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义|《大学》学习多年为何不见效验——《大学》修身理路体证之一

编者按

《大学》《中庸》原本分别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后被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成为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记述了儒家根本心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核心教材。

作者蔡少宏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太极文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弘书院院长。《<大学>修身理路体证》是根据作者2019年面向资深传统文化研习者的几次讲座整理而成,并首发在中弘书院公众号上。讲座内容对《大学》作了不同常规的解读,清晰还原了“大学之道”的目标、路径和起点,指出了一条至简至易而又至广至大的人生正道,对我们广大太极学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故特请作者略作删改,分4期在本公众号上连载。后期将择机组织对儒家经典的专门学习,敬请关注。也欢迎有文化空间资源的朋友与我们联系,洽谈合作,1289098824@qq.com。

Editor's note

《大学》很短,但又非常重要。佛家里有一部《心经》,只有256个字,却可以统摄所有大般若经,甚至整套《大藏经》。我认为《大学》与此有点类似,也同样可以统摄儒家所有经典,而且前面经文部分也只有短短的215个字。

关于《大学》版本问题

我们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大学》版本,一般都是被朱熹改过的版本。他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理解为《大学》的三纲领,后面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理解为《大学》之八条目。此后历代注解也基本都沿用这“三纲八目”的说法。朱熹认为后面的传文部分,应该就是分别对这“三纲八目”的展开解释,但古本《大学》中又体现不出这样的对应,他认为可能是出现了错简。于是他就开始着手对古本《大学》原文顺序进行调整修改。

朱熹的修改主要有这么几处:

一是他把古本《大学》“诚意”章后面的“《康诰》曰克明德……”“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这部分文字,挪到传文最前面,又把本章中间的“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此以没世不忘也”接在其后,认为这几段文字是对“三纲”的解释,并据此把经文中的“亲民”改为“新民”。

二是他把古本《大学》“诚意”章最后两句“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也挪到前面,接在“三纲”传文之后,认为这是在解释“物有本末”。

三是他发现,后面传文部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提到了,就是格物和致知没提到。于是他把经文部分最后两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切到后面,接在刚才解释“物有本末”这部分文字之后,认为这应该就是开始解释“格物致知”的,可能是原文丢失了。然后他另从程颐的文章中摘了一段文字,补在这里,作为给格物致知的注解。

做完这些工作,我们再看他修改后的文字,的确是前后对应非常整齐。

但是,历代也有很多大儒不认同朱熹的修改和解读。跟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就曾当面作了一首诗,暗批朱熹的学问支离破碎;明代王阳明也屡次匡正朱熹的失误,并刊刻古本《大学》原文,使当时读书人只知朱熹改过的新《大学》,不知有古本《大学》的局面有所改变;清代著名大儒“川西夫子”刘止唐,也是中医扶阳派祖师爷郑钦安的老师,他撰写《大学恒解》《大学古本质言》也都是以古本《大学》为底本;现代的南怀瑾老先生讲《原本大学微言》,也同样用的是古本《大学》。

我们今天用的也是古本《大学》原文,原因有二:一是这个版本才是《礼记》中《大学》的原貌;二是我们认为这个版本自有其清晰的脉络,把大学之道的目标、路径、起点讲得清清楚楚,根本无需调整顺序。相反,朱熹修改之后,这个脉络就找不着了。

学习《大学》多年不见效验

我接触过很多熟读《大学》的同学,曾问他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用最短的话,概括一下《大学》到底讲什么的?有说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有说是讲修身次第的,有说是讲内圣外王的。当我再问,《大学》学了这么长时间,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否找到自己做功夫的下手处了?学完《大学》是否明白自己当下该干什么?就像我们练太极拳一样,讲了半天总得让我知道从哪开始练起吧,是先站桩还是开始练云手,总需要有一个下手处呀。结果很多同学都非常茫然。

