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市的“一桥多名”现象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到了新市,聊的话题就很多,无论你坐在北栅茶室里聚叙品茗,还是在午后的“新市书场”上与一些伙伴聊天,耳畔会忽隐忽现听到“风中一朵雨做的云”的旋律飘过,或是“小城故事多”的旋律在微风中迈步,你就不免会被这里的人文风情所缠绵,而新市古桥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让大家的聊天趣味无穷。本文仅就新市“一桥多名”现象的内容,与各位读者分享新市历史文化的丰富内容,分享个人所了解的浅显体会,并望同好共议。
新市“一桥多名”现象很广泛,反映了新市古镇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时期内的特点。迄今为止,这些桥名的称呼,正是一段被人们所日常行吟的新市历史文化。每当提起一座桥的不同名号,总会勾起人们心中积藏的故事与传说,让人追念着滚滚时光往事里的名贤前辈。让人们身临河道上的古桥丛立,穿越时空上千年,想象这些古桥由木桥发展到简易石梁桥、再到拱形石桥、它们的名字也一变再变,演绎了新市古镇从西晋到清代悠久时光的一部桥梁发展史。
关于中国传统桥梁的名称,也如一个人的名号一样,深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历来讲究名号,一个人讲究有名有字,还有号。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当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便取“字”,古代的文人喜欢给自己起“号”,又称别号,用以表示个人的情怀。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则名为李白,字为太白,号为青莲居士。新市的桥梁也十分讲究名号之尊,“一桥多名”的现象,说明了新市历史文化的层叠多样性。这里有很多桥,既有俗名,又有书载名,更有雅号。像新市这样有如此众多的多样化桥名,是一道有个性的亮丽文化风景,或“一桥两名”甚或“三名”甚至“四名号”的,追溯这些桥名的由来是有一定文化历史的,让人从中感受到绵远的岁月,那渊深源长的人事世纪沧桑,在这些桥名中烁烁闪现。

新市历代方志中,对于新市古桥名称的变化大多有详尽的记载,百姓对本地古桥的俗称也有既定传承,两者对比,反映出桥名的俗雅不同,从而可以让人深度体会“一桥多名”现象的文化特征。从新市各类琳琅满目的桥名中发现,既有它传统风雅颂的诗韵,更有人们以宗教的观点对生命的诠释与未来的追求寄托。新市自身是一处宗教文化高地,分布着儒、释、道与基督教,而桥梁在古代被视为人与天沟通的媒介,所以自古以来视桥为神物,在道教中被奉为神圣的建筑,所以反映到桥名的文化上,道教比其他宗教更有深入的涉及。

新市“一桥多名”现象,最奇的是位于新市北栅的“洪桥”,在它的桥史上冠有五个名字,分别是洪桥、西吴桥、总管桥、拾青桥,2013年编《新市镇新志》称“虹桥”。其中“洪桥”为道教设计内容,应该是明代人所为。“西吴桥”之名源出比较早,它的内空是出于南宋丞相吴潜家宅的地理方位,吴潜家的位置在“状元桥”西南堍,所以,对于吴潜家来说,“状元桥”为吴潜家东面的桥,故称“东吴桥”,而“洪桥”为吴潜家西面的桥,故称“西吴桥”。“总管桥”是因“洪桥”西堍傍依一座“总管祠堂”,故称“总管桥”,应该是在明代形成的称呼。“拾青桥”,也是比较早的一个名号,形成于元明时期,它是与“状元桥”之名相对应的有关励志奋发的内容,源出《汉书》,“拾青”指以学问求富贵,获取高官显位的比喻。至于“虹桥”一名,是在《新市镇新志》上出现的,疑为现代编纂人的误笔所致,“洪”与“虹”谐音,故有“虹桥”之误。

位于千年古刹觉海寺前的“寺前桥”,也享有四个名号,分别是福地桥、寺前桥、迎圣桥、寺院桥。“福地桥”为这座桥最早的古名称,此地古称为“福地”,故称“福地桥”,由此推论,“福地桥”之名应该比“觉海寺”建寺时间更早。“寺前桥”是新市人对这座桥的民间称呼,应该是觉海寺建寺后才有的,故称“寺前桥”。“迎圣桥”是明朝时“寺前桥”经过较大的改修后,由木桥变为石桥后才改的名字,从名字上看,这座桥面临觉海寺的南面,香客也多半穿越寺前弄而登桥入寺,让人有“迎圣”的佛光临沐之感,故称“迎圣桥”。“寺院桥”应该是“寺前桥”的另一说,说明桥的性质。,目前新市百姓一般对这座桥的俗称为“寺院桥”。

