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心灵与自然》│ 书海遨游 No.20023
书海遨游 No.20023
推荐指数:☆☆☆☆☆
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心灵与自然》
原书阅读:453分钟
本文字数:3,218
本文阅读:9分钟
“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
借用贝特森的女儿和他的对话篇中的一句来开始这本《心灵与自然》的读后小结。
作者格雷戈里·贝特森最大的标签是短程焦点心理疗法的代表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开创者,而且老外学者标配的博士学位他并没有,因此也不太好称之为XX学家。可能也是因此并没有太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他。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贝特森的脾气,贝特森自己也说了,在这本书里有些骄傲,乃至傲慢和自大。而且关键是对于宗教的批判和超自然主义的反感也是直言不讳。“宗教宣扬信仰,宣扬屈服,但我想要的是明晰”。还有对精神分析的批判,“精神分析师必须延伸至或融入到患者童年故事中的普罗克鲁斯忒斯之床(Procrustean bed)”,甚至连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要评上两句,非常耿直的一位学者。
但是随着NLP(神经语言程式学)的深入学习,发现很多地方都留存着贝特森的影子,于是一直会好奇他的思想,特别是他自创的心灵生态学。之前只有一本《纳文》有中文版,也只是人类学的研究报告,他的《迈向心智生态学之路》却迟迟不见有人翻译。
直到这本书的问世,在此也要感谢北师大心理学经典译丛的选择,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回味的思想。相比《迈向心智生态学之路》来说,这本贝特森最后的著作“对心灵生态学提出一个更加明确、完整和周密的形式。”
原本贝特森是要写《进化思想》(根据控制论和信息论,对生物进化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每个小学生都知道》(介绍一些初级必备的思想,见附录二的框架),这两本书,结果发现共同章节很多,于是合并一本,也可以看成是贝特森主要思想的综合。可能也是一个更好的了解贝特森思想的入口。
非常认同译者的评价,“贝特森的思想绝非现代心理学所能囊括的,也远超出脑神经科学的范围,他是用一种从生命细胞到全然生态的宏大视角去思考生命和心灵的。”
或者我会说贝特森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在探寻最本质的一些共性,比如“心灵(mind)”(附录一提出了心灵的检验标准就很有意思)。既然是人在搞的知识或学科,那一定是和心灵有关的。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本书确立的柏拉图式主题,即认识论是不可分割且整合的元科学,其学科内容关乎着进化、思想、适应、胚胎学及遗传学的世界——它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心灵科学。”简单的说就是“探索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预设”。宛如这本书的原名《联结的模式》,就是一个元模式,即模式之模式。
可以看到贝特森很多的知识积累,从遗传学、动物行为学到文化人类学都通识通晓。从双目视觉开始讨论,到冥王星、神经突触、麦克白的刀子、代数和几何的语言、两种性别、摩尔纹现象,直到“描述”、“重言式”和“解释”,还有数字系统和模拟系统、形式和过程,一直到“伟大”随机过程的结合效应,以及“校准”和“反馈”的结合效应。再加上一堆概念名词的思考,比如脉络、信息、阈值,安眠解释、交互作用等等。每一个点也许都要思考讨论许久,短短的读后小结实在是无法完成这部分的内容。
也许在此只能做一些简单整理总结一下这一切对于我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
首先,当然是用在我的教学上,对于更好的认识双重束缚/双重描述、逻辑类型(伯特兰·罗素)、地图非疆域(阿尔弗雷德·科日布斯基)这些NLP里面最重要的几个基础框架有很大的帮助。关键是背后的运作原理,特别是逻辑类型如何在形式与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形成的锯齿状阶梯中对心灵产生影响的。
就像贝特森说的,“学生们不仅仅对科学中的预设,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预设都缺乏基本的认识。”我们现在学习最大的问题可能都是在于学“术”,而忽略了相关的预设。而恰恰这些预设才是学习的根本,连同学习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基于预设的随机过程。
或者可以看成是NLP的认识论部分,“永远是且不可避免是个人化的,探寻的焦点永远深藏于探索者的内心。”
其次,对于“关系”的理解有了更多的认识,可以以此辨识出更多的部分间关系以及系统的存在。我会想到《第五项修炼》中的系统思考,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比《第五项修炼》还要早10年。
按照贝特森的说法,这本书其实就是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或命令,是以什么方式或者和谐运作或者相互对立的呢?”
在于关系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交互作用的存在,特别是贝特森指出的,“交互作用的最小单位包含了三个要素,分别为刺激、反应和强化。”“反应是对刺激的强化,强化则是对反应的强化。”其实这也是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何催眠和NLP需要线下上课乃至需要练习的原因。
进而提及学习,也许真正有效的学习就是在学习脉络,“脉络的学习是源自一类与关系和交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双重描述。”这也是很重要的“关系”特征,“关系永远是双重描述的产物。”
再者,对于认识论的认识,包括自己和帮助别人的认识有了更细致的觉察。
按照贝特森说的经验认识论的起源:
1、我看表象是有意识的,但我对产生该表象的过程是无意识的。
2、在这些无意识的过程中,我利用了最终构建出表象的所有种种预设。
这些帮助我更好的去解释和认识地图与疆域,或者是吉利根喜欢用的过滤器的隐喻。
也能看到“知觉过程正是一种逻辑分类的动作。”而且“所有的信息都归于某种逻辑类型,因此也摆脱不了逻辑分类错误的可能性。”
所以逻辑类型是认知的一种体现,也是和认知的一种互动。
最后,也许还是有点混乱,或者说贝特森的思想体系比较繁杂,没能完全吃透消化。
借用书中引用的格勒善法则(Gresham’s law):“极简化的观点总会替代繁复的观点,粗俗而可憎的事物总会替代美妙的事物。然而,美好的事物却仍然存续着。”贝特森的思想有点意思,有点美,我相信在历史上总会留存在一个角落里。
20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