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加献:关于煤的记忆|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郝加献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60后,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20余万字的《中国散文》在《散文在线》连载发表。《我读毛泽东诗词》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出版。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某年春晚,主持人朱军与笑星冯巩表演访谈小品,其中有一个桥段,朱军拿出了冯巩小时候用过的扒煤球的小耙子,冯巩为之动容,电视机前的我也倍感亲切。小时候我就自制过,使用过。那时在我们老家,大多数人家儿是用不起煤球的,只有大队(现在的村委会)、学校才会冬天生煤火炉子。因为会有不充分燃烧的煤核儿被倒掉,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便拿着自制的小耙子去废煤堆里捡煤核儿。大冬天,北风呼啸或大雪飘飘,一双双被冻裂的小黑手在废煤堆里扒来扒去,这样的场景让如今生活在有暖气有煤气的楼房里的孩子简直无法想象。

更悲催的是,因为烧不起煤球,家里就不可能专门置买煤火炉子,捡来的煤核儿就放在炭火上引燃,煤质不好,要冒黑烟或根本不燃烧,捡来的煤核儿基本没用而被重新倒掉,但是因为穷,因为家长的督促,我们还要乐此不疲,“奋战”在那些废煤堆里。

每到秋末冬初,村里学校就来一位中年汉子,他用自行车驮来制作煤球的工具。中年汉子将学校买进的煤面儿及去年的坏煤球打碎过大筛子,掺上适量的黄土和好,按一定的厚度平摊在操场上,再用铲刀将它们切割成小方块。风干一定时间,将这些小方块放进一个坐在花盆儿上的小筛子,然后左右上下揉晃,小方块都摇成了圆煤球,倒在一旁晾晒,完全风干后,精致好用的煤球就做好了。

那时我们是孩子,对这些都觉得新奇,课间总是围在中年汉子身边动这儿动那儿,不时惹得他大吼大叫。渐渐地,我们就像黔之驴身旁的老虎一样不再惧怕他了,胆子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动手摇起了他的小筛子制作煤球。因为孩子多,他不免顾此失彼,弄得狼狈不堪,笑话百出。他也有恼羞成怒的时候,就要动用武力,接下来,不是他的工具找不到了,就是他做好的煤球被毁了一地,他搓手顿足、高声叫骂的身影晃动在空旷的操场上,让我们几个“使坏”的孩子兴奋一段时间,寂寞寒冷的冬季在我们的坏笑声中显得不再那么漫长。更有趣的是,后来这位中年汉子竟成为了我的舅舅——我二舅母改嫁给他,在我们家吃饭,他还咬牙切齿地数落我,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

幸运的是,因为他分不清我们都是哪个班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因为他的叫骂而进办公室罚站,但干别的坏事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也记不得我犯了什么错误,就站在了班主任的办公桌前。身旁,炉火正旺,炉盘上的大壶盖因烧开的水有节奏地跳动。我周身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望着窗外的飞雪,听着呼啸的北风,一时间,心中的惬意让我忘却了我是犯了错误而来老师办公室罚站的。

随着改革开放,家家户户可以冬天使用煤火炉子了;随着技术改进,由煤球改为了蜂窝煤。买进的蜂窝煤在搬运和使用过程中会有损坏的,还有煤火炉中途灭了,也有不充分燃烧的,这样就要把它们糅合在一起,适当放一些黄土,用制作煤饼的工具(俗称煤杵子)再做成新的煤饼。这与摇煤球同样是有技术含量的活儿。黄土量的大小、和煤的干湿度、做煤饼的劲头大小都决定着它是否好烧,不得要领的,总是半途而废。我没有见过那位舅舅做煤饼,只是听说学校改用蜂窝煤后,他也改行干别的了。

改革开放初期,买蜂窝煤还要凭本凭票,后来有了“议价煤”,每家每户使用煤饼才方便起来。有煤场亲自送货上门的,有小商小贩蹲守在小区的,家属院的车棚与楼道都堆满了蜂窝煤。用煤是方便了,但不方便的是,大家都住楼房,炉子灭了,不能总去生炉子吧,这样邻居就主动“互助”起来。

用煤夹子夹一块生煤给邻居,把邻居家燃烧正好的煤块夹回来,引燃自己家的煤火炉子,如果当时没有,还要等着,如果赶着用火做饭,其中的尴尬与无奈现在回想起来都无以言说。好在,那时候大家都那样,邻居也和气,人情温暖冲淡了许多生活的辛酸。

屋外北风呼啸,大雪飘飞,屋内,炉火正红,温暖如春,这样的景况永远留在那遥远模糊的记忆里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

  • 狄树强丨煤之没(散文)

    清洁能源正在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曾经风靡一时的液化气钢瓶也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天然气被输送到千家万户,更加方便清洁.我们邻村乡亲们在金狗年的末也破天荒的用上了天然气. 家里 ...

