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李白也想起了母亲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
25岁离家远游之后,李白再也没回过家乡。
漂泊在外,李白写过很多思念故乡的诗歌,而他留存至今的诗歌里却没有一首是写给自己母亲的。
或许是他曾经写给母亲的诗歌都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随着岁月一起烟消云散了。
这种遗憾,会让人在读到这首诗歌的那一刻,突然陷入沉默。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61岁。年过花甲,时光流转,人生又能几度轮回?
回想自己漂泊在外36年,故乡到底怎样了,母亲到底怎样了,思念之情自然就融进了这些诗句的每一个汉字里。
2/
五松山下的秋天,原本应该是丰收之后快乐开心的场景,可是李白借宿的荀媪家中所见,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喜庆,满眼所见只是邻里之间共有的辛苦和愁苦。
当时,叛乱还没有平定,就连五松山下这么偏远的地方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想来兵役和徭役都异常沉重。或许,这也是李白这首诗歌中重点落笔荀媪与邻女的原因。
按说,男人才是家中的核心劳力,可是在夜里舂米的是女人,招待借宿过客的主人是女人。男人都哪里去了?李白没有直说,我们可以想象五松山下的男人很可能都被政府征去前线,参与平定叛乱的战争了。
想到自己漂泊动荡整个后半生,内心抱负至今没有实现,李白的心里必定是五味杂陈。看到五松山下农家凄凉的秋天,李白忍不住悲从中来。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寂寥,苦,寒,这既是对农家秋收场景凄凉冷寂的描摹,又何尝不是李白自己内心情感的流露。
一生辗转,时间无情流逝,想想自己年轻时候的理想与抱负,至今依然落空,可自己已经韶华不在,且又生活窘迫病痛缠身,这境况与农家秋作苦的境况多么相像。
哪里还能高兴得起来呢!
图片来源:网络
3/
可是荀媪并不理解李白的心事。
得知借宿自家的人,竟然是诗名满天下的李白,荀媪尽自家所有,尽自己所能,给李白做了“雕胡饭”,并把盛饭的盘子洗刷得干干净净,月光照在盘子上,让盘子显得更加明亮。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荀媪并没有因为借宿者是李白而拘谨慌乱,她做好饭,盛好饭,以最尊贵的礼节端上来请李白吃。
那一刻,也许刚好月光照射在盘子上,也许仅仅是盘子因为洁净而散射出月光一般的光泽。感受着荀媪的热情,看着盘中餐,李白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离家时候还是青年,如今已年过花甲。故乡可好?母亲可好?这一切李白都没有诉说。
有一种思念,永远无法说出来。
李白面对荀媪这一刻,他想起故乡,他想起母亲,他想起他一生抱负落空,颠沛流离他乡,却还得到这陌生人家女主人的敬重与款待。
他的心温暖又悲凉。
假如自己的抱负实现,这五松山下的秋天会是另外的一种场景吧?李白心想,那样的话,自己此刻也绝不再是寂寥无所欢的心情了吧?
遗憾的是,这一切也只能是想一想而已。
4/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
想起自己壮志未酬,李白心中充满了深深的遗憾。
看着荀媪,看着盘中的雕胡饭,李白想起了曾经救助韩信的漂母。
与韩信相比,李白内心是失落的。正是这种失落感,让李白面对荀媪和雕胡饭难以下咽。
想我抱负落空壮志未酬,有何颜面承受荀媪的盛情!
李白终归是一个善良而又自尊心极强的人。面对五松山下穷苦农家凄凉的秋天,面对盛情款待他的农家女主人,他那一刻内心除了遗憾,除了无奈,还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自责。
也许,他之所以离家36年从未回故乡,就是因为他内心的抱负没有实现,一直没有让他拥有荣归故里的机会。
我想,面对荀媪,李白自然想起了他的母亲,他有愧于母亲,他无颜面对母亲。可是,时光已逝,再也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那一刻,李白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丝绝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的心情,杜甫一定会懂得。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惭愧啊。李白内心长叹,他再三感谢荀媪的盛情,却无论如何吃不下这一餐无比珍贵的雕胡饭。
他知道,他再也没有机会来回报这些善待和帮助他的人。
5/
太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末云:“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夫荀媪一雕胡饭之进,素盘之供,而太白感之如是,且诗以传之,寿于其集。当世之贤媛淑女多矣,而独传荀媪,荀媪亦贤矣。——《石园诗话》
我赞同这个观点。
君即颍水荀,何惭许郡宾。
相逢太史奏,应是聚宝人。
玉隐且在石,兰枯还见春。
俄成万里别,立德贵清真。
——《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这是李白同期的另一首诗,有人提出诗中的荀七,应该是荀媪的儿子。
从李白写给荀七的送别诗中,我们看到荀七是一个有修养、有品德、有才华、有情义的人。
母亲贤惠,子女也一定错不到哪里去。荀媪对李白的敬重与盛情,足以证明荀媪是一个贤惠的母亲,这与《石园诗话》对荀媪的评价相符。
五松山下,一个小小的荀家,能够让李白两度重笔记录,这其中必有渊源。
只是历史久远,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了。
<END>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