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入仕为官40多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能将,在朝廷为良相”,他的文采与政治才能同样出色。1052年(皇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12月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著名的《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然而,既没有生于洛阳,又没在洛阳为官,范仲淹死后为什么要葬在洛阳?

一、范仲淹与洛阳有不解之缘

范仲淹墓

北宋建都在开封,当时开封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

正因为如此,范仲淹建议迁都洛阳,其出发点乃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他认为建都于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冗兵,减轻国家的负担。范仲淹认为洛阳北有黄河、南有秦岭、西有函谷关、东有虎牢关,在此建都可免国难民忧。他说:“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可惜他的意见没有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随后,天下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开封,其他地方却越来越穷困,民力几乎耗尽,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停滞,北宋政府经常入不敷出,庞大的军费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60%~70%左右)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过气来,财政上的“积贫”和军事上的“积弱”成为不可挽回的趋势。

1126年,金国见北宋已弱不禁风,兴兵大举南下,包围开封。1127年,金兵占领开封,北宋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被金兵洗劫一空的开封从此风光不再,汴河航道逐渐湮塞,南北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也慢慢丧失,开封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宣告结束。北宋的灭亡充分证明了范仲淹意见的正确性。

虽然范仲淹希望迁都洛阳的目的没有实现。但是他对洛阳的感情与日俱增。

范母去世后范仲淹守制时,在应天府书院讲学,其间,他曾到登封的嵩阳书院当过“客座教授”。应天府书院和嵩阳书院都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当时的范仲淹已经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了。有一天范仲淹从商丘到登封路过伊川时,拜谒了唐代名相姚崇墓。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也是范仲淹崇敬之人。伊川隶属洛阳,范仲淹历来认为洛阳地势险要,具有王者之气,可免国难民忧,所以他将母亲葬于此地,并决定自己百年之后,也葬于此,陪伴母亲以尽孝心,陪伴名相以尽忠心。

姚崇墓

二、先忧后乐,忠君、爱国、惜民是范仲淹一生的本色

后人对范仲淹的评价是: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能将,在朝廷为良相。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参决权,意志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展示,在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也就是范仲淹三十四岁时,他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实现自己强国、富民之梦。任职泰州(今江苏泰州市)时,泰州西溪盐仓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年久失修,秋天大风暴雨,潮水涌入,原来的沃土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收,牲畜无存,老百姓逃荒要饭,远走他乡的就有三千多户。当时,范仲淹见此惨状,心急如焚,便建议修复海堤,为民解忧。他不断上书建议修复海堤,一番周折后,此事最终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他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官民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在天圣二年(1024),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终于横亘在洪水猛兽面前,逃亡的灾民也陆续纷纷重返故园,生产迅速得以恢复。通州(今江苏南通市)、泰州、楚州(今江苏淮安市)一带从此水旱无忧,当地百姓深深感念范仲淹关心灾民疾苦的功绩,将海堤取名“范公堤”。

一生中范仲淹的施政抱负虽然受到阻挠,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贯的,他为民务实的奋斗是持之以恒的。范仲淹早年立志,敢说敢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纠偏勘误不避祸患的信念。

范仲淹入仕后,清楚地看到了宋王朝安享太平下的体制弊端,他不断向朝廷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条条符合现实,条条都是治弊的猛药,体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睿智目光和心忧天下的报国情怀。

早在天圣三年(1025),当还是小小的大理寺丞时,位卑言轻的范仲淹便给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和仁宗,呈上了一份《奏上时务书》,提出救文弊以厚风俗,整武备以御外患,重馆选以养人才,赏台谏以开言路等建议;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在丁母忧期间,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冒哀给朝廷上了一份万言书《上执政书》,针对贫病交加的时弊,他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备戎狄”等六条改革主张。据说,宰相王曾收到万言书后,大为赏识,立即授意晏殊推荐范仲淹应学士院试。

范仲淹立身孤高,报国奉行“以言为先”,而且次次都是药石之言,以致危言多犯,屡言屡贬。天圣八年(1030),范仲淹上疏《乞太后还政奏》,请章献太后“卷收大权,还上真主”,让“春秋已盛”的仁宗亲政,加上这之前他还谏阻仁宗率百官行拜太后寿仪,触怒章献太后,被贬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通判。范仲淹的言行,也使曾推荐他的晏殊担心连累到自己,他把范仲淹叫去严加责备。为此,范仲淹给晏殊写了封长信说:“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反映了他宁死不默的一贯精神。

