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解析:科技兴国,科技造福人民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
方超 :河南信阳商城高中语文教师。崇尚有温度的语文,有生命的语文。坚持文字有温度、文章有灵魂的语文观,力求让语文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清泉,力争让语文成为学生期待的一门课程。
殷都玄鸟:河南省名师、安阳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国学吟唱化石级爱好者。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郑双
审校:孙梦霞 / 美编:易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新时代的领路人
②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技术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爱因斯坦
③华为非常重视与大学的合作,希望能助力大学的老师做深入的研究,与老师分享行业趋势、工业界需求以及世界级难题,并尽快让成果在社会上得到应用。——任正
科技是当今国际竞争的“硬核”,与我们日常生活也紧密关联。某报社副刊开辟了“大家说科技”栏目,向社会广泛征稿。请你以即将步入大学殿堂的青年学生的身份向该报社投稿。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重庆期中联考考试试题,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 “新课标大语文” 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材料提供了三个人物的三段话,材料①引用新时代领路人的话,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要求,即让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也就是说科学不能止于论文写作,而要用科技兴国,用科技造福人民;材料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强调只懂得应用科学技术本身是不够的,科技要服务于“人”;材料③引用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话,强大大学与企业的合作,要尽快让成果在社会上得到应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考生应该综合分析材料,紧紧围绕科技展开论述,从科技的作用、发展科技的目的以及如何推动科技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若脱离材料情境,均属于偏题或跑题立意。
2.典型任务限制。材料任务明确,要求考生在综合分析”料基础上,向报纸副刊“大家说科技”栏目投稿。着重引导新青年表达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内容方面的限制;考生的写作身份是“即将步入大学殿堂的青年学生”,写作对象是广大读者,写作时应该有对话意识,尽量让语言表述通俗易懂。
3.价值判断限制。考生应该树立科技兴国的意识,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领悟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判断,进而培养科学思维,投身科技兴国的浪潮中。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材料提供了三个立意角度:科技是当今国际竞争的“硬核”,与我们日常生活也紧密关联,可分析新时代领路人的话,着重谈“科技兴国,科技为人民”,科技发展要始终把国家、民族、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可分析爱因斯坦的话,强调一切科技应该服务于人,关心人本身;还可以分析任正非的话,探讨如何推动科技发展,着重分析大学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应用价值、服务于社会的科技才是真正科技。
2.论证选材开放。考生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例句进行阐发,还可在其基础上加以深入解读。此外,若觉得材料例证太单薄,考生还可以发散思维,合理联想。比如,将论文写在祖国稻田地里的水稻专家袁隆平,虽已九十高龄,却依然念念不忘水稻下的乘凉梦;将论文写在青藏高原的植物学专家钟扬,不惜万里奔波,只求为祖国收集更多植物种子,以保证基因多样性;晚年的爱因斯坦,得知用自己的理论制造的原子弹炸死成千上万的日本百姓,内心产生愧疚,等等。
3.写作文体开放。题目未限定文体,给报社“大家说科技”副刊投稿,可以写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表达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但不论选择哪种文体,都要做到文体特征明显、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解题
本作文题目紧扣时代脉搏,让考生思考“科技”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树立“科技兴国,服务人民”的理念,让考生深刻明白“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利。科学家有祖国,国际间有竞争”的时代发展趋势。未来的国家竞争,是人才竞争,是科技竞争。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应该紧抓关键词“科技”, 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科技发展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考生在行文中要表现出家国意识和科学思维。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
3.企业与大学合作,助力科技转化。
4.科技兴国,科技造福人民。
5.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
偏题立意:
1.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若脱离了对科技的认识,则属偏题立意)
2.做时代的奋斗者。(若不结合科技来谈,则属于偏题立意)
3.科技需要创新精神。(题目的核心是科技兴国、科技造福于人)
4.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偏离了关键词“科技”)
……
范文展示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科技之我见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科技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然而,前两次科技革命,中国都与之失之交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用几十年的奋斗,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展奇迹。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科学工作者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对现阶段的中国更为重要。
“农民院士”朱有勇在60岁时毅然加入扶贫大军,把自己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带到云南边陲山村,住着茅草屋、穿着迷彩服,一扎根就是五年,将当地的贫困发生率从41.17%降至不到3%。“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有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奋斗人生充分诠释了何谓“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科技不能藏之名山,也不能脱离人民。
新时代领路人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将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意义非凡。袁隆平院士从研究杂交水稻开始,就把汗水和智慧洒在试验田里。他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老要么在田里,要么就在去田里的路上。他用汗水浇灌了稻田,科技成果也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得到修正优化。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不单是书斋里的创造,也是实践经验的凝结,而广袤的基层大地,恰有取之不尽的科研素材。钟扬教授带领团队到寒冷的青藏高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植物种子的历史空白。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十六年来,钟扬在这片“生命禁区”播撒着“种子精神”。种子很小,但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种子生生不息,关乎精神传承。钟扬老师致力于为每一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他坚持做科普,在青少年的心中埋下了薪火相传的科学火种。
将论文写在世界科学的高峰上固然好,但将其写在祖国大地上更能造福于民。科技要扎根于人民所需,扎根于祖国所需,在民生需求中体现价值,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初心不忘,使命牢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在祖国大地上耕耘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