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应用发汗法的辨证要点

I导读:李士懋老先生是温病大家赵绍琴的学生,他把汗法的辨证要点总结为“痉脉、痛证和恶寒”。

应用发汗法的辨证要点

作者/李士懋、田淑霄

俗云:“中医难,难在识证”,诚然。识证,亦即辨证。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病人的症状,往往纷纭繁杂,千头万绪。欲识其证,关键在于把握证的要点。这个要点,叫法不同,有的称为标准,有的称为主证,有的称为要素,有的称为要点,实质意思是一样的。识证,当然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四诊之中,其权重不同,笔者在长期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亦即平脉辨证。

如何辨证论治,有很多提法,虽见仁见智,然亦不乏模糊、混淆之谈,尤其近来提倡创新,新的学说更是层出不穷,使人莫衷一是。在这纷纷攘攘的各种学说中,以孰为是,以孰为非,唯一的办法是溯本求源。源在何处?尽人皆知,是张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欲正本求源,就要深入领悟仲景的辨证论治方法。

仲景的辨证论治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平脉辨证。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对仲景所写的每条经文,只要悟懂了其脉象的意义,这条经文也就容易理解和灵活运用。我临床看病也是这样,只要把每个病人的脉象看明白了,对该病也就基本看明白了,治起来心中也就有一定把握。

那么,寒邪袭人的要点是什么?我总结的要点有三:一是脉沉弦拘紧,笔者将此脉称之为痉脉;二是疼痛;三是恶寒。依其在辨证中的权重划分,脉占80%,疼痛占10%,恶寒占5%,其他舌征、体征、症状,可占5%。此乃约略言之而已。

  • (一)痉脉

痉脉的特征就是沉弦拘紧。这种脉摸起来有一种呈痉挛状态的感觉,故称之谓痉脉。

沉:沉主气,或为邪气阻遏,气血不能外达以充盈鼓荡血脉而脉沉;或正气虚衰,无力充盈鼓荡血脉而脉沉。邪阻者为实,脉当沉而有力;正衰者为虚,脉当沉取无力;以沉取有力无力以别虚实。

寒邪所犯,因寒主收引凝泣,气血亦随之收引凝泣,脉焉有不沉者。寒邪袭表,因表为寒邪痹郁,气血不得外达,所以此时脉并不浮,反以沉者为多见。若寒袭经脉筋骨恶寒而痛者,其脉亦沉,此亦因寒邪凝泣收引所致。若邪犯于里者,恒因里之正虚,寒邪得以内传或直犯,其脉当沉弦拘紧之中,按之无力。无力为正虚,脉痉为寒凝,证属虚实相兼,治当温阳散寒,扶正祛邪。正虚的程度有轻有重,轻者,脉力稍逊,笔者以脉减相称,即介于脉实与脉虚无力之间。

弦而拘紧:寒主收引凝泣,血脉亦拘紧,乏舒缓之象,呈一种痉挛状态。拘紧之象越著,则寒凝越重,寒的轻重与脉的拘紧程度呈正比。寒闭于表者,脉即沉紧而拘,寒犯于里者,脉亦沉而拘紧。寒闭表者,因正气尚强,其脉沉而拘紧有力,伴恶寒、头身痛、无汗。寒闭于里者,脉沉而拘紧力减,伴疼痛、畏寒。

桂枝汤证乃太阳表虚,实质是虚人外感,且所客者为风邪。风邪属阳,其性升浮轻扬,其症为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或浮弱,故脉不是痉。予桂枝汤加辅汗三法,实为扶正祛邪法。

若湿邪所犯,湿为阴邪。阴湿者,脉多兼濡软;然湿又能闭阻阳气,故脉亦兼弦紧。阴湿之脉当沉而弦拘之中,兼见濡软之象。湿盛则濡,湿盛则阳微,脉亦可见沉拘紧无力,症多伴痠、沉、胀、僵,头沉、胸痞、畏寒,苔白腻等。

若温邪袭肺而兼表闭者,脉可浮数,因温邪其性属阳,当热郁而伸时,故脉浮数。表闭的特征为无汗或汗不彻,恶风寒,伴头身痛等,此时亦可以辛凉之剂加辅汗法,令其汗出,透解表郁,此亦通常达变之法。

  • (二)疼痛

关于疼痛的病因病机,经典中有详尽的描述。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这段经文明确指出寒邪外客,引起脉的踡缩、绌急。表现在脉象上,则沉弦拘紧,呈一种痉挛状态,此即痉脉。脉既已痉,且外引小络亦绌急而痉,气血运行受阻,故必然不通而痛。

