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我也说聊斋,鬼和狐仙的故事(作者 李玉华)

关于鬼和狐仙的故事,我在《聊斋》里读过,在电视剧里看过,当然民间传说也听到了不少。尤其是蒲松龄笔下的鬼和狐仙,更是千奇百怪,让人读来妙趣横生,爱不释手。
前段时间,我本村一位年近八旬的贾姓老人,来到我家聊天,我们经常在一起拉呱,天南海北,古今中外,鸡毛蒜皮,无所不扯。这一天,我们先扯了关于鬼的故事,他问我相信世界上有鬼的存在吗?我说我没亲眼见过,只是听老年人说过,我是半信半疑。他说,是没有的。我举个例子,就是我本房里有位叔叔,他是刚入社时,被一条疯狗咬了,患上了狂犬病去世了,当年他只有二十岁左右。关于他死后的“灵”验传说,很多很多。这是我父亲生前经常讲过,我也曾多次反驳过,我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父亲说信不信由你,反正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父亲说,我那大叔去世不久的一个夏天夜里,我的伯父在院子里乘凉,院子里有一棵老大老大的杏树。熟睡中的伯父被很大的动静惊醒,只听得好像有人用木棍从杏树上打下来,杏叶纷纷落下,而不见木棍落下,炎热的夏夜,只有微风习习,是刮不掉树叶的。而且这种棍打杏树的声音反复多次。我伯父不敢再睡下去了,拉着苇席就往屋里跑。自此,他夜里再也不在院子里乘凉了。我父亲不知道这件事,他在一天夜里,也来到杏树下乘凉,也经历了这个事,我父亲胆大,他大声吼着:不要在这里捣乱,耽误我睡觉,滚开!我不怕你!没多久,这声音就没有了。父亲天天夜里来树下乘凉,就再也没有棍打杏树的声音。伯父和父亲经历的这件事没和任何人讲过,怕吓到各自的家人,晚上不敢出门。
谁知,没过多长时间,我伯母病了,迷迷糊糊中,她说的话挺瘆人的,就是我大叔的语气。他说:北院哥(指的是我伯父)胆小,我还没吓唬两下,他就拉着席子往屋里跑。南院哥(我父亲)胆大,我怎么吓唬他也不怕。父亲还讲了,有一天夜里,一个大火球在我家的屋里飘来飘去,我奶奶手里拿着桃树枝子,赶着抽,边抽边骂,直到赶走为止。当然我给父亲解释过,我是学过化学的,那不是鬼火,是磷火,磷在空气里会自燃。不是什么灵魂。世界上是没有鬼魂的。
父亲说:不和你说了。反正我不会说瞎话,那些事,都是我亲眼见的。
就这样,我和父亲争议不了了之了。
死去大叔的亲弟弟,我的二叔(六年前去世),他的胆更小,他那时只有十岁左右吧,他自己的家,自己从来不敢住,总是来到我们家住,他要我奶奶,父亲给他壮胆。才睡得安稳。
大叔是患狂犬病走的,他咽气前谁也不敢近前,虽然他躺在铺上不能动了,但他张口就想咬人,直到死了才给他穿衣服。所以他是裸着身走的。还有一次,他又附体到伯母身上,说他叫大娘的人,天天用棍子打他,说他天天光着屁股在她家门前转,不让他在那里住。我大叔的父亲,我的二老爷,又重新把他的尸身挪走,换个地方安葬,打那以后,家里才平安,不再来家闹鬼。当然这一切我都是从父辈那里,听到的,不足为信。
贾姓老人说,鬼是没有的,但狐仙是有的,他的解释是,狐狸是很聪明的动物,它活得时间长了,能成为精灵,能模仿人的行为。
他也给我讲述了,他自己亲自听到的故事,他说,已去世多年的碧云外姥爷,你知道吧,我说,我当然知道了。我称呼他三舅。三舅退休前是睢宁县,张圩公社秘书。贾姓老人说,碧云外姥是共产党员,公社党委秘书,不用说,他是不信迷信的,这一条我们应该深信不疑。他说:有一天,他星期天在家里,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看报纸。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就是院子里有盘石磨,石磨旁直靠着簸箕,我们农家用来簸粮食的。这时,簸箕在没有任何牵连的情况下,自己离开石磨,直直的走了起来,碧云外姥看到后,装着没看见,他知道这里的事。
这又是狐狸在捣鬼,它在模仿人的动作,拿东西。他们家里经常出现狐狸出没的现象,他已是见怪不怪了。
贾姓老人对我说,如果你还不信,我再讲一个狐仙的故事。他也是听到一位姓王的老革命讲的。这是姓王的老革命亲身经历,他就是当年五个人的其中之一。说的是解放初期,姓王的同志一行五人,从县里被分到乡下搞土改,来到乡下,村干部给他们安排在一处新盖的民房住下。晚上,四个人要到各家各户调查了解情况做工作,留一人在家看家。深夜四个人回来了,怎么敲门也无人应答。四人发觉情况不对,就把门踹开,这时,只见那个人口吐白沫,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四人连忙准备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床上那人摆手说不用去,我没病。大家给他倒了开水,他喝了口水,定了定神,告诉大家,这个屋不能住,有鬼。这五个人都是参加革命多年,应该说都是唯物主义者。四人问那个人,你到底看见了什么?那个人说,就在你们刚来之前没多久,我的门是插的死死的,这时有一个女人在我的床前走来走去,我就吓成了这样。
第二天,五人中有四人要搬家,就有一个人说,我不信,明天晚上你们四人下户,我看家!当天晚上,四个人出发了,这个人留守。当夜无事。留守的这位干部,和其他四位说了:有什么事?我不是好好的?什么事也没发生。第三天夜里还是他一个人留守。到了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四个人还没回来,这时他就听到外面好像有一团棉花似的,落在地上的声音,他马上警觉起来。拿着佩枪。等在门后。早些年,我们农村建房子,总是在门上面,留燕路。十五到二十公分左右的高度。是春夏季节,小燕子回来了,要在各家农舍建巢,繁衍后代。当然这个刚建的新农舍也有燕路。这时,只见一个白白的东西从燕路进来。跳到屋中间,就变成了一位女人。这位干部手疾眼快,开枪射击。一只白色的狐狸倒在血泊中。自此以后,这五位干部一直住在这个房子里。直到工作结束,再没有什么灵异事情出现。
我和贾姓老人聊了一上午,都是鬼和狐仙的故事,他问我:你说有鬼,我们怎么没见过?我说现在处处通电,夜里如同白昼,可能是鬼属阴间,他无处藏身啊。我问老贾:现在为什么没有狐仙了,他说现在人们捕杀野生动物厉害,小狐狸还没长大,就成某些人餐桌上的美味了,哪还有成精的机会?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这样吧,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权当我也聊斋了,别当真,供你一笑,你笑我也笑,哈哈。
(0)

