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博文物 |平中见奇——青釉狮塑瓷盏

隋朝的短暂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为瓷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瓷器烧造在中国陶瓷史上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白瓷的成功烧造、北方瓷窑的扩大等,为唐代瓷业“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及后世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8月,宜城孔湾龚河村的村民在翻耕田地时发现了30多件青瓷器,包括碗、钵、盏、高足盘等。经市博物馆专业人员调查及对器物的研究,最终确定该地为隋代湘阴窑瓷器窖藏。这些青瓷器多施半釉,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层薄,釉面有开片;器物纹饰有模印的花草、几何纹及堆塑狮形纹等。青釉狮塑瓷盏就是其中最精美的1件。

馆藏文物

瓷器篇

青釉狮塑瓷盏↓

瓷盏高3.6厘米、口径10.5厘米。口微敞,圆唇,弧腹,小平底。灰白胎,器体施青釉,积釉处呈青褐色。外壁上部施半釉,下部不施釉。内部施青釉泛黄,器表开片较大。内壁模印凹弦纹组成的花纹带,主题纹饰为五组团花图案,间以竖条纹分隔;器底模印一朵盛开的莲花纹,莲花花蕊上堆塑一狮子,狮子呈曲身蹲坐状,圆立耳,瞠目,咧嘴露齿,头部的鬃毛少而短,四肢有力,右后腿蹲,前腿趴,左后爪扬起置于头部左耳处挠痒,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该器从外表看,口沿略有残缺,制作不精,釉层不匀,观赏价值似乎不大。然而,仔细探目观察器内,一头威武的狮子赫然蹲卧于莲花之上,使平淡无味的碗型,瞬间有了动感和生气。莲花、狮子都与佛教有关。

狮子本来是印度佛教的护法使者,不是中国境内的动物,它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狮子融入中国文化后,在中国人的创意下,它已不仅有担负护法避邪的功能,而且衍生出富贵、吉祥、欢乐的文化内涵。

延伸

湘阴窑,因在今湖南湘阴县而得名,它始于东汉,盛于隋唐,衰于五代。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故湘阴窑又称岳州窑,产品仍以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东汉时湘阴青竹寺窑已烧制出青釉碗、钵、盆等。胎色灰白,质地细腻,部分胎壁有气泡,多施半釉。东吴、西晋、南朝窑头山窑、城关镇窑烧制出的器物有青釉洗、盆、罐、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等色,部分窑变釉色呈蓝、紫色,装饰方法有印花、浮雕、圆雕等。

隋代为湘阴窑的发展时期,烧制的器物有碗、盘、钵、瓶、多足砚等。胎较厚重,有青灰、灰白色。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层变薄,施半釉,釉面有开片。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有各种团花、卷叶、几何纹、直线等,布局对称且富于变化。

唐、五代时期,湘阴窑改称为岳州窑,烧造技术水平成熟,器物以碗、盘为主,釉色更趋青绿。胎体更轻薄,玻璃质感更强且开细碎片纹。由于受长沙窑彩瓷以及白瓷发展的冲击,湘阴窑逐渐衰败。这件瓷盏就是现存不多的隋代湘阴窑产品之一,其内部精妙的构思似乎还在向人们讲述着湘阴窑的辉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