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生活很苦?不如看看这本书,一个重症病人努力活着的故事!

锴哥的世界

用心看世界!欢迎关注!

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徳在他的书《最好的告别》写道:

“生命必须穿越复杂性(混乱、麻烦、不确定性、偶然性、多样性),然后追逐纯美的境界,但完美永远无法抵达,生命必然走向涅槃。”

虽然一直都明白生死有度,生命无常。但仍然无法接受生命终点来临的那一刻。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有的人说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的,也有的人说是为了改变世界的,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我难以想象活着到底有何意义。或许渡边一史的这本书《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能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这是一本写实类的人物传记,书中内容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本书的主人公鹿野靖明,从小时候开始就被诊断为重度肌营养不良,他在养护学校度过了他的初高中时代,18岁时因腿部肌肉力量下降,不得不开启了轮椅生活,32岁更是因心脏肌肉衰竭,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这种病后来发展到令他失去了一切行动能力,连最基本的呼吸也需要靠人工呼吸机来完成。而这意味着他什么都做不了,甚至自杀自己也无法完成,每天24小时,离开了别人的帮助,鹿野必定会死亡。

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当只能躺在病床上,任何事情都做不了,如果离开别人的帮助就会面临死亡,那我想活着于我而言是痛苦的。

此外,读这本书,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志愿者助人和受助者其实并不属于完完全全的平等关系,甚至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如果别人经常帮自己,自己的内心肯定会过意不去的。

而在鹿野这里,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鹿野甚至还会对帮助他的志愿者大发脾气。然而,却还有很多志愿者在被他骂过后仍一直坚持照顾他。

1.活着就是唯一!

如果真要问鹿野为什么活着,或许答案是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想这个问题,也没时间消沉。他需要一直和病魔战斗着。

1959年12月26日,鹿野出生于日本札幌市,小时候的他外表和健全者别无二致,然而由于他一旦长时间行走就会腿抽筋、小腿肚肌肉酸痛并且他还有喜欢用脚尖走路的怪癖,因此常被朋友们说他“迟钝”,把他当作欺负的对象。

在他六年级时,他的腿部状态令家人产生了怀疑,于是到附近的医院检查,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知道了自己得了一种叫“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疾病。

后来,经过详细检查后,医院确定鹿野并非杜氏型,而是病情发展较慢的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可在当时,鹿野的母亲光枝还是从医生那里得到了“恐怕三年后无法行走,再过三年就会死亡”的通知。

于是,12岁的鹿野离开了老家,进入了当时的国立疗养所八云医院,在那里,他见到了很多同类的小伙伴,也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氛,并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初高中时代。

在他23岁时,也即1983年,鹿野决定要“和父母分开生活”。

这一决定无疑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因为在当时,身体残障者的生活方式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让父母照顾一辈子,要么住在身体残障者的设施里。

鹿野并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种,而是向“自立生活”发起了挑战。

从此,寻找志愿者护工成了他每天的工作。

但肌营养不良的可怕之处,不仅仅是导致手脚和身体肌肉无力,连内脏的肌肉也会被这个病慢慢侵蚀。

35岁时,鹿野因呼吸肌衰弱,自发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他不得不接受“气管切开术”,在喉部开一个洞,借助人工呼吸机来生存。而吸痰成为经常需要做的事项。

自此,鹿野除了寻找志愿者外,还需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完成对他的护理工作。

当然,鹿野也并非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坚强,有些时候,他也会产生想死的念头。

1997年1月8日的《看护日记》上,鹿野写道:

“我不想当残障者了。心里觉得想死,真的,就这么极端。

我现在每天失眠到天明,真的要神经衰弱了。再不出门,感觉人都要疯了。我对不住大家。

要是社会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些就好了。现在我的心灵就很空虚,精神摇摇欲坠。很抱歉每天都写这样的文章。

人活着是为什么呢?活着就是走向死亡。任何人都会死。活着究竟是什么?人是为了什么而与自己战斗生存?要熬过艰难的人生与社会,感觉真的很累。”

当然,绝大多数时候,鹿野绝口不提泄气的话。“越挫越勇”是他的口头禅。

对他而言,活着就是唯一。

正如《最好的告别》这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徳所说的

“当‘生命的脆弱性突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2.提出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否则就没有!

在很多人眼中,自立就是不靠别人,完全靠自己。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总会想着尽量不要麻烦别人。

然而,对于鹿野这样一个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的病人来说,不麻烦别人就难以生存下去。

所以,在他的内心里“提出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所以不要害怕提需求”。

他与志愿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施与受,而是平等且各有所需。

一方面,他会提出一些令人觉得任性的要求,比如,三更半夜叫醒志愿者,说自己想吃香蕉。志愿者半睡半醒地剥皮,把香蕉送进他嘴里。他一口一口地慢慢吃,吃完后又叫住志愿者,说“再来一根”。又比如当志愿者护理行为做的不好时,他还会大发脾气,让某些志愿者以后不要来了。

然而,不少被他骂过的人仍坚持着照顾他。

另一方面,鹿野的踏实度日,全力生存,强烈的求生欲,令不少志愿者反而被他吸引了。在这里,年轻人不需要伪善,无须扮演“善良”和“同情”,并且他们在帮助鹿野的过程中也在拓宽自己的世界。因此,当被鹿野批评时,他们仍然会有“想来这里”“不想置之不理”的想法。

正如其中一位志愿者馆野所说的“总而言之,那个人‘求生’的念头非比寻常。大家不知不觉间都被卷了进去。”

3.看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2001年12月26日,鹿野迎来了他的42岁生日,从12岁确诊病情,到42岁,他经历了无数的生死时刻,被确诊时,“恐怕三年后无法行走,再过三年可能会死亡”没有难倒他,再到后来严重到需要带上人工呼吸机后,生命可能仅剩短短几年,他也熬过来了,42岁的鹿野依然活力四射。

然而,2002年的8月11日傍晚,鹿野突然陷入昏迷,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没能等到《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这本书的出版。

活到42岁,对于很多正常人来说,这个数字有点短,但对于鹿野这样一个重度肌营养不良的病人而言,算不上很短了,这是他和一群志愿者们勇敢、顽强、乐观地与疾病斗争换来的。

在当代社会,不少年轻人抱怨生活很苦、很累,也有不少人在压力和焦虑下产生抑郁的症状,甚至产生活着没意义的念头。鹿野的故事相信可以给予很多人启发。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妨读一读他的故事,暂时放慢茫然而匆忙的脚步,去思考和感悟自己的人生。

注:文中图片来自《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这本书,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