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零二首《孤雁》(杜甫)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孤雁
【中唐·杜甫·五言律诗】
拼音版:
gū yàn bù yǐn zhuó,fēi míng shēng niàn qún。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shuí lián yī piàn yǐng,xiāng shī wàn zhòng yún。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wàng jǐn shì yóu jiàn,āi duō rú gèng wén。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yě yā wú yì xù,míng zào zì fēn fēn。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壹/
《孤雁》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 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整体赏析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名人点评
《鹤林玉露》:
杜陵诗云:“孤雁不饮啄……鸣噪自纷纷。”……以兴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凄凉零落,小人噂沓喧竞。其形容精矣。
《潜溪诗眼》:
(余)尝爱崔涂《孤雁》诗云:“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八句;公(按指山谷)又使读老杜“孤雁不饮啄”者,然后知崔涂之无奇。《老杜补遗》云:“鲍当《孤雁》诗云:‘更无声接续,空有影相随’,孤则孤矣,岂若子美‘孤雁不饮啄……相失万重云’,含不尽之意乎?”
《后村诗话》:
《孤雁》云:“孤雁不饮啄……鸣噪自纷纷。”读此篇便见得鲍当辈止是小家数。
《瀛奎律髓》:
唐末有鲍当为《孤雁》诗,因谓之“鲍孤雁”;亦未能逮此。
《唐诗归》:
钟云:将孤雁说作一极有交情,极不妄交人。谭云:“万重云”三字益显甚孤矣,馀七句之妙易见(“相失”句下)。钟云:“似犹见”、“如更闻”,说不得“见”与“闻”矣。“孤”字、“念群”字,意皆尽此二句(“望尽”二句下)。钟云:咏物请客,语难于妙,此可为法(末二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诗中所应有,无所不有,诗中周,孔也。查慎行:次联笔意空阔。李天生:着意写“孤”字,直探其微,而无一笔落呆。何义门:五、六遥遥一雁在前,又隐隐一群在后,虚摹“孤”字入神。纪昀:前半就孤雁意中写,三、四自然。后半就咏孤雁者意中写,不着一分装点。结稍露骨;托之咏物,尚不甚碍耳。许印芳:全诗主意在第二句。三、四固佳,五、六尤沈刻。世人但知学三、四之自然,往往流为浮滑浅率;正宜学五、六以救之。结句“野鸦”衬“雁”,“纷纷”衬“孤”。题字无一落空,此法律谨严处。
《杜诗详注》:
鹤注: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玉彦辅曰:公值丧乱,羁旅南土,而见于诗者,常在乡井,故托意于孤雁。章末,讥不知我而譊譊者。
《读杜心解》:
“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片影”、“重云”,失群之所以结念也。……“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末用借结法。
《杜诗镜铨》:
张云:羁离之苦,触物兴哀,不觉极情尽态如此。公诗每善于空处传神(“望尽”二句下)。
《近体秋阳》:
殊无甚深迥,而构辞切笃,遂成绝调(“相失”句下)。
《网师园唐诗笺》:
借鸦相形,抑彼而伸此,尊题格也。
《筱园诗话》:
少陵……《孤雁》、《萤火》之什,《蕃剑》、《捣衣》之作,皆小题咏物诗也,而不废议论,不废体贴,形容仍超超玄著,刻划亦落落大方,神理俱足,情韵遥深,视晚唐、南宋诗人体物,迨如草根虫吟耳。是以知具大手笔,并小诗亦妙绝时人,学者可知所取法矣。
贰/
