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手很容易入坑的几个烹饪雷区,避开后...

1,凉锅放油
无论是铁锅,铝锅还是不锈钢锅,锅不热就放油,炒什么菜都会粘锅。
粘锅后食材容易糊,糊味出来,鲜味和香味全部会被压住。
锅烧热后,高温会让食材表面的水气化,让食材与锅中间产生一层薄薄的夹层。所以食材不会粘到锅上。
油的存在,除了增香的作用,还有就是控制温度。
火的温度最高,锅其次,然后是油,接着是油与食材中间的水,最后是食材。
温度逐渐降低,油帮助热量传导,也由于自身沸点的限制,辅助控制温度。

2,不分青红皂白的给肉打水
网上流传的调馅秘籍,给肉打水,分三次,逐步打入,这样出来的馅儿肉嫩不柴。
饺子馅儿柴不柴的确跟打水相关,但是决定性的因素并不是水,而是油。
或者说是肥肉,要想饺子馅儿嫩,肥瘦比例4:6,最少也要3:7,还要放料油和香油。肥肉遇热会释放油脂。油脂与瘦肉蛋白结合,才不会干柴。
现在的猪肉,基本上都是快速繁育,两三个月出栏,肉本身就含水量高,不用再打那么多水。
尤其是炒肉上浆的时候,盲目打水,浆不住泄开的话,肉质反而变柴了。

3,肉类反复的解冻再冷冻
家里囤了鸡鸭鱼肉,不做处理直接放冰箱冷冻,吃的时候拿出来化开,切下一部分,剩下的再冷冻。反复这样的操作,把好食材就浪费掉了。
我们知道,新鲜食材,细胞没有完全失活时,可以保持甚至吸收水分,保持食材的营养,味道和口感。
冷冻后,细胞失活,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升温化开后细胞活性不会恢复。内部水分会慢慢的流失,更不会再吃进去水分,同时营养和味道也会流失,并且容易滋生细菌。
即便是在冷冻状态也是会失水的,我们都知道水在结冰状态下会直接气化,也就是升华。
这就是为什么反复解冻,冷冻后肉质变硬,口感味道全无的原因。
正确的方法:买来的新鲜肉类,清洗干净后根据家里实际情况,分好每餐所用的分量,分别装到保鲜袋冷冻,每次拿一份就好了。

4,调料随意下锅
大部分液态调料和香料都需要一定的高温才能激发味道。
例如醋,生抽,酒,下入的时候沿着温度较高的锅边下,温度瞬间能激发调味料的味道
香料最好用油煸炒或者慢炸,把内部的香味激发出来,否则事倍功半。
味精高温容易产生致癌物质,切莫直接见油,一般是临出锅再放。
白胡椒粉容易起坨,水开前放。

5,番茄酱和番茄沙司不是一回事
有些朋友认为番茄酱和番茄沙司是同一种调料,只是叫法不同,其实不然。
番茄沙司是直接佐餐的成品,用番茄酱,糖,盐等调味料调制而成,酸甜口味。
番茄酱的原料就是纯番茄,主要作用是调色,而且带有番茄本身的鲜味,不可以直接食用。

6,油炸时,怕高温不好控制,用低油温炸
很多朋友,怕油温高控制不好,把食材炸糊,觉得低温时反而安全,油不热就把食材下进去了。
我们先要知道一个常识,食材下入时,会把油温降低。
刚下入时的高温,会让食材表面迅速熟化,定型锁水。
多说一句,锁水的同时,会锁住味道和营养不流失。
此时油温已经降下来了,然后通过热传导,食材内部慢慢成熟。
如果低油温下,结果是这样:
第一,食材表面无法迅速熟化,下入的食材粘连,甚至粘连到锅底。
第二,食材内部水分流失,同时流失的还有味道和营养。
第三,温度过低,油脂分子会渗入食材内部最后的成品,干柴无味,并且十分油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