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信仰
前记
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巴金
这是我少有的,看过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后的感受:久久不能释怀的心情极度沉闷,感觉有着一些东西让我更加敬畏生命,有着一种莫名的力量催我振奋……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仰的年代,每日里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忙碌。然而,我们却不肯给自己留一点点时间,问问自己,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们生命的意义又是何在?
再次读过激流三部曲之《家》后,我想那种莫名的力量大抵是对生命的信仰。
《家》里有着很多年轻的生命,他们在礼教、道德、恐怖中挣扎,绽放,毁灭……但对生命的信仰与美好的向往丝毫不减弱,他们以激情歌颂青春,让生命以觉醒的姿态而存在,让生命在青春的原野里激荡。如书中所写: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应当时刻践行生命的信仰,坚信青春的美丽!觉新、觉民、觉慧生长在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这些青年的生命多么鲜活,他(她)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梦……觉慧被关禁闭,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生命的信仰与现实激烈碰撞!
生命的信仰是重要的,却是无奈的。觉新是一种悲剧,觉新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他在旧礼教的威严下委曲求全,在他的生命中深爱着梅,但他的父亲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因着“长辈”口中的“血光之灾”,待产的妻子被送到城郊,难产而死,读到这里有一种如泣悲伤。觉新对生活是热爱的,它不敢吭一声,生命的信仰在觉新的痛哭中感觉到了落水的无力,觉新敷衍的活着,凡事总是相对而存在的,觉新悲哀的生命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影子,觉新的遭遇解读了生命隐忍的苦痛,而多少人的生活不正是如觉新一般无奈敷衍而活着。走进觉新的内心世界,顿悟到生命的信仰,这种新生力量在旧礼教、传统世俗面前无奈的屈服,最终麻木。
生命的信仰,是内心深处的探索和追随。那时年少,对于生命的信仰知晓极为肤浅,每每读到觉新对于梅的爱,瑞珏的难产……恨不得告诉觉新当机立断,为了梅,为了瑞珏奋力反抗,总是对觉新有几分埋怨,甚至不屑,而今再读才明白觉新对生命的信仰是何其强烈,在信仰与礼教冲突下,让生命变成了一曲悲歌。每每读到觉慧,总是有着一种崇拜与向往的情愫,喜悦于激动相伴而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相爱,生命的信仰再次光芒四射,她目睹了鸣凤自杀、梅表姐的悲剧、瑞珏的惨死、“正义青年”被枪杀,终于毅然走出了这个家,去寻求新的生活,更加坚定了他追求真理、追求新生活的信念。生命的信仰让觉慧摆脱了旧礼教,旧势力的影响,走向了新生活!巴金老先生说,我写作是因为有情感,觉新是有情感,有信仰的,他热爱着每一个生命,当看到觉慧、觉民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生命的信仰执着坚定而前行时,他的内心是高兴、羡慕、痛哭……大抵是五味杂陈的。
生命的信仰,是最美好的景致,是阳光下的绽放。《家》这部作品给予青年力量。每每读来总是与书中人物同悲同喜。当读到觉慧、觉民时,我们看到了生命信仰的光芒,民族的希望,时代的进步。觉民为了自己的梦想离家,世间之事大抵不可两全,尤其是当时的封建礼教时代,中国人是最为重“家”的民族,觉民为了信仰让生命以别样的姿态存在,他在与旧礼教抗争,得到了小小的胜利,小小的高兴,这是青春的美丽,信仰的魅力!觉慧是“五四”时代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他接受了科学与民主,人道主义思想,他对生命的信仰带给家中年轻的生命一种鼓舞的力量!生命信仰的种子开始在黑暗与恐怖笼罩的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此刻读者内心的痛楚少了几许。
生命的信仰,是对生活的憧憬、生命的礼赞。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哪怕如蝼蚁,如飞蛾!不管是觉新、觉慧、觉民还是梅表姐、琴表妹、鸣凤、瑞珏……他们是青春洋溢的生命,他们或沉默、或反抗、或隐忍、或出走、或新生,甚至旧礼教与旧道德让这些年轻的生命横遭摧残,在魔爪下面挣扎,但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憧憬,这是对生命的信仰,是生命的赞歌,是青春的美丽。因为,生活如此艰辛,生命如此不易,惟有如此,方能令人历经无穷的劫难,而不退缩,而不后悔。
老舍先生说在写《家》时好像挖开了回忆的坟墓,他却让读者明白了真正的践行“生命的信仰”是何其难,何其珍贵!
下面这个二维码 你可以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