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将军百战声名裂,回头万里故人绝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张风莉,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强大彪悍的民族,一直在骚扰和侵犯我们,令很多朝代的皇帝伤透了脑筋,这个民族就是匈奴。
在汉武帝之前,很多君主对匈奴采取的都是以防御、安抚为主的保守政策,比如修建长城和派汉家女和亲,以此来换取中原和匈奴之间的长久和平。
随着汉朝国力的强盛,汉武帝对匈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从被动的战略防御开始主动的军事进攻,直到将匈奴打回他们的老家,不再觊觎大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
汉武帝对匈奴的长期作战,不仅成就了一位又一位功勋卓著的英雄,比如卫青和霍去病,历史的阴差阳错也使一些人物的命运变得无比悲情,比如李陵。
名将之后,兵败诈降
公元前134年,李陵出生在陇西成纪,他是西汉名将李广之孙,亦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
因为爷爷的关系,李陵从宫中伺应杂事的郎官干起,一步步被选拔升迁为羽林军的长官骑都尉。
在任骑都尉期间,李陵曾越过居延地区,深入匈奴二千余里,侦察地形而顺利返回。李陵颇有祖父李广的风范,不仅精通武艺,尤其擅长射箭,而且对士卒有仁爱之心。
汉武帝非常欣赏李陵,命他带领五千精兵,驻扎在酒泉、张掖等地区,教习戍边军队学习箭术,以防匈奴的侵袭。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命李陵保障后勤,押运粮草。
身为名将之后,李陵的志向是像爷爷那样,奋勇杀敌,为国效力,而不是负责后勤,运输辎重,所以李陵向汉武帝屡屡请战。
因为战马不够,汉武帝拒绝了李陵的请求,但李陵却坚持说,他不需要战马,愿领五千精兵直捣匈奴王庭。
看到李陵如此坚定和英勇,汉武帝终于答应让他亲赴战场、建功立业。
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一路向北行进三十天,到浚稽山安营扎寨。在浚稽山,李陵遭遇到了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
当匈奴兵直扑汉军营垒时,李陵命士兵们摆开阵营,对匈奴进行密集射击。汉军千弩齐发,几千敌兵应弦而倒。单于大惊,赶忙调集左贤王、右贤王部的八万多骑兵,决心一举拿下李陵。
在接下来的连日苦战中,虽然两军兵力过于悬殊,但李陵及其部下却从未想过退缩和放弃,他们一边誓死抵抗,一边等待援军的到来。
就在此时,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李陵手下的校尉凌辱而投降了匈奴。他告知单于李陵军无后援、箭矢将尽,猛攻即可使其丢盔弃甲,顷刻溃败。
单于大喜,立刻发起疯狂的剿灭行动。李陵久等朝中援军不至,和将士们在几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浴血奋战。看到突围无望,李陵说:“兵败如此,唯求一死!”
他手下的一名军吏马上劝他:“将军威震匈奴,陛下不会让您死,以后可想别的办法回去。像涿野侯(赵破奴)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陛下仍然以礼相待,何况将军您呢!”
李陵虽然当时立即制止了这位部下,认为大丈夫战死沙场,才是死得其所,但他或许转念一想,这位军侯说的也有道理,以死殉国当然悲壮,然而只要留下生命,就有重回大汉、洗白自我、报效祖国的机会。
所以当韩延年战死,数千匈奴骑兵紧追不舍李陵时,李陵在走投无路之际,屈辱地选择了下马投降。
武帝震怒,全家被诛
当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极其震怒,文武百官也纷纷附和,责骂李陵毫无气节,不配做大汉的朝臣。
汉武帝向史官司马迁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服侍母亲极为孝顺,对士卒讲求信义,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难。
从李陵平时的为人和治军来看,司马迁认为他绝对是一个好的将领,而非贪生怕死之辈,否则在此次身陷重围的情况下,李陵就不会作拼死地搏斗。
虽然抗击匈奴兵败,李陵最后投降,但司马迁坚信这一定事出有因。因为李陵是名将之后,他的身体里流淌着英雄的血液,他怎能轻易地背叛自己的祖国,真心归属匈奴呢?
