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悟读【441】
巧言令色,表里不一。
《论语》第十七篇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满口好话,满脸堆笑,很少是“仁”啊。”
【悟读】
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
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你所见的,未必就是真相。因为世人的见解往往囿于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世人处世,须有慧眼一双。
《周易》载,“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此言告诉人们,言行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须知,言行是思维的使者。
“巧言”是思维伪善之外衣。仁德之人,辞达而已;巧言之流,为了掩饰其内心之狭小,灵魂之苍白,思想之卑劣,往往铺张修饰,虚伪动听,粉饰语言,以取悦他人,达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当今社会,骗子如牛毛,其状多如是。
古人强调,语言可以包装,语气难以掩饰。世人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的语气考察其内心真实的态度。
“令色”是思维虚假之面具。“令色”,指伪装之表面功夫,因其内心阴暗毫无诚意,往往只好作出献媚之色,如此之人鲜有仁义道德。诸如唐之李林甫,宋之秦桧,明之严嵩,清之和珅……
对于本章解读,传统的注释理解基本一致,言巧言令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少能有仁。
从本末角度来深度理解夫子的意思,巧言令色是务末者,孝悌仁德是务本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综合悟读本章内容,夫子给我们的启迪,有三层:
其一,切忌为花言巧语所蒙骗,好听的话,有时是一副毒药;其二,仁德之人,不必违心的巧言令色虚与委蛇;其三,切忌以为外表诚恳谦和,不说甜言蜜语的人就一定是仁德之人。
凡人看现象,高手抓本质。夫子本章内容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其见解剖析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他的提醒对世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有重大的启迪价值。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