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百案研读 案030:咳吐浊痰(皂荚丸 射干麻黄汤)

经方百案研读 案030:咳吐浊痰(皂荚丸+射干麻黄汤)

金梅 吕旭升

三〇 咳吐浊痰

【原文】

门人卢扶摇之师曹殿光,芜湖人,年五十所,患痰饮宿疾,病逾十载,扶摇不能治,使来求诊。其症心下坚满,痛引胸胁,时复喘促,咳则连声不已,时时吐浊痰,稠凝非常,剧则不得卧。

【研读】医案中的患者素来有痰饮,已经病了十几年了。何谓痰饮呢?痰和饮又有些不同,饮者,水也,黏稠者则为痰,清稀者则为饮,痰饮是饮病的其中一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段话是说,饮在人体有四种表现,分别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病痰饮者,以前胖如今瘦,水饮在肠间,能听到沥沥声;病悬饮者,水饮流至胁下,咳唾时引胁下痛;病溢饮者,水饮在表,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病支饮者,水饮从下往上冲逆,或者说从心下至肺,咳喘时坐着靠着会好些,气短不能平卧,还有肿的现象。

医案中的患者的主要症状有二:

一为心下坚满,痛引胸胁,时复喘促;

二为咳则连声不已,时时吐浊痰,稠凝非常,剧不得卧。

从第一组症状来看,与饮之悬饮症状相似,与十枣汤证相似。

《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漐漐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以十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又曰:“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证为水饮阻在心下流至胸胁,为悬饮。经常咳嗽的人如果脉弦,则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但医案中对脉象没有任何的描述,所以很难确定患者的咳嗽是否因悬饮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医案中患者素来有痰饮的描述有误,是混淆了“饮”和“痰饮”的概念,若换成患者素来有饮则更为妥当。若是痰饮,应该有痰饮的症状才对,否则就是误导。

再看患者的第二组症状:咳则连声不已,时时吐浊痰,稠凝非常,剧不得卧。

《金匮要略》中有三个方证与这一组症状有关,分别是:葶苈大枣泻肺汤证,小青龙汤证,皂荚丸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大枣泻肺汤证为水饮自下而上聚集在肺,所以用葶苈利降肺中之水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证为外有寒内有水,或者说外寒动内饮,其饮为寒在心下,寒饮射肺,治疗以散外寒、温化内饮为主。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皂荚丸证为肺有胶着黏痰,痰比饮更为黏稠,为水遇见了火化而为痰,所以用皂荚化肺中胶着黏痰。

第一组症状结合第二组症状来看,十枣汤证和皂荚丸证与患者似乎相对贴切些。

十枣汤证为悬饮,水饮阻在心下流至胸胁,所以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心下硬满,引胁下痛”。若咳,若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皂荚丸证为支饮,水饮自下而上冲逆至肺遇见了火化为痰,致使肺有胶着黏痰阻滞,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这个患者治疗时应该结合脉象,若脉弦,可以先用十枣汤驱除水饮,水饮驱除后若还有“时时吐浊痰,稠凝非常,剧则不得卧”,则再用皂荚丸化肺中胶着黏痰;

若脉不弦,则先用皂荚丸化肺中胶着黏痰,而后再进一步辨证施治。

【原文】

余谓其喘咳属支饮,与《伤寒论》之心下有水气,《痰饮篇》之咳逆不得卧,证情相类。因投以小青龙汤,不效。更投以射干麻黄汤合小半夏汤,又不效。而咳逆反甚,心殊焦急。更思以十枣汤攻之,而十枣又为胸胁悬饮之方;思以葶苈大枣降之,而泻肺系为肺胀肺痈而设,皆非的对之剂,纵投之,徒伤元气,于病何补?因念其时吐痰浊,剧则不得卧,与《金匮》所载皂荚丸证,大旨相同。遂以皂荚炙末四两,以赤砂糖代枣和汤,与射干麻黄汤间服之。共八剂,痰除喘平,诸恙尽退。

【研读】

上述描述中看出,医案中的医生顾虑颇多,先是用了小青龙汤,不见效果。

又用了射干麻黄汤合小半夏汤,不但没有效果,咳逆反而更加严重了。

又想用十枣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但怕伤及患者的元气,没敢用。

最后抓住患者的主要症状“时吐痰浊,剧则不得卧”用了皂荚丸,与射干麻黄汤间或服之,共八剂,痊愈。

由此看出,医案中的医生单凭患者“心下坚满,咳逆不得卧”就用了小青龙汤,用了小青龙汤无效后,又错用了射干麻黄汤合小半夏汤,结果症状反而加重。

这一次又一次的误治说明该医生在辨证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逻辑去思考,不了解痰饮咳嗽的病机病位所在。

若是完全依据经方的理论逻辑,也就不会出现错用汤方了。如此看来,错用还不如不用!误治还不如不治!前面已经讲过小青龙汤证的病机病位了,就不再重复了。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其为外寒导致水气郁于肺不降,水气上冲而有喉中水鸡声;所以,咳而喉中水鸡声为射干麻黄汤证的鉴别要点。很显然,医案中的患者并无此症状。

再看射干麻黄汤合小半夏汤的用法,就更是匪夷所思了。小半夏汤证的症状特点为呕反不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医案中的患者并没有呕反不渴的症状特点。至于最后采取的皂荚丸与射干麻黄汤间或使用的方法,也是没有辨证依据的。

皂荚丸证为肺中胶着黏痰阻滞,射干麻黄汤证为外寒致肺中水气上逆。

肺中既然已经有胶着黏痰阻滞,怎么可能还有水气上逆呢?这样合方使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对于患者来说算不算是过度治疗呢?

这个病人五十多岁,已经病了十多年了,如果是西医,估计要诊断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但是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一般以预防发作为主。

但是每年冬天可能都要犯病,因为你只能预防病毒细菌,或者注意保暖等,谁也不能让寒冷的节气不影响人的健康,冬天是一定会来的。而中医只要辨证用药准确,完全有可能做到“诸恙尽退”。

西医进入中国百多年了,中医的支持者一直以此类病案沾沾自喜,并以为武器捍卫中医。依我看来,不过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而已。中国有一位曾学过西医的文化名人,曾经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那个年代也没有现在的电脑、手机之类的高科技,估计如果有人带一个穿越回去,也会被“专家”或“文化名人”封为“骗子”,因为这位文化名人不懂高科技。可是这个病案的治疗过程,确实让人很难相信中医。

可是不懂中医,或者在个案上用药有偏差,只能说那个文化名人或某个医生有不到之处,和中医这门学科是不是科学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世界上,吃斋念佛最后却不能成佛的人比比皆是,这和佛法的对错有关系吗?

《伤寒论》成书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后世的注释和演绎各种各样,到了正本清源与现代接轨的时候了。何谓正本清源?就是回到原著,站在那个时代,站在张仲景的角度思考问题。

何谓与现代接轨?就是学习西医的长处,以现代语言和科技建立标准。中医应该有自己的生理学,表达生命的正常运作状态;

应该有自己的病理学,说清楚疾病在哪里,是什么导致了症状;应该有自己的病理生理学,讲明白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如果中医继续派系林立,各执己见,或者靠偏方打天下,那就还会被新的文化名人继续批判下去。

以上医案原文选自《经方实验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