肃穆的朝堂之上,只有司马迁发出了一个不同的声音,不管周围是怎样的谗言和诬陷,司马迁一直相信李陵是诈降。
对于司马迁为李陵所做的辩护,汉武帝大为光火。他认为一个叛徒,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申辩,他也听不得别人为李陵申辩。所以对敢向他叫板的司马迁,汉武帝将他野蛮地施以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才悔悟到李陵之所以投降,是因为无救援所致,于是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一年之后,汉武帝又派公孙敖将军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归汉。
谁知公孙敖无功而返,回来后竟对武帝胡乱地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没有接回他。”
汉武帝本来已经在心里原谅了李陵,听公孙敖这么一说,汉武帝彻底坐实了李陵的罪过,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的母亲、兄弟、妻子都被诛杀。
李陵投降后,单于对他非常器重,但他对匈奴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他知道,他不可能成为匈奴人,他的家在大汉,他的根也在大汉,不管千难万难,有一天他必须回去。
于是李陵在等待,在背叛的压力中等待,在锥心的思念中等待。但最终他没有等来汉朝的使臣,却等来了全家被诛的消息。
在那一刻,李陵的世界,连同他的信仰一同坍塌了。
他知道,从此他再也没有了祖国,再也没有了可以为之赴汤蹈火的一切,从汉武帝向他的家人残忍下手的那一刻起,李陵和他曾经心心念念的汉朝,已经恩断义绝。
悲愤至极,留在胡地
汉武帝断了李陵的归汉之路,悲愤至极的李陵别无选择,他决心永远不再踏上大汉的国土,而要老死胡地。
他接受了单于的好意,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并被封为右贤王,成为匈奴王庭中的第三把手和真正的贵族。
虽然已经归顺匈奴,但是李陵却从不领兵对汉军作战。因为为尽管武帝诛杀了他的全家,但大汉的将士们和他还有着共同的血脉,李陵无法将他们当做敌人残忍地杀害。
后来,有汉使出使匈奴,李陵向其询问武帝为何要诛杀他的家人。使者说,你在帮助匈奴练兵啊,武帝当然无法容忍。
李陵一听,才知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一起惊天冤案,因为帮匈奴练兵的是李绪,并非是他。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李陵还是无法解开心中的疙瘩。他伺机杀掉了让他背锅的李绪,却始终无法驱除心中的黑暗和阴霾。
汉朝中郎将苏武,在李陵来匈奴之前,奉汉武帝之命率团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
因匈奴内部发生叛乱,连及苏武。苏武认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遂拔佩刀自刎,后经胡巫抢救,才脱离危险。
且革是侯单于佩服苏武忠贞有气节,想让他投降,但苏武誓死不降,单于只好让苏武到北海牧羊。
后来单于得知,李陵和苏武在汉朝时是很好的朋友,他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突破口,便委任李陵以打情感牌的方式,去劝降苏武。
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李陵来到冰天雪地的北海,在美的如梦如幻、却看不到半点人烟的贝加尔湖,李陵终于找到了,在他的梦里已经出现过无数次的苏武。
劝降苏武,羞惭痛哭
经过苦难的折磨,当年那个一表人才、风度翩翩的中郎将,如今已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只有那坚定不屈、熠熠生辉的眼神,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而那个曾经英武非凡、意气昂扬的汉朝骑都尉,历经世事的变换,如今也已经满脸沧桑、意志颓唐。
一对曾经的旧友彼此对视着,久久不敢相认。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停滞,接着,往事开始像一片片树叶,从岁月的枝头纷纷落下。
终于,他们连接起了时光的碎片,在对岁月的回溯中,找回了曾经的友情。
苏武说:“你终于来了。”
李陵说:“无论如何,请原谅我。”
李陵命随从摆出预先准备的酒食,并奏起汉乐,与苏武对饮。酒至半酣,李陵鼓起勇气,向苏武诉说了自己留在胡地的原由。
李陵本以为,苏武会看不起他,会将他义正辞严地痛斥一顿,但是苏武没有。他理解李陵投降的初衷,他也只是把自己这数年来的经历,轻描淡写地说了一遍。
听了苏武因羊群被偷,无以为食渴则饮雪饥掘野鼠时,李陵的眼睛湿润了。他没想到苏武这些年来,竟然过得这样苦,李陵知道接下来他应该怎么说了。
李陵先是告诉苏武,在他离京北征之前,苏武的母亲已经去世,他的妻子知道丈夫归汉无望,也已经改嫁他人。
至于家中三个年幼的儿女,多年过去,不知现在是死是活。
李陵还告诉苏武,他的两个弟弟苏嘉和苏贤,皆因皇帝降罪而自杀,两个未嫁的妹妹也下落不明。
听了家中的情况,苏武的心里悲痛万分,但是他强忍着,没有让泪水留下来,更没有让自己动摇。他知道,即使他一无所有,他还有信仰。
苏武没有哭,李陵却哭了,因为他想起了被武帝诛杀的亲人。
终于李陵心一横,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你一向交好,所以让我来劝你归降。现在你归汉的希望非常渺茫,你独居此地,只是徒然地饱受困苦,即使你是忠义之士,天下又有谁知道呢?何况陛下春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被夷灭的,都有几十家,你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希望你听取我的建议,归顺匈奴,千万别再固执了!”
