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为何要写《李自成》
南阳盆地
纵观《李自成》五卷,由于受当时的局限,其描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你可以认为它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其中的李自成,基本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假大空”式的人物。不过,小说中,只要是与李自成无关的部分,特别是明朝与满洲时战时和的章节,还有一些宫廷生活的描写,还是可以一读的,一些细节方面,颇为引人入胜,这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那些令人难以卒读的所谓“历史小说”,所远远难以企及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李自成部分是虚构的,作者仍然写得很精彩,这是因为,姚雪垠有着扎实的旧学功底,并且,他对所描写的广大战场,非常熟悉,因此,小说的细节描写,是非常到位的,不同凡响。
姚雪垠,1910年生于河南省邓县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从小到大受过良好儒学传统教育,再来看一下邓县的位置,邓县现在属于南阳市,南阳市是河南一个比较特殊的部分,南接湖北。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和襄阳,是南阳盆地的两个重要城市,而襄邓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只要是有内战发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很有故事的地方,无论是三国时期、岳飞抗金时期,还是李自成内战时期,皆是如此。
五十年代开始,姚雪垠在武汉作协任专职作家,从此,长期生活在武汉,这也说明了南阳地区与湖北的密切联系。
所以说,姚雪垠对于河南、湖北一带,是非常熟悉的。
李自成起于陕北,但姚雪垠避开了他所不熟悉的陕西,而是从李自成中期在河南、陕西接壤的潼关南原大败开始写起,因为从那以后,故事主要发生于河南、湖北,都是他熟悉的地区。
李自成的前三卷,先是写李自成潜伏于商洛山中,然后起兵,纵横河南湖北的故事,而这片广大地区,恰恰是姚雪垠最为熟悉的,因此,他写起来,得心应手。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历史典故,都是耳濡目染而得,感觉非常自然。
比如,第二卷,写到李自成张献忠在谷城的双雄会,写得扣人心弦,栩栩如生,彷佛作者就在现场亲眼所见,为何可以写到这个程度?看看地图,谷城在南阳盆地西南角,一切就都了然了,当然是作者对南阳盆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非常熟悉的缘故。
《李自成》第三卷,气势很大,写李自成打洛阳,打开封,张献忠夺湖广,李自成克南阳,这些都是作者熟悉的地方,他写得特别有感觉,思路流畅,写得酣畅淋漓。
而且,南阳盆地本身就很精彩,看看南阳地区各个城市的名字,邓县、新野,襄阳,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会感到一个个精彩战役的熟悉气息, 扑面而来。
而岳飞抗金时期,南宋三路战场,岳飞主持的襄邓战线,是中路战场,承担了最重的任务。
元灭南宋,中路的襄樊战场抗击了六年,当襄樊战场被忽必烈攻破之后,南宋的防御体系遂全线崩溃。
襄邓地区,不但古代颇多故事,在解放战争中,也是精彩不断。七十年代,曾有部长篇小说《桐柏英雄》,讲述刘邓大军解放邓县的故事。小说中,排长赵永生、团长姜恒太、老政委董向昆, 大刀褚一虎,个个形象生动, 而两个赵小花的故事更是巧妙,赵永生三战水闸,令人津津乐道。
七十年代末,北影拍摄、唐国强、陈冲主演的电影《小花》,虽然角色名字取自《桐柏英雄》,但实际上与小说《桐柏英雄》没啥关系,原小说中的粗犷英雄之气却完全被改掉了,电影《小花》成了“妹妹找歌泪花流”的脂粉浪漫电影,再加上唐国强当时的气质,他从此落了个“奶油小生”的绰号,因为当时他总是出演这一类角色。几十年后,唐演了严厉的雍正,才甩掉了这个帽子。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姚雪垠写《李自成》,能把虚构的内容写得很精彩,就是因为细节写得很不错,而细节取胜,则是因为他非常熟悉河南、湖北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典故。姚雪垠写《李自成》的原因很多,地域问题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李自成活动的战场河南、湖北是姚雪垠所非常熟悉的,因此他写了《李自成》,因为,他写这些地方很有感觉。后来,姚雪垠还打算写洪秀全,但踌躇良久,最终搁笔,毕竟,洪秀全活动于南方,而那里则不是姚雪垠所熟悉的了,写起来没有感觉,于是,最终干脆不写。姚雪垠那一代,是最后的士大夫知识分子,而地域的熟悉,与大一统的辨证关系,正是研究当年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家国思想的要点所在。
南阳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