新市的古桥名中,“一桥三名”的也比较多,像位居于西安街的“跃龙桥”,又称“通济桥”和“行灶桥”。其中“通济桥”为最早的书载名,但民间俗称一直称其为“行灶桥”,后来到了清代才改书载名为“跃龙桥”。位于西河口陈家潭南面的“日晖桥”,又称“驾仙桥”与“石灰桥”。这座桥最早应称呼为“日晖桥”,民间误读为“石灰桥”,明代有人将其改名为“驾仙桥”。位于新市北栅的“状元桥”,又称“东吴桥”与“玄武桥”。“状元桥”之名源于新市人吴潜用心读书,求取功名成为状元的故事。“东吴桥”是指这座桥位于丞相吴潜私宅的“吴家园”以东,故称“东吴桥”。“玄武桥”是明代时有人按地理吉凶方位,从道教层面进行命名。位于东栅的平桥,又称“清风桥”与“亭桥”。这座桥最早称为“亭桥”,是因该桥上面建有桥亭,用作中介牙行及候客歇脚,故称“亭桥”。“亭桥”在方言里容易叫成“平桥”,故久而久之,民间便称之为“平桥”。明朝有人将其改名为“清风桥”,是以道教文化层面进行命名的。

新市桥名中“一桥两名”的为最多,像“西伏龙桥”,又称:“起龙桥”;保宁桥,又称:“朱家桥”;“普济桥”,又称:“萧家桥”;“米漾桥”,又称:“大官人桥”;“东伏龙桥”,又称为:“飞龙桥”;“安康桥”,又称:“东八字桥”;“普安桥”,又称:“西八字桥”;“透仙桥”,又称:“余庆桥”;“通仙桥”,又称:“仙潭湾桥”;会仙桥。又称:“新桥”、“万安桥”,又称:“小木桥”,等等。这些桥名的变化,多半是因宗教的介入形成了方志的书载名,而老百姓普遍喜欢称呼桥的“乳名”,它不因时世的沧桑变化而变化,让桥名保持了百姓的情感初衷。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

  • 常熟古桥(14)——华阳桥

    华阳桥位于唐市集镇东,南北走向,跨金庄泾.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建,石堍木梁,初名聚福桥:嘉庆十八年,里人易石成梁,勒石名华阳桥,是唐市十景之一的""华阳旭日.桥为单孔石拱桥, ...

  • 颐和园——豳风桥

    (颐和园专辑第 111  集) 酒狂 龚一 - 千古绝响·古琴 摄影   张晓莲 配文   范志鹏 颐和园中的豳风桥位于界湖桥南,是西堤从北至南的第二座桥,桥上有木构长方形重檐攒尖桥亭,桥下正中间桥洞 ...

  • 常熟古桥(44)——惠绥桥、永祥桥、陈泾桥

    李市古村三座古桥 惠绥桥位于白茆李市古村入口处,南北走向,建于清雍正年间,为单孔方形响板石桥.石梁东西两侧镌有圆圈框"惠绥桥"3字,落款为"乾隆十一年(1746)五月&q ...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浙江省—-— 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

    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西岙古村,古称西洲,至今已有1000余年,是宁海乃至浙东最古老的村庄之一.此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文人辈出,古迹名胜众多 ...

  • 新市十座桥 (新市方言民谣)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部分来自新市摄影协会作品,在此致谢 编者按: 笔者用新市方言读音创作了十首新市桥梁民谣,新市古桥很多,这里选了十座桥作为题材. 1 ...

  • 浙北新市:“西河口”之名初考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目前新市最大的连片景区是"西河口"."西河口"位于"西河"中间地段,是新市商贸 ...

  • 新市步云桥——我必须保持它的画面洁净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人说起自己家乡,言必涉石桥与弄巷,而石桥中首列前位的,当推寺前桥.太平桥.日晖桥.虹桥.步云桥等.笔者发现,这些石桥中,步云桥已消失在 ...

  • 听《卷珠帘》,突然想起新市“行灶桥”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沾染了,墨色淌, 千家文,都泛黄, 夜静谧,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 这是央视美女主播胡蝶女士的歌 ...

  • 上海闸北堂秦牧师,来新市古镇探寻名牧遗迹

    请点击"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 千年古镇新市,历史悠久自不待言.它的深厚基督教历史文化神奇,更是令人叫绝.近日上海闸北堂秦牧师,带着敬仰之心,专程来新市古镇探寻名牧古迹. ...

  • 浙北新市西栅故事:“马公桥”是新市明代镇政府机关所在地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巡检司,是古代最基层的政府机构,通常说,是明代洪武年间的建置.虽说这一机构名称由来已久,但政府大量设置巡检司,还 ...

  • 大雨乍起,新市古桥迎客气氛真美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及微信,谨致谢意) --2021年"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新市活动小记 六月二十七日,新市古镇的梅雨 ...

  • 京山县历代县名城址考之一(新市和南新市、新市)

    白起攻楚之战示意图 新市和南新市.新市考证附记 根据资料,新市之名始见于<史记>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京山县志>(光绪八年版)引<史记·秦本纪>云:&q ...

  • 新市“假山头”,原来与乌镇之名的传说有关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及微信,谨致谢意) 新市古镇南部靠近运河处的地方,本地人称"果山头".但在宋以前,这"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