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志向让民族有灵魂,让个人有韧性
《大秦赋》(原名《大秦帝国之天下》)最近热播,也来凑个热闹。几年前看完《大秦帝国》前面三部后,又看了原著小说,对于《大秦赋》还是特别期待的。
正好结合最近在看的《善战者说》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聊聊里边的一些片段感受。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出身于湖南小乡村,资质也是平庸,跟大多数科举下的读书人一样,也是希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至少曾国藩刚到京城为官时,就是这么想的。可在三十岁的一天,立了个大志,想要成为“圣人”,于是开始了自虐历程,完成“脱胎换骨”,最终成就功名。
孙子兵法里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因素分别为: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排在第一位的是“道”,换在大白话,就是湖畔大学里边说的企业管理的上三路:使命、愿景、价值观。
可见志向、使命对于国家、个人都是很重要的。纵观战国几个国家,只有秦国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特别清晰,而且“正能量”、“高大上”。秦孝公之前,秦国大概都只想着东出,当到秦孝公时,通过商鞅变法强国,收复河西之后,就开始立志要“一统天下”,而这个使命、愿景刻在每一个秦国大王、甚至每个将士的心中。《大秦赋》中的老秦王秦昭襄王在临终前做的梦,梦见的小娃都是有大有志向,想要一个比他还大的王冠,所以临终前的最后一个决定,就是接回嬴政,并对跪在榻前的儿子、孙子也不忘教诲:要告诉大秦的子子孙孙勿忘东出,兴我大秦,一统天下。
为此,大秦的价值观从商鞅变法之后也变得统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所以每个老秦人都要守国法,立军功,为统一天下都可以牺牲自我。
所以,当嬴子楚在与西周君谈判时,面对赵胜拿妻儿来威胁,虽然情感上难以接受,但仍可以硬下心肠,宁可牺牲妻儿,也不能丢弃到手的35座城池,体现了老秦人的血性。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立志更是要趁早,而“一统天下”的愿景,被早早植入每个王族成员心中。申越在教导嬴政时,虽然仍处在赵国,处在险境中,就让立下了当秦王、当天下王的志向。这跟他父亲嬴子楚何其相似,再往前的嬴稷又何尝不是,同样都在敌国为质,在危险的环境中苟延残喘,但仍然勤勉学习,死也要有个大秦男儿的样子。
不管国家、企业、个人都要有大的志向,都要有积极向上的使命、愿景,这样可以让组织变得有灵魂,让个人变得有韧性,可以去克服一切不可能,把它变成可能。
——hr弟看《大秦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