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3个小提示:给Z老师的批注
找异同,讲推进
可以列个表,找异同。共性就是你说的这些,不同是什么,也要说。否则体现不出你调研的价值。比如他们调查的是哪些地区,没调查过广东的情况……
要顺着前面的思路,说别人除了没关注广东,而且没有考虑新的时代背景。要有问题,有论证。这样才能体现你调研的不同和价值。
“从省域角度考察……,现有实证研究较少。”
先要总结别人是什么角度,再说省域角度欠缺。要注意承上启下,让逻辑更平顺。
“基于此,本研究以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例,调查……”
基于什么?要展开说别人什么给了你启示,你做了哪些别人没做的工作?还是一样的思路,找异同。哪些我用,哪些我改进或者补充。
“如李永春根据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基于共享理念的扶持、基于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扶智和基于内生动力的扶志三重策略。”
“现实问题”是什么问题?策略要跟问题对应,才有价值。
警惕“知识的诅咒”
“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读者并不知道作者所掌握的知识,也不熟悉他行业内的行话,不能领悟他觉得简单得不值一提而故意忽略掉的推导步骤,更无法想象对他来说明若白昼的场景”(平克,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什么叫后精准扶贫时代?最好简单解释一下。除非约定俗成的概念和用法,否则都要解释。
用好“抽象的阶梯”
“通过调查发现……”
什么调查?数据,还是什么?要有“原始数据—结论”的过渡。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比如,体现为粗放式的扶贫方式,具体的做法是怎样的,可以引用访谈原话。
“比如说?然后呢?”是一个很好的论证工具。你讲结论,就要比如说,列证据。你列数据,就要然后呢,讲能够得出点什么。
可以进一步关联,是不是农村小学薄弱的几率更大?薄弱学校的画像最好能够聚焦。薄弱学校的典型特征,位置,类型……
后面的学历,教龄之类的数据,可以跟省里的统计数据做一下对比,这样就可以看到底哪些数据弱,薄弱在哪里。这样你的薄弱学校的画像才更清晰。
不能简单罗列数据,要聚焦画像,让读者有个更清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