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实版樊胜美」事件背后逻辑的梳理

我不反对从原生家庭出发去理解人、理解悲剧,我反对父母以任何形式对子女进行索取的行为。

前几天一条「现实版樊胜美」事件被推上了热搜。在2019年十月份,一位96年出生的女孩LL由于长期疑遭受家里的索取,压力大喝了点酒去钱塘江散心,结果遇到涨潮,意外去世。事后LL所在公司对LL家属给了6万元补偿,但三天后LL父母突然出现在公司闹事,向公司索赔41万。

家属提出的原因是“一条命就不值6万(得41万)”,经过中间人调解把41万降到了25万——这是给儿子(LL的弟弟)买房子的首付钱,最后公司给家属共补偿了16万。

只是,关于LL意外死亡“经过警方认定,公司并没有责任”,意味着先前公司的6万元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给这个家庭做的补偿,而家属在此基础上依旧向公司索取赔偿,忽视着LL“求死之心”的真实起因——父母的长期索取。

事件通过一档“调解”节目展示出来,即刻引爆了大家的愤慨和热议——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关于父母的行为、关于生命与金钱的考量、关于公司的责任、关于人道主义精神……借着这个事件,我们从大家对事件产生的愤慨、起因、原生家庭的捆绑及逃离,四个方面进行一些推演及探究。

-01-

我们为何愤慨

所有的情绪都源自于现实情景与原有观念的冲突,冲突越激烈则情绪越强烈。

事发之后,警方认定公司无责任,按照“法理”来说无责任就无需承担,意味着公司没有补偿义务。公司一分钱都不给LL家属补偿,也无可厚非。之所以还是给了,是出于同情这个家庭丧女的遭遇、出于人道主义立场。按常理,家属对公司的行为应报以感激,谁知3天后他们变本加厉、狮子大开口向公司索赔41万。出于道义助人,本该是善有善报,反而被狠狠地咬了一口。

对于常识中的“父母”角色,当子女遇到不幸,白发人送黑发人将是何等悲恸,以至于茶饭不思、失魂落魄,念叨着子女名字不承认这个事实,不舍得、不愿意自己怀胎十月养育成人的子女就这么说没就没了。别说是3天,3年都指不定能从悲恸中缓不过来。这个事件倒好,女儿意外仅3天,母亲收拾打扮好了自己,就与他人据理力争“多赔钱”,仅有的几滴眼泪也挤了很久。“为人父母”难道就这???

对于公安部门、社会调解团体而言,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乱了公正。若不管三七二十一,和稀泥式的把事“摆平”,未免有些渎职。在定责的基础上,家属为了寻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管不顾的闹事、索赔,最后的结果还是“得到了”。那是不是默认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越吵越闹越能得到好处,通情达理则成了“老实吃亏”,试问这样将社会公正置于何地?……

最心疼的莫过于发生意外的女孩LL,大好年华本该是奋斗并享受生命的,却被父母无情的压榨。像常规的家庭里,大多是父母给子女买手机用,或者父母用的是子女淘汰下来的手机。这个家庭却相反——母亲要求女儿给自己买最新款的手机,让女儿用自己退下来的。别人是父母给女儿时不时的支撑多一些,而这里是女儿每月发工资前,父母总会想法设法的索要子女工资,即便拿了钱也没个人真正关心过女儿,就连女儿的死也不忘拿着换钱给儿子买房……试问这到底是怎样的家庭,是怎样的父母?

如此种种行为所展现出来的观念,与大众普遍认可的观念产生着冲突,让大家觉得挺难理解,也正因如此,大家的愤概情绪也就自然而然了。

-02-

问题产生的原因

情绪的归情绪,事理的归事理。

我们尝试着理解了这些情绪产生的缘由,知道了“为什么愤慨”,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关注一件事,目的不在于辨个谁对谁错,或者来个情绪宣泄,而是要通过对事件观察,尽可能地避免类似悲剧的再发生。

关于死人的争执,是活人之间地交易。而此前罗列的“争执”并非悲剧,充其量是愚蠢,是本性,难以改变。真正的悲剧是这个女孩LL,她遭受着原生家庭的捆绑并持续不断的被压榨,即便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父母还想在她的死上给弟弟榨一套房子出来。我们心疼这个女孩,希望这类女孩、男孩能避免被原生家庭吞噬的遭遇。

