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原来有这么多“山”
新市古镇原来有这么多“山”
作者:张明儿
新市古镇所处是江南水乡平原,从地理角度看,应该是无山低洼湿地。但新市古镇的传说及历史书上,以及本地百姓的传言中,新市是有“山”的,而且数量也不少。这些“山”与新市的历史发展相依相存,古镇故事纷杂,新市“山”势逶迤。
究其根底,新市的这些“山”,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而是人工垒石构筑而成的假山,或者垒土成丘的土山,本地人称“高墩山”。这些“山”所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含量相当厚重,沧桑之间更含有巨大的人文力量,似乎是比真正地理意义的山脉,更赋有文化涵义。
笔者通过文史查阅与民间传说考察,对于新市“山”的分类,一般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远古传说,主要是发生在新市历史的源头,处于待考、或不可考的传说。二是有史志真实记载,主要是分布于历史不同阶段,名人雅士的寓居所筑成的,应该是可查可考的。三是存在于近百年来的现实生活之中,这方面有大量的史证材料,有的尚存在于现实之中。
一 、对于远古新市古镇上的“山”,最近读到沈美玉老师写的《东岱传》中,新市有几座关联于尧舜时期传奇历史的“山”,充满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迷雾:这些“山”,气势恢宏,故事扑朔迷离。这么远古了,我们暂且不去定性它的真实,却被文字中传来的“山”的气息,完全征服了:
1、封嵎山。黄帝辅佐大臣伊祁己,封号“太山稽”(史称“尧帝”)。择地新市(果山头一带),封土一禺,筑“封嵎山”,或称:“太山”(“太山稽”所筑之山)或称:“东岱山”、“遐山”。山势自东至西,石室土屋筑于东南向。太王筑山,众公候定期会见“太山稽”,故将这里会面地点,简称“会稽”。守“封嵎山”的公候为汪芒氏(即史称:防风。后有发生吴越两国在新市果山头一战,吴兵在拆除越国城墙时发现防风节骨一事)。
2 、云山。又称:“小山”,一小土丘,位置在今新市南湾角到胡家坟。东有祭坛,西有专门用于祭祀的行宫。“小山”与“太山”相隔仅数十米。关于“小山”,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史学家所知的神秘之事,详情可见沈美玉老师最近编述的《东岱传》,此书内容基本出于家族世传。
二、对于史志记录的“山”,明朝陈霆《仙潭志》中专门有具体的研究,划类记载了这些名“山”。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这些“山”当年的形成背景,一般都是为当年的高官来新市古镇隐居而筑的风雅之“山”:
1、果山,原筑有假山,有桃源洞。“假”音通“果”。又传,游丞相迁入后,因念四川住于果山的父亲,所以命名此假山为“果山”。
2、游丞相山。相传为唐朝“浙西观察使”李锜所建。到了宋代,丞相游侣(四川人)弃官隐于此,成为游相府。
3 、马迹山。南宋显谟阁学士刘光祖府邸,古石叠成的假山。
4、东山。 为果山以东的土丘。
5、米峰。为“果山”“洗墨池”东侧的土丘,高丈余。米为“米襄阳”简称,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在“洗墨池”东逶处,筑“米峰”一座,其寓意彰显。
6、狮峰。为果山“洗墨池”西侧的土丘,高若峰峦,如狮子蹲坐状。
7、渚山。在陈霆宅居地后面东北向,洋溪之南的一处洲渚。陈霆垒石筑此山。
三、存在于近两个世纪以来的现实生活之中的“山”,主要是反映了这两百年来古镇所经受到的浩劫与战争创伤,重点经受了17世纪的太平天国“粤寇”扫荡,和二十世纪日本侵略者对新市的烧掠,瓦砾成堆,一片废墟。这些“山”便是被烧毁房屋的瓦砾所堆起来的“高墩山”:
1、灵泉山。在新市觉海寺内,此山积聚当年“粤寇”疯狂扫荡烧毁觉海寺及周边民房的罪证。一片火海,几近废墟,事后人们把这些烧毁后的瓦砾堆聚成土山,以明证当年“粤寇”犯下的滔天之罪。又因觉海寺有一处井,终年不涸,称“灵泉”,所以,人们把这座堆聚起来的约数万平方米的土山,称为“灵泉山”。此“山”目前尚存,只是高度、规模大小已大不如全。
2、茅家山。在新市茅家弄左侧,山因茅家弄而得名为“茅家山”。“山”体占地约比“灵泉山”稍大一些,高约十多丈。自茅家弄上“山”,下“山”则直至紫荆弄。茅家山为新市古镇最大土丘,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笔者小时候目睹到“茅家山”的壮阔。此山形成,应该是当年“粤寇”烧掠民房所造成的。大约在九十年代开始,此山基本被清理掉。
3、朱家弄高墩山。在新市朱家弄南端左侧,此“山”不大,规模仅“茅家山”三分之一,此山应该为日本侵略者占领新市时,建立碉堡而进行的民房烧掠,本地百姓清理瓦砾而堆聚的土丘。约在九十年代末期,此山被清理掉。
4、三院后高墩山。在新市苑马桥以东,通市桥以南一带,此“山”规模比“朱家弄高墩山”略大。此山形成,也应该是当年“粤寇”烧掠民房所致。约在八十年代后期,此山被清理掉。
除了匪寇引发的战争灾难所形成的土丘之“山”外,新市古镇的“山文化”在江南同类古镇上是绝无仅有的历史文化现象。伴随着新市古镇的“山文化”特殊现象,笔者分析,至少有以下原因使“山文化”成为新市历史文化中的特征现象:
1 、新市古镇浓厚的“山文化”,反映出新市历史文化的悠久。自夏商时代始,历代帝王都有对山的敬仰,有登山封禅和祭祀山神的习俗,筑土祭天谓“封”,净土祭地谓之“禅”,新市传说中的“太山稽”与“小山”,都是关于“三皇五帝”时代珍贵的文明遗存。
2 、新市古镇是江南道教文化的高地,是道教仪制形式缔造者陆修静的修习之地,“山文化”与道教“洞天福地”的神仙观吻合,“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新市古镇所有早期石垒的“山”都有洞穴,著名的“桃源春洞”便是一例,后期的渚山则有多处洞穴设计,体现神仙的灵魂精神, 是道教思想的充分体现。
3 、新市古镇的“山文化”是晋以来江南隐逸之风盛行的最好见证。新市古镇自晋以来,一直是那些达官大人隐居择地的首选。所以会在这里建造不同风格的垒石之山,集土之丘。这些社会的上层,掌握着社会的文化资源,他们会邀请文化名流来新市古镇赏景,吟诵诗赋,曲水流觞。在古镇新市历史上流下来的诗词歌赋中,其中咏山的内容也非常多。
4、 “山文化”倡导 “登高可以畅怀”,登高望远,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修养,提升大气与高远宽阔的灵性,培育心灵的向上、敬畏意念,懂得“行远必自迩, 譬如登高必自卑”的行事道理。新市百姓热衷于“山文化”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近代历史上新市古镇出生的画家沈铨、纺织民族工业先驱童润夫、基督教亚洲大传教士赵紫宸、外国诗译大家赵萝蕤,等等,对于这大批涉及文化、科技、教育、宗教的名人,新市古镇“山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深层精神影响,是分不开的。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