这是诗人大历二年(767年)居夔州时所作的一首托物言志的五言律诗。时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挈家入川已历八年之久,弟兄暌离,亲朋不见,孤寂之感久萦于怀,因而以“孤雁”为题自喻,以求一抒积愫。诗一入咏,首联起句就先用“孤雁”直破题面,明示此诗所绘为何。接下不作任何时空背景描状,直点了孤雁的情态“不饮啄”,不吃食,不饮水。这只孤雁为何如此?二句作出了回答,原来这是只失群的孤雁,它只顾飞着、叫着,在找寻着失散了的伴侣,就顾不上“饮啄”了。这里用“念群”二字揭出了诗的主旨。这一开篇奇特突兀,不枝不蔓地交代了全诗所咏对象,未隐未曲地点示了诗歌所咏主旨。在“对象”、“主旨”中仅用充斥着动感的不饮啄、高飞以示孤雁之态,没有隐晦,没有迂曲,“确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沈德潜《说诗晬语》)。这一突兀而来的开头,既起到了包孕全篇的作用,也逼着人们读下去,势非看看作者如何继续咏唱这一违反生理常态,不饮不啄,只疾飞哀鸣,声声透出对失去之群落的怀念的孤雁不可。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颔联紧承首句直写孤雁之“孤”。请看,浩茫高远的天宇上,一只孤雁飞翔其中,日光照过,给它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投下了一小片淡淡的孤影。极目望去,雁群杳不知所至,和这只失群的孤雁相隔重重云翳,似远在万里之外。如果说首联未绘任何背景,只是一帧“特写”的话,此联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背景开阔的画卷,诗的意境也由上联的特指、专注而拓为辽阔、雄浑。在这里,诗人充分地利用了对比手法,从数量、规模、轻重、虚实、空间等多角度多方位将此联上下句作了对比:用“一片”对“万重”,浩渺九天对地面“片影”,轻如毫羽的“片”对极为凝重的“重”,虚幻的“影”对实体的“云”,地面俯视所见对仰观的极目远眺,再加上“一片”的形单影只,虚幻迷茫,“万重”的客观存在与杳远难近,如此众多的景象,如此强烈而鲜明的比照,直把“孤”字状写无余了。此联又点实了被浦起龙称为“一诗之骨”的诗歌主题“念群”,透出了“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朱鹤龄此诗注语)的写作动机(不过,我们应把“兄弟”扩大理解为“亲朋故旧”),收到了景与情合,意与境合之功。
颈联则衔首联二句生发,实写“飞鸣声念群”之状之态。“望尽似犹见”言孤雁为追寻相失之“群”,奋力地飞着、寻觅着,虽搜尽无际未见“群”影,但似觉得犹如已见一般,故奋飞不已,一个“犹”字写出了此状。“哀多如更闻”写孤雁声声哀鸣呼唤着失散了的伴侣,虽回音邈邈,但总似已听到了同伴的回应,就呼声不辍。一个“更”字,也描出了此态。清人浦起龙注此两句曰:“惟念故飞,‘望’ 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 ‘哀多’ 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可说是准确地道出了这两句诗的内蕴和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我们说这两句和着血泪的诗句确道出了乱离之人思亲念友的哀切心情,这乃由诗人采用了“拟神状貌”咏写之故。此联构思极为巧妙,诗中的“望尽”、“哀多”实写,“犹见”、“更闻”虚拟,作者把它们精妙地组在一处,就收到了虚实相生之功。以实写实,难免呆滞,以虚射实,则诗意全出。这个构思与表现,确是“感召无象,变化无穷”(肖子显 《南齐书·文学传论》)。
诗至此,似可咏叹收结了,但诗人犹欲尽吐心中之块垒,竟写道“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这真是出人意料的蹊径另辟,丢开了孤雁却咏起野鸦来了。只见野鸦们一点也不理解也全然不懂孤雁的急迫、哀切、执着的心绪,只管在那里吵吵嚷嚷地纷纷乱乱、聒噪不已。这个结尾,被浦起龙名之曰“借结法”,也就是元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所说的“其尾联要能开一步,别运生意结之”。这里所 “借结”之法,乃以反衬正,所“开”之步,是以客显主。这一结尾,宕开了一步,用野鸦们的 “无意绪”衬出了孤雁的意绪深,衬出了孤雁的失群之痛、念群之切、追群之执、呼群之哀,也衬出了诗人自己的忧患余生,块然独处,思亲念友之苦之烈。“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身处自得其乐庸俗无聊的伧夫俗子之中,当然也就其“孤”更“孤”了。言有尽而意未穷,确乎是 “篇终接浑茫” 了。