相关推荐

  • 品对联悟人生

    品对联  悟人生 卢树仁 中国对联,浩如烟海.对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作为一种民俗和公务的需要,作为一种修身齐家陶冶情操的精神财富,饱含着上千年中华文明的哲理和智慧. 因为长期呆在农村,无聊之余偶尔也 ...

  • 人鬼情未了 || 马帮诗歌第79期

    墨脉 刊头题字:廊桥水落痕 编       委:墨脉 潜东篱 思豪 刘春志                   兰兮 萧郎 威力 人 鬼 情 未 了 <说聊斋>演唱:墨脉 常看欧美大片的朋 ...

  • 赵亮作品:新聊斋·鬼助

    新聊斋·鬼助 "白蛋好赶集,黑蛋好摸鱼".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到户之前,生产队的管理已经相对松散,每个村就有了那么几个赶集摸鱼的闲汉.同族出了五服的老寡汉学纯叔更是逢集必赶,芦村. ...

  • 聊斋志奇:猫女(作者 孟锦)

    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讲过猫女的故事,那些年和她住在一个胡同里,她家养的猫不能用几只来形容,我就加了个群字.不知道她姓什么,也没正经听大人怎么称呼她,又感觉她那么十分喜欢猫,我就称呼她猫太. 猫太个子不太 ...

  • 寂寞的聊斋(延安文学)(许国华)

    2021-02-04 07:29:56 延安文学 2021年1期 许国华 許国华,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扬子江诗刊><骏马>等. ...

  • 聊斋志趣之四:桃花劫(作者 李修运)

    杏花肚子大了,是公社副主任万同志种下的.万同志有家室,若声张出去,犯下蹂躏知青的罪名,将万复不劫.只得忍痛给杏花买了一辆自行车做安慰,并把她嫁给了钱学问. 钱学问,右派,在公社兽医站当兽医,满腹经纶, ...

  • 宁稼雨:《聊斋》手稿本传奇故事与价值(下)

    7 蒲文珊保护手稿的坎坎坷坷 蒲文珊继承手稿之后,也许并没有想到,手稿这份祖上遗物给他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无休止的灾难. 1931年春,时任奉天省图书馆馆长的袁金铠,从西丰县县长冯广民那里得知蒲文珊藏 ...

  • 宁稼雨:《聊斋》手稿本传奇故事与价值(上)

    稍有版本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手稿本是作者创作的原貌,版本价值一般来说是最高的.能够保留作者原作手稿,显然是研究该书原貌的最可靠依据.很多世界名著的原稿本都成为一些博物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如莎士比亚的& ...

  • 聊斋志趣:第一次焗油(作者 仝建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满头黑发中掺进了丝丝银针,开头不以为意,安慰自己说是少白头,但照镜子的次数多了,便发现那白发有增无减,大有燎原之势,这才知道所谓少白头之说,其实是自欺欺人.于是就有了去理发铺挽回青春 ...

  • 拍案惊奇:风水(作者 李玉华)

    H今年也有五十多岁了,三十多年前,他就是个小混混,确切的说他现在还是个混混.就是这三十多年之间,他混得人模狗样了.在这不大不小的千把口人的村子里,干起了村官.那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了.当时生产队已 ...

  • 《聊斋》姐妹篇|《鬼学全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之鬼学研究

    平安夜特别图书放送!祝大家平安夜快乐!圣诞节快乐! 这套书强烈推荐给喜欢中国鬼怪异闻传说的小伙伴,因为几乎所有研学过的有记载的有传说的中国民间鬼怪故事,这套书都有详细记载,而且作者对这些故事不仅是在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