原生家庭的捆绑与压榨是造成整个事件的本根原因。因为我是你父母,所以你得给我们寄钱;因为他是你弟弟,所以你得给他生活费;因为我是你妈妈,所以你得满足我的要求——给我买新款手机;因为我是你爸爸,你就得想办法给我生活费……任何要求前面挂上“家”、“父母”似乎都就合情合理了。如果作为子女的你不满足,那么你就是不在乎这个家、不在乎“关心”你的家人,你就是没良心、白眼狼。

更可怕的是“你内心也这么认为”,你也觉得你必须这么做,即便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也觉得好像这么做是“应该的”。如果索取大于你的所有,痛苦点也能支撑下去;一旦索取大于你的所有,你就会觉得无法担负。不担负,自己内心又过意不去;担负,客观实际却担负不起,加之索取日益迫切,不堪负重的你感受不到任何可以喘息的希望……逃离,永远的逃离就成了唯一觉得轻松的选择。

通过LL生前的社交平台可知,她主动选择过逃离这个世界,但是没能成功,反而给身边真正在乎她的人添了很多麻烦。算了吧,为了不再添麻烦,还是继续忍着吧。谁知,当她主动寻求逃离时没能成功,却遇上涨潮被动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遂了心愿。

可是,即便这会了,她的父母依旧不放过榨取,人没了不怕,起码通过死还能榨一笔。于是有了大家所看到的这个事件,有了这个事件中的种种群体的种种行为。这个家庭呐,对于LL,原本应是避风港,却一直是着暴风眼。

-03-

原生家庭的捆绑

大家看到这个事件,心痛的呼吁LL咋不逃离呢?既然是这样的家庭,为何还要被这样压榨呢?如果逃离了出来,你有不错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有伴侣、有朋友,生活照样可以阳光灿烂。

确实,LL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能逃离这个原生家庭,就不至于逃离这个世界了,也曾表示如果可以用钱买断原生家庭那就好了,只是她能买断,也没有逃离得了。若我们处在了这样压榨性极强的原生家庭,要如何才能保全自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原生家庭与子女是怎样连接的。

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物质、情感、精神三种利益交换而形成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通过物质给养子女、通过关心爱护照顾子女、通过观念的传递塑造子女,从而换得子女“听话”、换得子女陪伴父母、换得子女提供精神慰藉。这是长久以来家庭观念下我们形成的不成文的社会规则,同时也深深的烙在了我们的意识里。

于是就有了父母讲“我养你长大,你就应该听我的”,有了子女“你们养大了我,我得尊重你的要求”。对于父母来说,这是理所应当的,对于子女而言虽“认可”却不见得舒服(隐性的被控制着),想反抗这种观念——比如逃离,却力不从心。导致了子女永远被捆绑在原生家庭里。

人往往是被需求给困住的,你从原生家庭里想换得物质支撑,那你就得听父母的,不听就不给你支撑,原生家庭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用这个绳子捆住你。你说你有经济基础,不需要家里给你支撑,当然好,但你如果认为亲情很重要——亲人的认可、祝福、关爱等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为了得到这些,还是会被困住。不管是通过对父母嘘寒问暖、还是满足他们提出的各种需求,目的只有一个——换得亲情。如果你前两者都可以自给自足,剩下可能困住你的就是精神交换,好在这个方面,大部分父母没有明显的精神生活,有的只是常规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及观念——一味地认同或反对都会成为绳索——需要的是自我探索,形成“三观”自给自足。

-04-

逃离原生家庭

如果一个人,由于不幸,有一个压榨式的原生家庭,并且被折磨的够呛。除了选择逃离这个世界,我们还是可以把自己修炼的“强大”,对原生家庭不再依赖,不再有过多的利益交换,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逃离出来,拥有新的生命。

具体的修炼,也是从物质、感情、精神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经济独立。不依赖于家庭的经济支撑,是逃离原生家庭的第一步,毕竟拿人家的手段,吃人家的话短。举个简单地例子,闹婆媳矛盾的家庭大部分是父母出钱给儿子办的婚事,在父母潜意识里“是我们出了钱给你们成了家,对你们家庭生活的建议(参与)也就理所应当”,而在小家庭的潜意识里“这是我的家,我有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做决定”,当双方出现差异时——两代人大部分时候会有差异——矛盾自然就出来了。如果父母不出钱,那潜意识里提建议(参与)也就不会那么理直气壮了。

其次,要能多渠道获取情感支撑。怎么讲呢?情感交换不仅仅依赖于出自家庭的亲情,而还有友情、爱情。否则,即便一个人经济独立,依然会因为要得到家人的认可、家人的爱和温暖,而身不由己的被“控制”,好比父母爱你的前提就是你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得所有行为都成了讨好父母换取亲情。事件中LL的情况就属于这种——经济可独立,不需要交换,但是渴望得到家的温暖,一直通过满足家人的欲望而被榨取着,直至失去生命,也没换得亲情。

