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远去的记忆(66)两个男人的春节

两个男人的春节

雪岸

一九七二年的春节来到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团团圆圆过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可是“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已使我连继二个春节没有回老家过年了。一九七零年,当时的湖北大学搬到荆门的漳河水库李家洲搞“斗批改”,春节期间学校不放假,自然不能回家,食堂给我们每个人弄回了一斤猪肉、一斤狗肉,半斤一餐,就这样集体过了一个春节。一九七一年,到河南息县部队农场劳动锻炼,接受人民解放军的再教育,实行“三个不准”政策(即不准谈恋爱、不准结婚、不准请假回家),春节期间更不放假,自然就在农场里过了。这时凭着我们自己的劳动,种了菜,养了猪,春节的生活比在学校是上了一个台阶了。今年的春节是真正意义上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回不回家过年呢?要回家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我没有多想,就决定不回家了。一是到工作单位不到一个月,要回家自己觉得不太好。二是这里交通不便,回老家要花半天时间走到厦铺,再乘车到通山,至少要在通山住上一晚,如果赶不上车,在厦铺还要住一晚。从通山到咸宁要半天时间,转乘火车到武昌,再转乘火车到安陆,在安陆又要住一晚。按规定家在外地的一年只有半个月的假,劳神费力费钱不化算,在家也玩不了几天。当时我每月工资只有四十三元五角,每月要给家里寄十五到二十元,剩下的钱不多了。确定不回家以后,我便到邮局给家寄了三十元,写了一封信,讲明不回家过春节了。

听说我春节不回家,韩俊和同志十分高兴。他是在夏天就回河南老家去了的。春节也不打算回去。他是有家有室的,春节不回家,我光棍一条,不就更好说了吗。能和韩俊和做伴,我在大山中的这个春节不是可以过得更好吗。

过春节家家都要备年货,这又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大传统。进入腊月二十,公社的干部为过春节忙开了。除了谢阜康的爱人在公社食品所当炊事员,家就在公社,以及我和老韩两个外地人外,其它干部的家都在农村,最远的也不超过厦铺区。过年的猪肉,他们家里都有了。但在那个短缺经济时代,短缺的物资搞得再多也不嫌少。何况通山有个传统,就是将腊肉腌起来,放在火塘上用烟薰,管到来年腊月。他们除了国家供应的猪肉外,从公社食品又卖了一些拿回家去。还有其他一些年货也都要准备一些。这几天,我和老韩就成了公社的实际负责人,可忙哩。至于我们的年货,对我这个光棍来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好说了。公社食品所给我送来了二十斤猪肉,我说要这么多干什么,退了十斤。供销社给我送来了糖、烟和其他一些东西。公社食堂从厦铺粮管所给我买回了好米、好面。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放爆竹,贴对联,我要去买,吴龙珍同志说,你们个人买什么,公社过年也是要热闹、热闹一番,就让事务会计准备好交给你们吧。到了腊月二十八,公社干部都回家了。我和老韩一切自己动手,还怪有意思哩。

这时,我想春节,没有什么工作,正是我学习通山话的大好时机。我就拜老韩为师学起通山话来。他也非常认真,一句、一句地教。我拿出笔记本也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在本子上,边记边念。通山这个地方是一个汉语语音的孤岛,通山话是难懂的,但也还是很有 意思的,把它的话音稍加变化就不难理解。父亲被称为“阿哟”,实际就是“阿爷”,“爷”字说成了“哟”。母亲被称为“阿那”,实际是“阿奶”,把“奶”说成了“那”。哥哥被称为“阿哥”,姐姐被称为“大椒”,弟弟被称为“阿代”,妹妹被称为“老妹”。小孩被称为“阿崽”。“集体经济”被说成是“菜苔经再”。吃饭被称为“卡饭”,相互间饭后问候说“吃了么”,就要说“卡了么”。吃晚饭被称为“过夜”。在我的老家,吃早饭就说是“过早”,吃中饭也有被说成是“过中”的,而“过夜”是指睡觉,并不是指吃晚饭。我想只要把它的规律性找出来,话还是好懂的。外地人还编了一个顺口溜,把通山话串了起来,怪有意思哩。这个顺口溜是,“花了拆块拆毛拆,买了一支摆,要写冒得帅,不写帅直弟”。翻译过来就是“花了七块七毛七,买了一支笔,要写没有水,不写水直滴”。也有一些是不好连想的,就要硬记了。如松树被称为“情树”,眼睛被称为“岸晴”,同年人被称为“老更”,等等。经过近一个月的实践,再加上我跟老韩一学,就渐渐地入门了,说起了那安陆话加通山话的杂交话来。

