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作者: 戴君福
责任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做人的首要之道,是家庭和睦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社会安定祥和的重要保障。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责任心的人,学会负责已经成为新世纪的“通行证”。因而,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应该渗透到各个方面,并作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中学生责任感现状
放眼中学校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学习兴趣淡薄,缺乏自觉学习及自觉承担公共卫生等任务的责任感;有的中学生怕影响学习成绩,不关心班级事务,也不愿意主动当班干部。在家里,有些中学生不会饭后主动帮父母收拾碗筷,不会主动承担家务,甚至连父母生病都表现得漠不关心;在学校,有的学生看见水龙头或电闸未关也选择视而不见……
二、中学生责任感淡薄的原因
(1)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目前的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得到的关爱太多,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只考虑自己是否舒适、开心,不能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不愿自己尽义务,不懂得感恩,别人的关心帮助为理所应当;注重个人的学习与发展,却缺乏与人协作的意识和精神;在社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怕自己吃亏,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
(2)二是家庭教育观念的问题。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与名次,逼着孩子学各种艺术特长,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与良好个性的塑造培养;除了学习,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做,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不让孩子参与,生怕影响孩子的学习。由此导致孩子对其他的人或事缺乏关心与热心,久而久之,在孩子的情感世界里也就没有了感恩与回报,责任意识相应减弱甚至完全丢失。
三、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对策
1.让学生明责任之要,通做人之道
2.从亲情的培养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对父母都缺乏情感的人,会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切情感吗?一个对老人、亲人冷漠的人,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吗?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学习知识固然是一个方面,而学会关爱他人尤其是亲人那才是最重要的方面;要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家人乃至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学生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今后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都是这样一些只知道享受别人的关爱而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难处的人,恐怕不能真正承担起建设社会的重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应从亲情的培养入手,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懂得付出。
3.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通过行为反映出来。高尔基指出,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手创造出来的。因此,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劳动意志的培养。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笔者曾经带学生参加学校的农场实践,让学生体会采茶的艰辛。一开始学生听说去茶场采茶,兴奋得晚上睡不着,仿佛有了一次放飞身心的机会。但一到临阵派上任务了,他们就受不了,坚持不了半个小时,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有的喊累,有的逃跑,有的甚至从家里叫来自己的母亲或奶奶帮忙采摘……一天采摘一斤鲜叶的任务都不能完成,这就是一种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