件事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去,往④音节助词⑤音节助词⑥去,往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的,助词。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⑩定语后置的标志

“而”

①并列②顺承③修饰④转折⑤转折⑥转折⑦并列⑧转折⑨顺承⑩顺承

“其”

①代词,他的。②这个,那个,代词。③其中的④代词,他们。⑤其中的⑥代词,他的

⑦这种,代词⑧表推测语气⑨代词,它的⑩加强语气,一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