我们知道,《大学》里明确提出修身效验问题,“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注家把这解读为“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修身功夫对路的话,最起码得有点“定”“静”的效果吧。可是,我们学了这么多年了,我们的心既没有定,也没有静,每天依然觉得心里没有着落,心烦意乱,工作生活中出现一点不顺心的事,依然会让我们不开心、郁闷、发脾气。

讲一句宽慰大家的话,其实不光是我们现代人没验证到《大学》所描述的修身效果,我们观察古代读书人,绝大多数也同样没验证到,他们比我们也强不到哪儿去!他们四书五经都背得滚瓜烂熟,官场上照样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贪污腐败屡见不鲜,私生活不检点现象同样普遍存在。翻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就没看到孔子之后有多少读书人,能够展现出《大学》所描述的这种圣贤气象出来。

我们现在有很多古人的注本和现代人的讲记,依然解决不了上述的这些问题,读的时候好像每一句都能明白在讲什么,但整体合起来到底是要向我们表达什么?每段文字之间到底什么关联?尤其是“三纲”“七证”“八目”之间到底什么关系?更关键的问题是,当下做功夫到,底应该从哪儿做起?始终不得要领!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大道至简”。孔子和曾子怎么可能会搞出让人们几千年都读不明白的东西出来呢?所以,如果多年学习不见效验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有理由怀疑是历代的注解出了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剖析《大学》原文的结构和段落关系,看看流传最广的注解都错在哪里,重新把大学之道的目标、路径、起点清晰还原出来,让大家认识到《大学》所指出的至简至易而又至大至广的人生正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修身能有所帮助。

五段传文到底在讲什么

我们可以像剥洋葱一样,把《大学》的文字一层层剥开。我们先从最外围的传文部分讲起。朱熹认为传文部分就是对“三纲”和“八目”的解释。南怀瑾老先生更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还引用了佛家、道家的一些内容,发挥出很多内明外用的道理。原谅我的愚笨,读完他们的解释,我既没明白该如何内明,也没明白该如何外用,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们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老老实实回到古本《大学》原文,看一看传文部分到底在讲什么。把“所谓诚其意者”这一章暂时放一边不去管它,先看后边四段:

这四段传文有的长有的短,读完之后会觉得内容非常丰富。但当我们把中间内容去掉,只留下基本句式后,就成了这样: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大家发现了吧,这根本不是在解释如何修身、如何正心、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治天下,而是对经文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四句话的展开论述,每一段都是在论述“为什么A必须先有B”,仅仅是在论证两者的逻辑关系。这个认识非常重要,没这个认识,就非常容易被引入歧路。

既然这四段传文的核心思想只是在论证经文部分那四句话的这种逻辑关系,如果我们对“为什么平天下在治其国”“为什么治国在齐其家”“为什么齐家在修其身”这些逻辑关系有疑问的话,才需要仔细研读传文的这些解释。如果我们本身就认同这种逻辑关系,觉得这也不是一件多难理解的事,那后面这些传文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不用管它啦?可以的!或者我们虽然自己能理解,但要说服别人可能自己功力不够,我们才需要参考一下曾子的论证。

既然传文部分曾子根本不是在解释如何修齐治平,当然也就谈不上会有对“三纲”的解释问题。由于曾子的论证非常生动,引用的内容也很丰富,后人也许可以从中引申出很多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出来,但这些绝不是曾子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如果过度发挥,就会因小失大,失去对《大学》整体脉络的把握。我们看古今各种大学问家的解读,几乎全在这里沦陷了。

好,既然我们都认同修齐治平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了,传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我们就已经掌握了,那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先删掉,以后有时间再读着玩儿。剩下“所谓诚其意”部分也先放一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这样,我们需要研究的,就只剩下经文部分这215个字啦。

下一期,我们再看看“八目”是怎么被误读的。

主编〡蒋华

图片〡蔡少宏

编辑〡袁仲  徐畅

本文图片版权归图片提供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