若寒客于外者,表现为头身痛、骨节痛,恶寒、无汗;寒客于肺者,则胸痛憋气、咳喘;寒客于肝者,则胸胁痛、头痛、少腹痛、阴痛、阴缩;寒客于心者,则胸痛彻背、憋气、心悸怔忡;寒客于肾者,则小腹痛、腰痛、阴痛、小便不利、水肿、头痛、肢厥;寒客于脾胃则脘腹痛、吐利。

总之,疼痛是一主要见症。但引起疼痛的原因甚多,虚实寒热皆可引发疼痛。何以知为寒邪引起的疼痛?脉沉弦拘紧可知。脉为寒凝之脉,则此疼痛属寒凝所致可知。不论疼痛或轻或重,或表或里,或暂或久,皆属寒邪所引发。

  • (三)恶寒

寒邪所客,因寒能痹阻阳气,且寒胜伤阳,阳气不能温煦则寒。寒客肌表者,恶寒是一主要见症,其程度或轻或重,时间或短或长,只要脉沉弦拘紧,皆为寒邪所引发。若寒入里者,恒因阳虚而寒邪传变入里或直入,其寒象以畏寒、肢冷为多见。其寒,或隐或显,或暂或长,或局部或周身,若脉沉弦拘紧而减或无力者,皆为寒所引发。

痉、痛、寒三者,笔者作为寒邪所客的主要指征。除此三征之外,当然还有兼邪者,兼气血阴阳之虚者,出现诸多兼症,只要此三点具,症状与体征再多,亦以寒客论之,皆予汗法治之,或纯予辛温发汗,或扶正发汗祛邪,有兼邪者兼顾之。

本文摘自《汗法临证发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士懋、田淑霄。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

  •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25)

    <金匮要略>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暍病 一.脉证 [代表原文] 太陽中喝,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细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齿燥.若發其汗,則惡 ...

  •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

    ·李士懋认为发汗法可广泛用之于临床各科疾病,不仅局限于解表,在以"平脉辨证"为主的辨证理论指导下将发汗法应用到里证.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证.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 ...

  • 【李士懋】应用发汗法的辩证要点

    俗云:"中医难,难在识证",诚然.识证,亦即辨证.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病人的症状,往往纷纭繁杂,千头万绪.欲识其证,关键在于把握证的要点.这个要点,叫法不同,有的称为标准,有的 ...

  • 李士懋:拓展应用辛温发汗法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三法攻邪已病,邪去则正安.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发扬了张从正的学术思想,拓展了辛温发汗法的治疗范围,将辛温发汗法既应用于实证的治疗,又应用于虚证的治疗.他不仅用辛温发汗法 ...

  • 李士懋 | 温煦升发少阳法治疗慢性肝炎

    中医书友会第 1871 期 I导读:"慢性肝炎往往以'肝郁'为主要表现,肝所以成郁,必有其致郁之因".本文深入分析肝条达疏泄的相关机制,详细介绍相应临床重要指征和用药经验,希望通过 ...

  • 【李士懋】甘露消毒丹临证新识

    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在临床上善用经典名方,常根据辨证的结果选用古代经典名方加减化裁,不过分拘执于原方的君臣佐使和用量,而是掌握其药物性能灵活应用.现就李士懋临证运用甘露消毒丹经验介绍如下. 甘露消毒丹的 ...

  • 国医大师李士懋谈一个治疗胃病的泡茶小方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 作者/李士懋等 连苏饮是一张颇具特色且疗效卓著的方子,临床历经验证.现摘数案如下,并析其义. 案1: 高某,男,5岁.1年前因肠梗阻手术,近7日呕吐不止,水入即吐,饮食俱废.伴腹痛. ...

  • 资料下载:李士懋教授应用乌梅丸经验浅谈.pdf

    李士懋教授应用乌梅丸经验浅谈 王金榜 梁保丽 (050091) 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 , 具有温脏补肝 , 调 理阴阳的作用 , 治疗蛔厥证确有良效 , 吾师李 士懋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 , 认为乌梅 ...

  • 『名医经验』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 (上)

    弦滑脉为痰涎内阻,邪气阻滞,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气血激扬化风而显脉滑.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之风痰,不是外感所致,而是素体脾虚,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则变化为痰. <四言举要>云:" ...

  • 李士懋用药经验点滴

    李士懋教授为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之一,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50余年,医术精湛.余有幸侍诊于左右,现简析其临床用药经验点滴如下. 桂枝的巧用滨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