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数天前,臧老师又发“小麦育种百问”中的第若干个“问”了——
问:育种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偶然性中总结出必然性?
这个“问”中,我认为其偶然在小麦育种中是肯定的,因为小麦育种就是“瞎碰”嘛!但“如何从偶然性中总结出必然性?”这一问不好回答。我估摸,它也是大多小麦育种同行想要知道或一直想要能“总结”出答案的问题。育种过程中,“必然性”一旦有了,小麦育种就不用像我们当下一样再“瞎碰”了,育种家们就可以按照“必然”去实施和实现育种目标了,所以,“必然”必然重要。
小麦育种的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出品种、出更多的、一个比一个更好的品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麦育种家们在育种过程中会不断总结经验、从经验或经历中去找小麦育种的规律,并能够及时将“规律”运用到接下来的小麦育种过程中,图得让品种出的更容易和顺畅。
但小麦育种实际却往往不像育种家或育种理论家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是越来越不简单了!育种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小麦育种表现出太多的不确定性、偶然性越来越多了,而育种家们敢确定的、认为是或敢认为是“必然”的却越来越少了,虽然你掌握了一些不错的材料、方法类,但它们也还构不成“必然”,它们也只是让我们在感觉上距“必然”近了一点,甚至很多时候,这种感觉都是暂时或只局限在某一个时段。这种现象,不光光是出现在我们这些小麦育种“雏”们身上,比我们“牛”一些的大家们也统统一样——没有谁敢说哪一个材料、组合就肯定好使、就肯定出品种!
为什么会是怎样?
因为,小麦育种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儿很广,成与不成、出不出品种,都受多重复杂因素的左右或影响。另外,我们说,育种理论没问题,理论就是理论,它没有具体到某一个材料上或具体到我们某一个组合上,成功了,符合育种理论,失败了,也符合育种理论。育种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即使是不同育种家们用同样的材料,配制了同样的组合,利用的是同样的选择方法,其结果也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现象。譬如,我们以前说过北京小麦品种京411、京437组合——长丰一号×丰抗2号。这个组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市种子公司李彰明老师配了,中国农大小麦常规育种组也配了。同样的组合,李彰明老师育成了京411和京437两个品种,而农大却没育成品种。
您说,这其中,谁是“偶然”?谁是“必然”?那个材料或方法是“偶然”?那个材料或方法又是“必然”?
再譬如,农大3338×京冬6号这个组合,当时组合是农大小麦杂优组张爱民老师我们一起配制的。组合自身表现想都不错,我们当时还将其定为农大851.其意思就是“八五”期间,农大小麦杂优组的第一个杂交种。其后代,不仅我们自己选育了,天津农科院也选育了。选育的结果是,人家天津农科院育成了不错津冬号冬小麦品种,而我们农大杂优组却没有育成品种。
您说,这其中,谁又是“偶然”?谁又是“必然”?那个材料或方法是“偶然”?那个材料或方法又是“必然”呢?
说句实话,像这样的很多问题一直都没能得到解答,更没有人能给我解释。
这说明,小麦育种中的不确定性太强了,偶然性是普遍存在的。在“偶然”性的基础上去找“必然”是很难的,因为“偶然”太少且分散,无法统计归类。假如我们说的上述两组合和选择案例不是两家同时配同时选、不是其中的一家选出了品种,那得到的结论就可能是肯定、是“必然”了——不出品种的一方:材料不好用!组合配制不得当、组合不出东西!甚至,有人还会像我一样,把“不好用”、“不出东西”的理由分析一番、论述一下、从中去寻找“不出东西”的“必然”和规律呢!相反,出品种的一方,譬如李彰明老师、天津市农科院们,人家就可以依据这些“成功”组合来论述其材料是如何的好、组合配制的如何恰到好处,以及育成方法的得当等,其所指肯定是出品种的“必然”。
是不是这样?会不会这样?
肯定是这样!都是这样!!
这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小麦育种和小麦育种的扩张现象也是同样是——当你有了品种、做成了或蒙上了,你就可以对小麦育种说三道四了,就敢于就小麦育种著书立传了……而实际呢,你清楚、我清楚,是不是这么回事大家都清楚。按照你、或我、或谁的说法,就真的行?或就不行?都难说!因为小麦育种、特别是当下的小麦育种不是那样的简单,如果简单了,它就不是或没有小麦育种的“特点”了,也没有必要让这样多的人就小麦育种的问题一个劲儿的在不停的琢磨、较劲儿了。
小麦育种的“偶然”就是偶然,我们很难从偶然中找到“必然”。
如果非要从“偶然”中总结出“必然”,那我觉得就得先有“必须”!譬如,小麦育种,必须要按部就班、踏踏实实的去做,少惦记走捷径,少出偏差和错误,不图育种规模太大,但尽量做得有点规模;譬如,在材料利用上,必须要避免单打一和过于极端,在注重普遍规律的同时,必须时刻想着、等着会有特殊类型的出现;再譬如,必须懂得和处理好环境与育种成效的关联,让材料在目标环境下实现充分表达……这些是必须的,有了这些“必须”,我想“必然”距我们就不远了。
应该明白,虽然我们很努力、虽然手头的材料或资源表现不错,但也不是任何一个材料、一个组合都能够育成品种;也不是任何一个材料、一个组合都不能育成品种,只要我们长期持续做才行、才能够从中找到一些“门道”,才能将别人说的或理论性的知识揉入到自己的感知里边,最终去除糟粕,经过沉淀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或这就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