苏武听罢,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我苏武身受大汉皇恩,岂可投降异族?所以少卿你别再说了。”
沉默良久,李陵又言:“陵自从有见识以来,大丈夫的节操,没有能比得上子卿的,你可否再听我一句?”
为了不让李陵再说下去,苏武只好痛苦地喊出:“大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一声“大王”,好似一道无形的鸿沟,将李陵和苏武无情地隔绝,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
一声“大王”,使李陵如梦初醒,他猛地一怔,才知道自己刚才在做什么,在说什么。
一声“大王”,终使李陵羞惭不已,他仰天长啸道:“嗟乎,义士!陵之罪上通于天!”说完,泪如雨下。
人各有志,送别苏武
苏武的忠君爱国和至死不渝,使李陵照见了自己的内心。他知道,与苏武相比,他的人格中终究是卑下的,他不配做苏武的朋友,更无颜来劝降苏武。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苏武在北海少吃一点苦,于是他让妻子为苏武送去了几十只羊,并不时地接济苏武衣食,以助其渡过难关。
他们曾经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面对人生的抉择,他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们理解并尊重对方的选择,因为他们相信,对方一定有最为可贵的初心。
从苏武的身上,李陵第一次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他觉得苏武的信仰是一座高山,巍峨屹立,永远不倒。
他自己也曾经有信仰,但是他的信仰被武帝无情地击碎以后,犹如散了一地的琉璃,再也无法拼接粘合。
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李陵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苏武,苏武面向大汉的方向,一连数日叩头痛哭,以致于头都磕出血来。
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结束了他在胡地的牧羊生涯,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祖国。
在回国前夕,李陵来为苏武送别。在酒宴上,李陵对苏武说:“子卿在胡地忍受了十九年的艰难困苦,终于迎来了归汉之日,假使汉朝当时不诛杀我的家人,我或许也能像曹沫那样立功赎罪。但皇上杀了我全家,我对大汉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今日你我一别,就再也不会相见了!”
说罢,李陵起身悲歌道:“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将安归,将安归?归程阻断心已灰。
一千多年以后,对于李陵的遭遇,辛弃疾在他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词中写道: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誓不归汉,叛国难恕
苏武回到汉朝以后,寄书信劝李陵归汉,李陵说:“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然陵孤恩,汉亦负德。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
汉昭帝继位以后,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都是李陵的故交,他们希望李陵能够回国,于是派李陵的老朋友及其同乡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但李陵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他坚定地说:“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
李陵本是大汉的臣民,命运的翻云覆雨,却使他将子嗣繁衍在了遥远的异域。他用后半生的时间努力挣扎,却始终没有化解心中的芥蒂,走出心灵的藩篱。
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来看,或许大多数的人都能理解李陵,不管是他当初的诈降,还是后来留在匈奴的决定。
但是若从国家层面来看,祖国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在投降和悲壮的个人牺牲之间,为国捐躯应该是每一个仁人志士唯一的选择。
所以尽管李陵有一万条理由,他投降的行为还是不能被宽恕,因为背叛祖国是最可耻的。
李陵是名将之后,是威震匈奴的勇士,史学家钱穆曾说:“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
李陵本想通过诈降,实现曲线救国,但命运的变幻莫测令事与愿违,李陵终因无家可归而被迫留在匈奴。
虽然李陵的后半生尽享荣华,但我相信李陵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痛苦和悔恨。因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不断反思自己的选择,并且一直受到良心的拷问。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
图片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