明道二年(1033),章献太后驾鹤归西,亲政后的仁宗希望有所作为,拔擢了一批太后垂帘时受到压制的官员。范仲淹也由陈州(今河南淮阳县)通判召还,担任了谏官。谏官的职责就是提意见,不久,仁宗因为宠幸尚氏、杨氏二妃,准备废黜郭皇后,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率众台谏到垂拱殿门,伏奏郭后不可废,结果被押解出京城,贬知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即使狼狈如此,范仲淹还在《睦州谢上表》中反复劝说仁宗:“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廷争,国朝盛典。”

景佑二年(1035)冬,范仲淹由知苏州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进京。归来后的范仲淹,论事愈急。当时,吕夷简任首相,颇为专权。范仲淹便把一些要员的晋升情况绘制成《百官图》上呈仁宗,指着上面开列的百官晋升顺序说“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直言宰相用人不当,以权谋私。这把位居人臣之极的吕夷简气得七窍生烟,暴跳如雷,反在仁宗面前诉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这次,他又落职饶州(今江西鄱阳)。

历经三度贬职,范仲淹丝毫不见收敛,他那近似固执的坚持,源于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源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源于他许国忘身的精神。

三、范仲淹的名节与气节

范仲淹一生见贤思齐,不断以往哲先贤的思想、品德和功绩勉励自己。他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说“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又在《蒙以养正赋》中说“学默默以存志,将乾乾而希圣。庶几进退之间,保君子之中正”,表达了要像先圣一样,在得失进退间,不失其高尚的情操。所以他始终“内守朴忠,外修景行”,以洁身自好和为国事功要求自己,企望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理想。

然而,由于他竭力事功而谏言无忌,进退自如而操守过洁,使他在当时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王安石甚至指责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范仲淹确实爱名,但他爱的是竭诚报国之名,爱的是经纶济世之名,爱的是心若介石之名。正因为他爱名如宝,雪操冰心,注定了他无论是被重用为股肱之臣,还是被贬谪为偏远小吏,始终“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唐末五代以来,冯道、范质之辈充斥于朝,不以国破君亡为耻,反以连任“贰臣”为荣。尤其是冯道,历五朝四姓十主而钓台稳坐,自命“常乐老”,洋洋自得。宋初士风沿袭五代,积习难改,士大夫不顾廉耻、不守节操、曲学阿世者遍布朝野。范仲淹作为位起于布衣的至性至真君子,一生砥砺名节,不易操守。他满怀至诚,固执大道,认为“名可巽而道不可屈,怀可卷而节不可降”,他誓言“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正因为名节和操守的坚持,使他能始于洁行而不耽于忧戚,见于大节而不屈于名利,所以他忤逆天威依然谏诤于朝廷,“三黜专城”依然救民于水火,众口铄金依然矢志不渝,正如他自己所说:“素心直拟圭无玷,晚节当如竹有筠”。朱熹对他给当朝士风的精神影响和作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本朝忠义之风,却是自范文正作成起来也。”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仲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十项改革内容,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两朝政治积弊的要害。“庆历新政”方案于庆历三年十月相继颁布实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新政全面展开。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庆历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被罢免了参知政事。

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四、流芳千古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我们知道,我国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思想家孟子很早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他讲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加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范仲淹在本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这年先生已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借以休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因颍州历来是北宋大臣退闲之地)。范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

范仲淹感觉大限将至,便向宋仁宗呈上《遗表》,念念不忘仍是社稷长远,邦国兴衰,他以将死之言规劝仁宗:“伏望陛下调和六气,会聚百祥,上承天心,下徇人欲。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中。”还对“事久弊,则人惮于更张”深感忧虑,对自己“功未验,则俗称于迂阔”深表遗憾,至于自己身后之事,却只字未提,表现出他一生坚守的大忠和大节。范仲淹经天纬地之才用之未尽,忧国忧民之志屈而未伸,他的遗憾是泣血的遗憾,正如韩琦在《范文正公奏议序》中感叹:“不幸经远而责近,识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复沮者,几十四五。”真是未了之英雄,至性之君子!