过年吃什么?老韩是河南人,过年要吃水饺。我是湖北人,但在河南息县劳动了一年半,那时过年也按河南的习惯吃水饺,还觉得很有意思。二人一拍即合。腊月三十上午,我和老韩就忙开了。先准备饺子馅,一是猪肉。猪肉有的是,我买了十斤,老韩买了四十斤,他为他爱人夏天来多准备了一点。猪肉是不愁的,而且要肥的有肥的,要瘦的有瘦的。二是配料,如白菜、小葱什么的,公社菜园里也有,弄起来很方便。然后和面,包饺子,老韩是行家里手,我跟着他学。包多少?老韩说,公社干部正月初四上班,食堂要开火。冬天气温低,多包点。虽然那时没有冰箱,放个二、三天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两人就包了够吃三天的饺子。一天三餐,每餐半斤,一共包了十斤面的饺子。整整包了半天,就完工了。中午我们吃起了自己包的饺子,味道还真不错。

腊月三十下午三四点钟,我和老韩就贴起了对联。看到我们贴对联,藕塘街上的一些社员就围过来看。他们说你们怎么这么早就贴对联。我们谎称,我们那里就是这样,要贴早一些。

刚贴完对联,公社对门的社员郑老头过来,请我们到他家去过年。老韩和他很熟,推辞说:“那怎么好意思呢,不必费心了。”

郑老头说:“你们两个人在公社过年冷冷清清的,到我家里去热闹、热闹,有什么不好,就这样说定了,一会儿我过来请你们。”

农村过年,家家户户都先要敬祖,就是弄一桌酒菜,摆上碗筷,一家人轮流跪拜,并烧纸钱,放炮竹。当时虽然反对迷信活动,对春节供祖先却没人说不行。郑老头做好这些事后就来请我们了。难得他如此有意,我们无法推托了。这餐年饭是郑老头精心准备的,自然十分丰盛。郑老头、他的婆婆、儿子儿媳轮流向我和老韩敬酒,我们两人也分别向他们敬酒,祝他家新春愉快。大约吃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打着手电筒回到公社。老韩多喝了点酒,早已是醉意朦胧了。我送他睡了,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点好煤油灯,烧好炭火。小小的房间里充满了暖气。农村过年要守岁。在我的老家,吃罢团年饭,一家人穿着过年新做的衣服,吃着自制的糖果点心,围坐在堂屋内,拿来早已准备好的老树蔸,架好木柴,点燃,这叫做烧圣火。一家人团团坐在火堆旁,一边烤火,一边叙说当年的年成,祈求来年的丰收,安排明年的重大事项以及春节走亲访友的日程。这又叫做红红火火过新年。一个人度过大年三十三陵的晚上,这在我还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在大学,在部队农场过新年,学校、 农场都分别举办了文艺晚会,又是那么多同学在一起,其热闹是可想而知的。如今孤身一人,坐在这狭小的房间,就着这昏暗的煤油灯,耳听着窗外呼呼吹过的北风,更觉得格外冷冷清清。我拿起一 本陈亮文集读了起来。陈亮,字同甫,为南宋浙江永康人,与朱熹同时,且与朱政见相左。他在朝庭腐败无能、外敌入侵、民不聊生,风雨飘摇的南宋,力主抗金,实为难能可贵。在一一三六年,他向宋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了以荆襄为根据地和节浮费、斥虚文、严政条等抗金的政治主张。这就是有名的中兴五论。陈亮诗词尤隹。他的《梅花》诗至今广为流传。诗云:疏枝横玉瘦,小萼点朱光。一朵忽先变,百朵皆后香。欲传春信讯,不怕雪埋藏。玉簇休三弄,东君正主张。他在《丑奴儿——咏梅》一词中写道:黄昏山驿消魂处,枝亚疏篱,枝亚疏篱,篱籍香风蜜打围。隔篱鸡吠谁家舍?门掩斜晖,门掩斜晖,花落花开总不知。大年三十读着梅花诗,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正读着,窗外传来了辟哩叭啦的鞭炮声,把我从书中引到了现实的世界。啊,到了午夜了,这是送旧迎新的鞭炮声。我急忙拿出鞭炮,走到天井旁,放了起来,宽阔的公社大宅一下子热闹起来,火药的香味在天井里久久不散。放完鞭炮,我回到房间,想继续看书。但怎么也看不下去,外面还在此起彼伏地响着的鞭炮声,撩乱了我的读书情趣。我便脱衣上床睡觉了。躺在床上仍然睡不着。思绪又把我拉回远在五百余里外的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哥哥、弟弟们也一定在围着火堆守夜吧。他们的新年过得如何呢?杀了年猪没有?侄子们添了新衣吗?我寄的钱和信收到了吗,等等。不知什么时候才模模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春节初一的早晨,是韩俊和部长把我从梦中喊醒的。他说,快起来吧,队长叫我们去吃早饭了。我知道昨夜睡得太晚了,难怪早晨起不来。我一见到韩部长就按着农村过新年的规矩,高声说,韩部长,新年好。并说:“昨夜睡得好吧?”