  • 风靡中华六十余载,获得经典设计奖,是80后难以磨灭的记忆

    你看到啥了?美女?好像确实有一个.不过今天要说的,是球,煤球.北方叫做蜂窝煤,我们南方,称为藕煤.我觉得,南方叫法更为形象. 为何说它?因为它得奖啦--"蜂窝煤"获得今年北京国际设 ...

  • 【盘点老行业之七十】制作蜂窝煤

    蜂窝煤又叫煤饼,在上个世纪电烹调器和煤气灶未进入人们厨房前,我们除了用柴.草作燃料外,好多家庭是用煤饼炉烧饭菜,也曾经用于家庭取暖.煤饼炉就是用蜂窝煤作燃料的,制作蜂窝煤有集体,也有个体,因此,在全国 ...

  •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买煤​II吕浩展

    买煤 ☆吕浩展   我第一次走进营口岳父家,看到他家做饭烧水在用煤.煤炉点燃,黄烟腾空而起,人必避之不及.我们辽河油田是使用天然气的,我在上海时是用煤气的.到了黑龙江插队落户,烧水做饭用的是干草.秋天 ...

  • 缑氏往事(二十三)

    缑氏往事之二十三:柴 初来广东时,认识一位湛江的小妹,十六七岁,刚刚初中毕业的样子,单纯可爱:应该未出过远门,因为我听她说,从没见过火车.我讲起北方的一些事,她都会睁大眼晴,表示好奇.有一次,她问我, ...

  • 郝加献:我是蜘蛛人|散文

    润芳:挖黄鼠|散文 文/郝加献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在保洁公司工作.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20余万 ...

  • 郝加献:公安局追查文学小册子|散文

    倪熊:苦楝花,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殿后煞尾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细纱车间有一个叫俞旦的,是文学爱好者,喜欢写诗.在北京培训班,他认识了在北京做建筑的M县人柴子枚,也喜欢写诗.1984年他们 ...

  • 郝加献:操作能手是这样炼成的|散文

    蒙琼英:尘封的记忆|散文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织布女工分三个工种:装纬工.挡车工和帮接工. 装纬工将小车上纱袋中的纬纱插进织梭里,然后放到自动补梭的梭箱:挡车工负责检查织造好的布面,因 ...

  • 郝加献:M县青年向往的地方|散文

    藜藿:回望中的故乡|组诗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大多为公有制,或全民或集体,对职工生活实行吃.喝.拉.撒.住.行等"全包",纺纱厂也没有 ...

  • ​郝加献:米方长的“精神城堡”|散文

    小鱼儿:写给雪的情书(外一首)|诗歌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在准备车间的南面,大食堂的东侧,有一块空地.在厂团委的倡导组织下,厂员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自己去厂外拣石子,自己肩扛手推,自己 ...

  • 郝加献:“铁人”王进喜的榜样力量|散文

    郝加献:"锤"炼基本功|散文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984年11月至1985年7月,纺纱厂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当时,纺纱厂与京棉二厂签署了二厂援助纺纱厂安装设备 ...

  • 郝加献:“锤”炼基本功|散文

    <阅读悦读>2019年12月热文榜(附奖励办法和标准)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室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室内温暖如春,热火朝天. 培训班分批为学员们安排了"钳工&qu ...

  • 郝加献:梁八斗演讲|散文

    沧浪:儿子.父亲.银行卡|诗歌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南朝宋国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曹植 ...

  • 郝加献:我的青春,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纺纱厂|散文

    毛颖:中年男人就是一部<西游记>|开心一笑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37年前的1982年10月25日至29日,400多名热血青年分五批在京郊密云的一个游泳池集结,出发赴京学习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