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夏天,范仲淹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同年12月其长子遵其遗嘱,护送灵柩归葬洛阳,回到了母亲身旁,实现其奉孝母亲的遗愿。

他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并归葬洛阳。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划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句号。范公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五、范仲淹墓

墓地位于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范仲淹墓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乃范公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薄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祭祠,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有欧阳修撰文石碑;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范氏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墓园古柏参差,绿树成荫。

2006年5月25日,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在范仲淹墓园广场上有一坐高大的范仲淹雕像,雕像中的范文正公身着相帽朝服,右手持卷,栩栩如生,遥望着远方,有着无尽的威严。从雕像后面的碑文上得知,这是2002年一个叫范振国的范氏后裔,出资20多万竖立起来的,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尊范仲淹雕像。

六、范仲淹墓园的特殊葬式

范仲淹墓园与传统葬式不一样。按传统葬丧礼仪,儿孙应在祖辈的下方,而范园的布局却是儿孙在上方。范园后域葬有范仲淹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及部分家族后裔,前域则葬范仲淹和他的母亲及长子纯佑。前来范园的人,无不对前域三代人的坟墓排列感到奇怪:范仲淹在前,母亲在中间偏东,长子在后部偏西。这种排列与一般的坟墓排列有很大不同。这种葬式为“携儿背孙”,意思是自己要“扯儿背孙”,让三代人永远不分开。

在范仲淹墓园的东邻,有唐代名相姚崇墓。再向东的万安山主峰一带,有魏明帝高平陵。范园以西和以北,据考古材料和史料记载,还埋葬有唐代名相裴度、裴遵庆、张说等。范仲淹及其母亲卒葬洛阳万安山下,彰显着范仲淹一代圣贤的崇高风范,也昭示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复杂内涵。而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流传百世,彰显着丰厚的人文精神。

(0)

相关推荐

  • 【散文】彭新华/一座碑和一个人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彭新华 去年十月的一天,是相逢或偶遇,我穿过黄河岸边的中原大地,走进开封,走近一座厚重的石碑,翻开了一本关于故都开封的历史教科书,也翻开了范仲淹的风雨人 ...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表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我们都知道,<岳阳楼记>范仲淹的传世名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岳阳楼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阐述了自己& ...

  • 从金融的角度看北宋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七)-庆历新政

    即使以最高尚的名义,封建官府一旦以合法的身份渗透进商业,所有赚钱的行业必然垄断在官府之手.庆历新政之后,北宋禁军开始全面渗入商业.银钱拆借--北宋王朝当然需要一个强势集权对抗外敌,但是,庆历新政在不足 ...

  • 散文||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 夕阳渐沉,一群飞鸟披着霞光落入森森柏树之间,眼前的建筑挡住了湍河,只有隐隐的水声掠过我的耳膜.几辆汽车从街上驶过,碾碎了这片古朴的诗意,"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 ...

  • 这50个历史名人常被人叫错,你能读对几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精华,不仅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声调不同也有不同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历史名人.很多人物的名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能就是 ...

  • 【四川历史名人】一个使国家兴盛的君王不可能荒淫无道——略论对武则天的评价争议及其原因 ‖ 王少卿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一个使国家兴盛的君王 不可能荒淫无道 --略论对武则天的评价争议及其原因 王少卿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分歧很大,毁 ...

  • 原来这些历史名人都有英文名,周总理的最有趣

    由英语口语(kouyu8)编辑整理 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在中国已经很普遍了,几乎每个英语老师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你起个英文名,但你知道这些历史名人也有英文名吗? 1.张爱玲--Eileen 张爱玲原名张煐 ...

  • 50个成语,50个历史名人,有意思!

    诗词美文课堂 这里有惊艳千年的唐诗宋词,经久不衰的名家散文,触动心灵的美文故事,一场文学盛宴在此与您邂逅! 公众号 成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汇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词汇的意境 ...

  • 这三个历史名人都叫“参”,却常常被读错

    曾参,曹参,岑参--这三个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牛人名字都是"参",这个及其常见的字放在人名里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读对了.其实这也不奇怪,越是常见的字越容易诱导我们犯错误,比如南宋时 ...

  • 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 历史上关于小人物改写历史的事件数不胜数,比如南宋末年,蒙哥汗率军灭宋,不幸在钓鱼城下被飞石击中身亡,至今我们仍不知道这个扔石头的人是谁,但是他却 ...

  • 快来看,乔岭村为渑池历史名人立碑了!

    一.抗金英雄张玘 张玘(?一1162年),字伯玉,河南渑池阳壶(今河南渑池南村乡洋湖村)人,南宋初年名将.他动用自己的家产,招募新兵,先后随宋将翟兴.董先.岳飞等抗金,屡建战功,官至御营宿卫前军都统. ...

  • 【四川历史名人】陈子昂与武则天(上)‖ 谢元鲁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陈子昂与武则天(上) 谢元鲁 陈子昂厥功至伟,尽忠义彪炳千秋 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唐代梓州射洪( ...

  • 宋朝历史人物——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