韩俊和说:“唉,昨晚多喝了点酒,昏沉沉的。半夜你放鞭炮的时候,醒是醒了,本来是应该起来的,但还有点头重脚轻,就没有起来。走吧,我们到街上各家各户去拜拜年,还要到队长家里去吃早饭。拜完年后我们就来到队长家里。”

大年初一,公社干部上门拜年,社员们当然十分高兴。不少的社员硬要留我们吃饭。因为队长有言在先,他们就说再专门到公社来请。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只不过是口头说说而矣。没有想到他们是言行一致,真的请起我俩来了。从大年三十的年饭开始,到初三,餐餐有人请,要是说不去,人家就不答应,说是看不起他家。到了初四,公社干部上班,更是如此。公社干部中排得上号的就是七、八个人,刚好一桌。请客的要么不请,一请则都要请到。那时的干群关系是如此之好,叫我这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动不已。就这样,把我们和老韩两人包的饺子搁了下来。

到了正月初七,我对韩俊和说:“再不吃,那些饺子怕要出问题了。”

“好,晚上就不去了。”

到了晚上,我们两人找了个理由留了下来,煮起了自己包的饺子。煮好一尝,问题来了,好好的饺子全坏了,只好喂了公社食堂的猪。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怪可惜的哩。尤其是在那个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年代,把这么好的饺子就这么白白地丢掉了,我的良心不时受到了自责。

真想不到,我参加工作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在农民家里度过了我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第一个春节。它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山区的农民,认识了他们对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爱护和真诚,熟悉了他们的语言,清楚了他们的欢乐和爱好,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

(0)

相关推荐

  • 历年人民公社题材年画选集,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1958年出版,陈学楫作品,社社丰收,家家幸福. 1973年出版,马振龙作品,公社春常在. 我是公社小社员 作者未知 1960年出版,陈琦作品,三个万岁. 1960年出版,葛文作品,人民公社喜事多. ...

  • 张小莲‖土门公社在丹凤,黑猪肉饺子香满城

    (土门公社饺子馆包饺子的情况) 2018年的某一天,土门公社的黑猪肉饺子馆在丹凤县城悄然开业了.这是土门公社的第三个连锁店.土门公社以独有的拼搏进取的顽强精神,抢占市场,跃居商界,引来了同行许多羡慕的 ...

  • 七十年代家乡年

    七十年代家乡年 春节,民间多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家乡过年,总是透着艰辛.有着乐趣.吃着美食,年味十足. 白面馍 讲到民以食为天,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白面馍,这曾是过去几代人 ...

  • 追寻远去的记忆(82)归心似箭

    追寻远去的记忆(82)归心似箭 归心似箭 雪岸 一九七九年的夏天.经通山县委组织部批准,我告别了与我八年做伴的九宫群山,拿着到安陆县委组织部报到的调令,踏上了归乡的征途. 知道我要回乡的消息,有人问我 ...

  • 追寻远去的记忆(81)我所经历的抗灾小记

    追寻远去的记忆(81)抗灾小记 我所经历的抗灾小记 雪岸     在那个崇尚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年代,面对自然灾害,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大山区里,抗御自然灾害,更多的是农村基层干部应变能力 ...

  • 追寻远去的记忆(75)走近九宫山

    追寻远去的记忆(75)走近九宫山 走近九宫山 雪岸 一九七六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的一月八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周恩来总 ...

  • 追寻远去的记忆(74)踏遍青山走千家

    追寻远去的记忆(74)踏遍青山走千家 踏遍青山走千家 雪岸 岁月如梭,青山常绿.那是笔者与鄂南群山为伴,书写青春年华的日子. 在笔者兼职河畈公社办公室主任一年后,就到了一九七八年.当时公社调来了一个年 ...

  • 追寻远去的记忆(73)那年的厦铺区委书记陈世喜

    追寻远去的记忆(73)那年的厦铺区委书记陈世喜 那年的厦铺区委书记陈世喜二三事 雪岸 拂云岁月的尘埃,我似乎又回到47年之前.那些给我表率又给我力量的领导的身影就象又来到我的眼前.尤其是当时的在我脑海 ...

  • 追寻远去的记忆(72)畈上陈往事点滴

    追寻远去的记忆(72)畈上陈往事点滴 畈上陈往事点滴 雪岸 刚刚形成决定,程忠坤书记告诉我,新华大队的点由陈世喜书记具体抓,你还是驻在这个队不变.程忠坤是厦铺区委第一书记,同时兼任县委副书记,到县参加 ...

  • 追寻远去的记忆(71)来去匆匆的宣传干事

    追寻远去的记忆(71)来去匆匆的宣传干事 来去匆匆的宣传干事 雪岸 一九七四年春未夏初的一天,我下乡后回到区里.刚刚开完会的区委书记陈世喜就叫通讯员把我喊到他的宿舍兼办公室. "陈书记.找我 ...

  • 追寻远去的记忆(69)三句话不离本行

    追寻远去的记忆(69)三句话不离本行 三句话不离本行 雪岸 作为一个区会计辅导员,无论是住队也好,走村串户也好,还是搞中心工作也好,抓经营管理才是他真正的本行.其他工作搞的再好,本职的经管工作搞不好, ...

  • 追寻远去的记忆(68)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追寻远去的记忆(68)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雪岸 在公社化时期,农村基层干部,除了公社的司务长.炊事员和留守办公室人员之外,无论你具体从事什么业务工作,一般情况下都要配合抓好中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