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故宫的建筑之美
友情提示:点击网页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腾讯视频看《春妮的周末时光》特别节目
——《故宫六百年系列之建筑之美》(完整版)
1403年,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即位皇帝,
改年号为永乐。
永乐四年(1406年),
朱棣下诏迁都北京。
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序幕。
▼
从开始备料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
开始大规模兴建,
这一工程仅前期筹备就花了近十年时间。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底,
紫禁城建成,
次年,
朱棣正式把京师从南京迁到北京,
政治中心因此北移。
这一事件,
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
几百年后,
故宫则成为了世界的故宫、
中国的骄傲。
▼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春妮的周末时光》
特别策划“故宫六百年”系列节目,
首期节目邀请了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
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
著名演员王茂蕾,
在这秋日的午后,
聊一聊在那红墙黄瓦建筑里的王朝往事,
探寻中轴线上的故宫那无与伦比之美。
▼
故宫,
作为中国最震撼人心的宫殿,
地球上最大的木制建筑群,
所需材料的数量和种类,
也是盈千累万、数不胜数。
▼
为供应这个巨大的建筑工地,
大量特殊材料,
从全国各地运往这里;
10万多根楠木,
来自1800公里外的西南;
铺地板的“金砖”,
来自1000多公里外的南方;
8000万块石板,
每块都重达24公斤;
金箔则来自南京。
▼
问题来了:
你知道为什么太和殿越来越小?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
明代刚建紫禁城的时候,
这里的宫殿(奉天殿)
比现存的太和殿要大,
但是由于木架构的建筑容易遭火灾,
烧一次重建一次,
把够尺寸的木材都消耗光了。
后面没办法,
就只有把宫殿越修越小。
据说康熙年间修太和殿,
实在是缺少够尺寸的楠木,
还打起了明陵的主意。
借着翻修的名义
把明陵很多建筑的规格降了下来,
挪出很多木材。
▼
现存的太和殿
已在故宫中屹立了300多年
如果从它的前身算起
明清有24位皇帝在这里举行
登基、大婚、册立、朝觐、出征
等重要典礼。
▼
问题来了:
故宫古建筑的布局美在哪?
“中”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字,
代表中心、中央的意思,
既能反映建筑的重要性,
又容易体现建筑的宏伟壮丽、
对称之美,
建筑功能的条理之美。
▼
紫禁城古建筑的布局
严格遵循“前朝、后寝”法则,
非常有条理,
有阴阳协调之美。
根据五行学说,
紫禁城,
东边的建筑主要是皇太子生活的场所,
西边的建筑主要是皇太后生活的场所,
南边的建筑主要是皇帝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
北边及两侧主要是皇帝、皇后及嫔妃生活的场所。
▼
故宫的美,
除了历史中盛世繁华的凄楚动人,
更在于它本身。
从来没有人比中国人
更注重“衣、食、住、行”了,
建筑作为安身立命的住所,
也没有人比中国人更加懂得营造建筑,
这一切从祖先“天人合一”的哲学核心
就已经决定了。
而故宫作为宫城,
更是集万千工匠的智慧于一身。
作为倾世东方的建筑群落,
它成了我们永恒的守望,
也是我们建筑设计里,
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
▼
一座城的记忆有多重?
一座城的灵魂能够走多远?
经历了无数岁月沧桑,
见证了不同时代变迁的紫禁城。
历史不仅属于它的创造者,
也属于每一个人的眼睛和心灵,
也许你看到了故宫的色彩之美,
也许你看到了故宫的建筑之大,
也许你看到了帝王的威严与无奈,
也许你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浩瀚。
▼
600年,
岁月流变,
朝代更迭,
坐在龙椅上的人来了又去,
唯独它红墙金瓦今犹在,
凝聚成一张记忆的网和文化烙印。
成为所有中国人对历史的一种特殊想象。
如果可以穿越,
你期待与谁的相遇呢?
▼
阎崇年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在故宫,
这里不仅有中国最重要的藏品,
有中国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
还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历史与人生。
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
都可与故宫历史对照来看,
带给我们不同的启发。”
祝勇在书中写到: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禅师说的,
好像是专门说故宫的。
故宫的四季,
刚好囊括了风花雪月。
所以要看风花雪月,
还是来故宫吧。”
本期《春妮的周末时光》特别节目
——《故宫六百年系列之建筑之美》
我们一起
探寻中轴线上的故宫
那无与伦比之美。
《故宫六百年》
(大众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