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学中医脉诊的变革历程!脉诊是中医...
学中医,学中医脉诊的变革历程!
脉诊是中医的标志,中医的灵魂!今天我们坐上时光列车,去探寻脉学的历程?
首先《黄帝内经》提出三部九候的遍诊法,寸口人迎,璞阳脉,经实践证明很不方便的。
再者《难经》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并创立寸、关、尺的部位名称,但它只描述了尺、寸两个部位,关只是一个分界线,尚无具体的位置。也没有明确左右手寸、关、尺的脏腑分属问题。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脉学的许多内容,把脉和证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对外感病主要观察寸口脉的变化,如患积聚、结胸等上下阻隔的疾病,则分别详述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并将左右手脉象进行对比。
王叔和《脉经》是脉学理论规范化的代表作。由于古代直观诊断法的高度发展,脉学在诊断学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脉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人体内部脏腑气血阴阳的
宋代,也很重视诊断经验的总结和脉学文献的研究。崔嘉彦在《难经》、《脉经》、《脉诀》等脉学专著基础上,撰写出《崔氏脉诀》(亦称《崔真人脉》、《(紫虚脉诀》)ー书,以《难经》的浮、沉、、数为纲,以风、气、冷、热主病,并将王叔和《脉经》所论的24个脉补充了长、短二脉,写成四言歌诀,不仅精炼了脉学,更便于初学者通读。这些内容被后世所采纳,如明代李言闻予以补订,改称为《四言举要》,
李时珍又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一书中。
此外,南宋施发著有《察病指南》3卷,元代朱丹溪著有《脉诀指掌病式图法》1卷,滑寿著有《诊家枢要》1卷,戴起宗著有《脉诀刊误》2卷等,对脉学的发展续有发挥
脉学是中医学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他的发展提高了临床诊断能力,推动了临床学科的发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