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牵鼻,南京风水千年之痛!
“
这一遗憾,是秦淮河留给南京的自然遗产;这一遗憾,定格了南京的前世今生,让世世代代的南京子民爱恨交加。——桐源居士
横龙穴,不宜元辰直长。
钟山南面局部地势北高南低,元辰水表现为秦淮河北岸向南分汇入河的湖汊之水。
从形态上看,南京城内元辰水入秦淮不但长,而且是凶水之一——牵鼻水。
图为《地理人子须知》关于“牵鼻水”的论述。
作为南京城内最重要的河流,十里秦淮缓缓流淌在南京内堂之一侧,向无遮拦,更无关锁,曲折汇入大江。
关于这条河流,前人各执一词。
(清)康熙《江宁府志》在记述这条河流时,详曰:
▲向上滑动阅览
金陵……垣局包罗甚大,其中支分润溢于千雉,内者以古秦淮为胜,源发自溧水、句容,环经方山,屈曲至中和桥,由通济门上水关,入历镇、淮桥,萦回至三山门下。水关出口循龙江关抵燕子矶,与江流合。
形家言水来处谓之天门,天门宜开,故通济上水关造十一水门,所以广其入也;水去处谓之地户,地户宜闭,故三山下水关止造一水门,所以防其泄也。
1989年版的《江宁县志》,对秦淮河源流这样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秦淮河为县境最大河流,纵贯南北,支流密布,……
这条河有两个源头:东源句容河出自句容县城北30公里的宝华山,汇集赤山湖水之后,进入本县湖熟镇,到龙都乡西北村与南源汇合。
南源溧水河来自溧水县东南10公里的东芦山,经溧水县城和本县铜山、禄口、秣陵、龙都等,也流到西北村附近。
两源在西北村汇合后,再绕方山的南西两面,转西北流,经殷巷、东山、岔路、上坊等乡镇,向北流入南京市入江。这是秦淮河的主要河道。
至于五代十国开凿的外秦淮河,1981年建成秦淮新河与今开挖的秦淮东河等,无碍秦淮河流向的基本格局,暂且不论。
“秦淮”一名何来?
(清)康熙《江宁府志》交代道:“秦淮,始皇用望气者言,凿方山,断长垄,以泄王气。”
《洪武京城图志·金陵古今图考》曰:“秦淮,旧传秦始皇时,望气者言金陵有天子气,东游以厌当之,凿方山,断垄为渎入江,故曰秦淮。”
图为《金陵古今图考》对秦淮河走势的记载。
对秦淮河的有关史实,现版《江宁县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曰:
▲向上滑动阅览
秦淮河本名龙藏浦,汉时起称淮水。唐代以后,因旧传秦始皇'凿方山,断长垄’,始有秦淮河的名称。
《六朝事迹类编》称:此河'分派屈曲,不类人工,疑非秦皇所开’。地质考古学者也证实,远在七千万年前,就有这条自然河流雏形了。
所以叫秦淮河,是唐朝文人根据传说入诗的结果。
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中,有'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的诗句,出现了'秦淮’河名。
将“秦淮”归罪于秦始皇,亦有风水理论家不以为然。
王洙在《地理新书》中就写道:“秦始皇见金陵有王气,故东游以厌之,堑秦淮以断其气,殊不知秦淮子江,而江水日再潮,亦王水也。然隔南面朝揖之山,故六代虽雄,上于荆、杨、江、淮而已。”在王洙眼里,即使秦始皇堑秦淮,也不见得其凶几何。
从历史的时空看,说秦淮河天然形成也好,人工开凿也罢,风水上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图为当代秦淮河实地情形。
南京的明堂以江宁平原为中心,可分为内外二堂。秦淮河南源百里来朝,斜贯外明堂;与东源合流后北上至方山西侧,进入南京的内明堂。
徐入南京明堂的秦淮河,是那样的吉祥。然而,当秦淮河眼看要北流至南京城的腹心时,情况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秦淮河一改北上之势,径直西去,十数里距离忽西忽南,就是不回头。像是在钟山西南亮了一下相,马上转身离去。直到将及莫愁湖边,才回过头来,折西北入江。
秦淮河全长110公里,与南京城风水相关的,按流向可分南、中、北三段:一是经方山扣门而入南京城内,至七桥瓮止,南秦淮蜿蜒北上,长逾百里;二是过七桥瓮,西去今凤台桥的中秦淮,号称“十里”,实长7.2公里;三是自凤台桥折西北入江的北秦淮,长约8公里。
图为南宋《景定建康志》中描绘的秦淮河走势。
三段水势,吉凶三分:
一、朝怀上堂,旺气生发;
二、掉头往西,斜撇无情;
三、曲折入江,预后吉祥。
朝怀上堂,斜撇而去,弯环入江。对于南京城来说,秦淮河一先一后,带来的是祥和与安定。遗憾的是,入得城来出城而去、横贯东西的内秦淮,由深入钟山南面的数截湖汊之水连接,元辰直出,牵鼻而去。
水到堂后反身去,虽短犹长。
这一遗憾,是秦淮河留给南京的自然遗产;这一遗憾,定格了南京的前世今生,让世世代代的南京子民爱恨交加。
(待续,本文选自《千年堪舆——月泛金瓯》第三章“金陵兴废”。)
作者丨桐源居士
图片丨桐源文化及网络公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