最后,精神需求能自给自足。这里说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子女与原生家庭在精神层面的交换,最直接的表现是家长的认知、观念、思维方式等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塑造,子女认可了父母的价值体系,当面对同一件事情时,自然会得出“父母是对的”的结论,比如事件中父母问LL索要钱财的行为,于父母而言是正常的、应该的;LL从小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当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她也不会去反抗,因为在她的意识里,这“也是对的”,既然是“对的”那么就得想办法去实现(遗憾的是索要超出了能力范畴)。

而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意味着对原有的、受父母影响形成的观念进行审核,最后形成自己的“三观”,如此,便会将父母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客观的正向的已经内化、感性的负面的已被剔除。

此时,一个人拥有了独立的物质基础、拥有了获取情感互动的渠道、完善了自己的“三观”丰富着精神世界,那么与原生家庭的交换还能有哪些呢?

如果你说对父母的抚养,那没有问题,正常的、合理的抚养我这边义不容辞;你说情感付出,也没问题,我定期不定期的看望父母、陪他们聊天即可;你说精神回馈,更没问题,这里是“回馈”,而不是讨好式的“听父母的”,我尊重你们的生活,也请你们尊重我的生活,说得通,一起聊,说不通,各自玩各自的。

如此,不用强调什么逃离不逃离,也不提什么原生家庭,你就是你,独立且自主的个体。

以上,就是关于 # 现实版樊胜美-原生家庭 # 话题的一些看法。我们对悲剧事件的关注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防止悲剧的重演,而防止的第一步就必须从根源了解悲剧为何产生。

(0)

相关推荐

  • #早读#521《欢乐颂》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801天#早读521#  2017年7月8日  周六 一.内容及作者简介小说共三部,讲述带着各自往事和憧憬.性格迥异的五位女生,在欢乐颂小区22楼发生 ...

  • 为什么每个人都会伤害我

     01 他,硕士研究生,升学还是就业问题前来咨询. 言谈举止刻板认真,每一句话都要写在本子上,念出来,整个咨询过程只有我夸奖他的时候才抬起头来看我一眼,更多的时候是没有目光对接的. 随着咨询的深入,逐 ...

  • “樊胜美”式女孩的一生,连死都被用去换弟弟的首付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 最近,#现实版樊胜美# 的词条冲上了热搜. 樊胜美是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她是一个外表光鲜骄傲的城市白领,却被原生家庭敲骨吸髓,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难以 ...

  • 现实版樊胜美: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这是女生最大的不幸

    现实版樊胜美: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这是女生最大的不幸

  • 释怀便是过来人

    王兆贵 在<欢乐颂>的小区里,我们认识了樊胜美,在<都挺好>的时光里,我们认识了苏明玉:在<安家>的日子里,我们又认识了房似锦.这些职场励志电视剧您不一定都看过,但 ...

  • 怎样和父母相处?

    最近我在知识星球里发起一项"星球问答":大家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的问题,可以发起提问.我和其他小伙伴都可以进行回答. 没多久,有小伙伴提了第一个问题: 简单来说也就是:怎样和父母相处 ...

  • 光明日报:“现实樊胜美”背后的家庭观念流变

    <光明日报>2月1日发文评论"现实樊胜美"事件,呼吁人们反思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权责边界,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抚育和回馈的平衡机制. 另外,对于那些在城市打拼的外来年轻女 ...

  • 失眠的朋友,不能把失眠归于原生家庭影响,良好的心态才是关键

    深圳的眠友小轩的分享: 前几天深圳降温,我有一件大衣找不到了,翻箱倒柜了好几天都没有结果. 无意中问起妈妈,她说帮我收起来了. "大衣不能那么放的,直接挂衣柜就可以了."当我看见大 ...

  •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到底有多大?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这一话题,随着<听见她说>电影的上线,而再次被大家热议. 电影<听见她说>中的<许愿>章节中讲述了一个叫小雨的女孩,生活在原生家庭各种控制的高 ...

  • 《坤戊午》看似善良,却是最大的恶

    网友来信:     家庭:父亲秉持着总有刁民想害朕并强迫家人接受这种思维,能对襁褓中的我不止一次头朝地摔,导致我得过癫痫.脸上受伤挖掉块肉没打麻药生缝后歪了.甩沙发角上脸上有伤坑.母亲性格暴躁心高气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