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物系统“4+1”影响模型,多因素融合下的创新图景
本文为《2020未来农业食品创新生态报告》节选,该报告延续了“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变革”这一研究逻辑,从底层技术、行业应用、产业集群的视角总结了全球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产业变革同时受到宏观经济、全球贸易、资本投入、消费理念等的影响,共同构成了农业食品产业发展要素。解析这些产业要素,即可很好地发现产业变迁背后的关键驱动力,并判断产业走势,更好地配置产业资源。
报告的该部分内容指出,全球食物系统受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水平、饮食习惯、人文环境这“4+1”逻辑的影响,构成了综合的影响模型。在解读全球产业变化的时候,“4+1”模型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厘清行业脉络,将复杂化的影响因子归类,从而形成连接清晰的思考逻辑。
添加斗老师微信
获取报告原文
(一)非行业因素汇总分析
全球食物系统是一个时时都处在变化中的复杂系统,它既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在影响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比如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2020全球粮食政策报告》中提到,农业和就业及地区经济关系密切,在低收入国家中,6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非洲和亚洲食物市场的迅速扩张在食物分配、加工和供应链的其他方面创造了高薪岗位,为小农户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小农户能够通过参与其中或者增加农业生产而获益。
不过当就业环境发生变化,农业劳动人口就会向收益水平更高的制造业、服务业迁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带来农业劳动力的稀缺,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和精细化耕种系统的发展。以中国为例,2013年农业就业人员超过2.4亿人,到了2018年,这一数值下降到刚刚超过2亿,意即在这五年间,农业的就业人口减少了4000万人。
图:农业就业人口变化
图:国内就业人员人均产值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19,35斗
(二)区域资源禀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地形地势、降水量等核心资源禀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其明显,以我国为例,13个粮食主产区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苏、安徽、黑龙江悉数在降水充沛、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13个粮食主产区贡献了近80%的粮食总产量、90%以上的粮食增产。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亦成为了农业政策导向的关键词,农业农村部多次在政策通报中提到,要依托地区自然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并推动形成以产业园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比如各类粮食、蔬菜、水果产业园区和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
图: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18
图:各省2019年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19
(续二)食品产业的区域聚集现象
食品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拥有特色产地和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区,比如酒类多集中在贵州、四川、安徽,食品类则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在这些地区,拥有产业集群优势,原材料、工业器械、专业人员、流通供应链、销售网络较为发达,为食品制造、分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图:A股食品饮料上市公司注册地分析
数据来源:iwencai,35斗
(三)经济水平和农业食品行业发展的关系
经济水平和农业食品产业发展程度高度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一体双生的现象。高经济水平国家一般也是农业食品行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经济水平较高,科技水平较高,为农业食品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技术助力,其农业食品行业机械化水平、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并完成了向外的技术输出和产品输出。相对应的,因为生产效率较高,所以农业食品必需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在食物方面的必要支出较低。正因为农产品和食品的相对价格较低,也会促使该国农业食品生产企业提升经营规模,摊薄成本获取规模效应。
由于完成了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型,所以农业经济在发达国家的GDP中占比较低,还是以美国为例,其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447亿美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2%,同期中国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3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6%左右。
个人收入水平是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表象,高收入水平国家居民更加重视饮食健康、生活习惯,这会让其更加关注和饮食相关的疾病,比如超重、肥胖和食品健康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主粮、肉类食品的获取,转而提升对蔬菜、水果、粗粮的摄取。反映到产业层面,就会使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增加,畜牧养殖的需求减少,而更加重视蔬菜、水果的本地供应,以及生态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其带来丰厚的创新机会,美国、日本重点关注的植物工厂、替代蛋白产业的发展均出于此理。
图:各国家人均GDP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9
图:各国家农业就业人员占比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9
(四)饮食习惯和农业食品产业发展的关系
中国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理由是农业产出决定了该地区的饮食习惯,比如北方喜面食,南方喜米饭,主要原因是北方气候和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小麦,而南方气候和自然条件适合种植水稻。尽管随着农产品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今时今日选择喜好的食物已经不在受限于区域限制,但这种农业生产带来的饮食偏好依然根植在大多数人的习惯当中。饮食习惯也会反过来决定农业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比如速冻面食、自热米饭的消费地域特征。
当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流行的植物基肉饼、汉堡也是饮食习惯决定产业创新方向的重要体现,在国内植物基产品的创新就应该考虑到中餐的烹饪习惯和食用方式,以更好地贴近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地方小吃、特色美食的产业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内容,比如螺蛳粉、重庆小面的工业化,是从餐饮衍生出的食品工业,可以打破堂食的时间空间限制,增加消费受众和覆盖区域。另外,收入水平也会影响食品选择,发展中国家、低收入水平国家的重要趋势是供应更多主粮食品、肉类食品而不是发展替代蛋白,这也会影响该地区的产业方向和创新资源投入。
(五)人文理念、社会环境对农业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
因为良种选育和机械的大量使用,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同理,在食品行业发生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创新,自动化工具的使用同样大幅度提升了食品行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这些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创新,带来的变化是提升了相关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从而降低了其价格。由于粮食类农产品、基础食品等是一种价格弹性很小的商品,消费者不会因为价格的小幅波动而减小或者是增加购买量以及消费量,这就使得其在基础食品的支出上较为恒定。
相对应的是,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其愈发追求食品的品质和情感诉求,食品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健身塑性、大众审美、流行文化等会从侧面影响食物的需求,其能够快速地塑造或者抑制食品的细分领域,我们可以从藜麦和代餐的流行很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
近 期 推 荐
2020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白马峰会在宁举行,共话全球产业集群创新协作
35斗发布《2020未来农业食品创新生态报告》,展望全球食物系统“黄金十年”
2020国内农业&食品科技创新投融资回顾,“韧性”彰显逆势增长生命力
声明:本文来自35斗,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