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披荆斩棘”来到你面前
中国茶穿越时空,经过种种改变来到我们面前。
不是我们找到茶,而是茶找到了我们。
茶,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茶文化的真正形成是从唐代逐渐开始的。
唐代佛教盛行,所以寺庙很多,僧人们在修行时需要集中注意力,茶既符合拒绝荤腥的戒律,又可以提神醒脑,所以,僧人们对于茶的需求量很大。唐代诗风大盛,写诗的人需要提神,还有一部分诗人会以”茶“为写作对象,所以诗人大多嗜茶,唐代社会的发展形式,促成了茶文化的形成。
宋代时期,饮茶更为普遍,王安石议茶法记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说明宋朝时期,且不说上层阶级,民间对于茶的需求已经是等同于对于米和盐的需求了,故宋代饮茶更为普遍。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的时代,饮茶文化并没有十分出色,在茶史上属于过渡时期,一般仍然以饮用末茶为主,而茶叶汤泡尚未成为主流。
明代,茶叶不仅有很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在政治上也具有很大的作用。明代皇室统制西北茶销,设立茶官专门管理和研究统制产销办法。但是这些措施都间接地刺激了制茶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茶叶生产的发展。
清代,饮茶风气更为普及,深入民间。嗜好饮茶者,从起居、坐卧、饮食,乃至应酬都离不开茶叶。市街乡里的茶楼、茶馆,生意兴隆。饮茶的人愈多,制法愈加精巧,研究改进制茶技术的工作也就愈加深入。
随着人们对于茶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制茶的方法与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周朝开始设置官茶的官吏,这时的茶叶以供丧事之用。春秋时期,茶叶是作为祭品来使用。为了使茶叶不会腐烂所以会把茶叶晒干,这一时期,制茶的方法为晒干,所以说生晒是原始的制茶方法。据《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可知在西晋前后,有了生煮羹饮的方法。
饼茶又称团茶或片茶,北魏至西魏以前,四川民间就有制饼碾末的泡饮方法了,如张揖《广雅》所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唐宋以来,人们对于茶的需求日渐增多,对于茶叶的制法大多为鲜叶制饼,临用时再碾碎。
饼茶的青草气味很浓,为了去掉青草味,人们反复研究与实践,发明出了蒸青制法。制饼茶去掉青草味后,又产生了茶汁苦涩的问题,于是改进了制法,将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茶汁,然后再制成饼,降低苦涩味。
自宋代至元代期间,制茶法先是从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然后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干热发挥茶叶的馥郁美味,这是制茶工艺的重大改革。
明代茶叶专著,记述炒青制法很详细,且都着重在香气方面。当时,人们不断地研究如何改进炒法以提高香气。以前的蒸青制法不能发挥茶的固有香味,而且研水榨膏,杂以药香,完全失掉了茶的真香。蒸青改为炒青是一项很重要的发明,不仅克服了蒸青程度难以掌握的弊病,而且充分发挥了茶叶原有真香,同时还降低了制茶工本。由此可见,炒青方法能够沿用到现在,不是没有原因的。
经过时间的洗涤,各种制法的改进,顺应了历朝历代的发展潮流,茶来到我们面前。像是一位许久未见的友人,像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不老智者,给我们制造出清净、安心的小小结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独处,亦或是与友人独处的美好时光。清晨或午后,泡上一壶茶,感受时间的力量,感受茶的力量。
参考文献:
陈椽:《茶业通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
廖宝秀:《历代茶器与茶事》,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12.
王家扬主编:《茶的历史与文化——’90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