此诗历来受人们称道,当然因其立意高远,技巧精纯所致。但我们也不应忽视诗的正面开篇之功。此诗开篇即明说正意,指点题面,规定了诗篇所咏范围,高屋建瓴,统摄全篇。以后各联紧承其意,围绕中心作更深入的开掘与咏唱,使这首咏物抒怀诗,字字写物又字字蕴情,状物抒情融合无间,自然浑成又不见斧凿,确是五言律诗的正宗之作。我们认真咏诵,当可得其味。
叁/
《孤雁》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物诗,写于大历初居夔州之时。这时杜甫的生活虽暂时安定,但毕竟是客居他乡,亲朋故旧皆不在身旁,其漂泊孤独之感是不难想象的。诗中的孤雁形象正是作者主体人格的化身,寄托着他对亲朋故旧的无限思念渴盼之情。起句突兀,毫不含蓄宛曲,直接道出所咏之物。这只失群的孤雁为了追寻同伴,不饮水也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翔,一个劲地哀鸣、追求、寻觅,在思念呼唤她的同伴,这该是何等炽烈执著的情感,为了寻伴呼伴竟达到了不吃不喝的程度。首联集中写孤雁形象,仿佛是个特写镜头,次联则将孤雁推远,境界豁然开阔,那高飞天际的孤雁只是一片影,在万重云彩中离开了雁群,失去了往昔那些相依为命的伙伴们,又有谁来怜悯爱惜她呢?在浩瀚无穷的天空中,在密密层层的云下,这只孤雁不就显得更加孤独凄清吗?三联仿佛又是特写镜头,再一次将焦点集中到孤雁身上。她被痛苦所煎熬,哪怕是有一线希望她也要不停地飞翔、追寻。她望到天的尽头,总好像是那些失去的雁群的身影就在远处晃动,她在哀鸣呼唤,仿佛伴侣的鸣叫呼唤之声也时时响在耳际。所以她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哀鸣呼唤。两句诗情真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这两句诗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读诗至此,当我们想到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的诗句时就深刻地感悟到作者寄寓在孤雁身上的思想感情。杜甫漂泊在西南时期,十分思念自己的兄弟亲朋。经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远离故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渴望骨肉团聚,朋友重逢。可见诗人是托孤雁之形象而抒发怀念兄弟亲朋之深情。诗至此,将孤雁的形象心态已渲染尽至,难以为继,故尾联一转,用他物来陪衬烘托孤雁。那些野鸦成群结队,安然快乐,完全没有痛苦与悲哀,当然无法理解孤雁念群的迫切、焦急心情。它们在鸣噪不休,纷纷攘攘,好不快乐。很明显,这里的野鸦形象是一些得过且过满足现状而无高雅情趣的凡夫俗子的象征。孤雁面对野鸦无法求其和鸣,作者面对那些庸俗无聊之辈也无法求其理解自己的心志。也正因如此,孤雁才显得更加孤独和忧伤。野鸦形象的陪衬作用不就更明显了吗?这便是浦起龙所说的 “末用借结法”。
所谓的末用借结法即在诗之末尾处不言正题而借用他物来结尾,主要应用在咏物诗上。其作法是诗之正文咏主体物,在末尾处不言所咏之主体物件而借用他物来陪衬烘托主体物,在衬托或对比中使所咏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这种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普适性,宋代诗人潘阆的《落叶》诗所用的也是这一手法。全诗是这样的:“片片落复落,园林渐向空。几番经夜雨,一半是秋风。静拥莎阶下,闲埋藓径中。谷松与岩桧,宁共此时同?”诗的前六句正面描写落叶在秋风秋雨的吹拂洗涤下萧然坠落,拥阶堆径,投向闲适富贵之所的样态。这无疑是没有操守随俗同庸的凡庸之辈的象征。最后两句用耐寒不凋的松柏作对比反衬,意思是说:那些山谷中的松树与岩石上的桧树(也称圆柏,此处泛指柏树)和这些落叶难道不也是处在同一时空吗?但她们却傲然挺立于风雨之中,那“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气概不正是那些有浩然之气而保持节操的志士仁人的象征吗?松柏的出现使落叶的形象更加令人讨厌鄙夷。前六句皆咏正题落叶,结尾处借用松柏之高洁来陪衬烘托落叶的形象,可见也是典型的末用借结法。当然,这首《落叶》诗与《孤雁》诗在对此法的具体运用上也有区别。《孤雁》诗正题是正面形象,末尾所借野鸦是反面形象;《落叶》诗正题是反面形象,末尾借用的松柏是正面形象,二者正好相反。至于末尾借用什么形象当由内容而定,并无定式,只要能突出所咏的主体物的形象,丰富其思想内容即可,因为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