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学它讲些什么?(摘录圆运动微课录音)
我们古中医学这个知识体系;古中医学它讲些什么?
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形成的很多的观念,是来自于我们从小长大形成的一些世界观。这些世界观,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比如说:有营养的东西,应不应该每天都去吃呢?
我们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有营养的就应该吃啊!
这个观念正确吗?
中医有一种思维模式,叫做“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庄稼要上肥料。这个肥料有营养吗?有营养。那么这“有营养”的肥料,能不能天天去上肥呢?很多人知道:不能上去肥,因为上了肥(天天去上肥的时候),这个庄稼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大家都会说:“哦,烧死了。”
庄稼营养过剩会“烧死”,它为什么会烧死呢?不是因为营养太多了,而是因为这些营养吸收不了,吸收不了的这个营养,不管是农家肥还是化肥,就会把土壤污染了、把水源污染了;把土壤、水源污染了之后,庄稼从土壤和水源里面吸收最基本的营养成分都吸收不到了,它会导致它营养缺乏而死掉——所谓的“烧死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回顾中医学里面讲的:我们得了感冒的时候——桂枝汤,忌生冷油滑。为什么要忌这些呢?就是因为这些有营养的东西,或者说是食物补充营养的东西,它有一些不容易消化的东西,在得病、尤其感冒的时候,对人体都是一种负担。
这种的负担,从现代科学、现代西方这个医学来看:感冒的时候,它这个气血呀(从我们中医来讲)它用来和疾病做斗争去了,那么血液循环呢,在消化系统就减少了,减少的时候,他自然就不想吃饭了。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的一个修复和调节。你强行让他吃上那么多的东西,他这个气血就跑到胃肠道去了,跑到胃肠道呢,他这个没有抗衡疾病的气血了,病就拖延下来、加重。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看,每一种疾病、大的病、重的病,他的饮食结构也要调整。当他的胃肠道的功能弱的时候、当他消化不了的时候、当他吸收不了的时候,那么这时候病人首先,你要让他饮食要有节制。
这个饮食有节呀,在整个的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间,要占到10%的疗效以上。而能够让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间,和你在这个观念上面沟通到位,那么你的疗效就已经提升10%了。
而这10%的疗效,是他自己的成绩、是他的功劳,不是医生的功劳。医生只是告诉他怎么样能好。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医疗是不能够把病治好的,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比如说:一个伤口(砍了一刀),西医可以给你缝合、可以给你包扎、可以给你消炎;中医可以给你活血、化瘀、止痛。但是这个伤口是中医让你长住的?还是西医让你长住的?都不是。是你自己长住的!那么我们的这些治疗,仅仅是让你创造了一个愈合的条件——这就是医疗的本质。
在西方医学创立之初,它是在教会。就是在人临终的时候,他们就是陪伴,就是在帮助病人;我们中医也有“医生治病不治命”。它都有一个“生、老、病、死”的规则在里边。我们只需要能够帮到他,这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所以我的师父也讲过一句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了病不去治,人的自我康复能力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医生水平。
中等医生水平啊!所以说我们不能够当中等医生的水平。你当了一个中等医生的水平,你真的就帮不上病人。为什么呢?因为你如果达不到50%的疗效的时候,你真的帮不到病人,很可能是起副作用,这就是“医误”。
所以在《伤寒论》里边有很多误治的治疗的方法,纠偏的方法。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医误)更多,它会把病给培养起来,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
师父常讲 “有很多的治疗是治标害本”!就是因为观念的不对。这些观念在古中医的学习中间,都要一个、一个地纠正过来。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间,我们要确立很多的观念,这些观念是正确的天、地、人的观念。用这些的观念传达给病人。
从饮食有节呀、起居有常啊、不妄作劳啊、恬淡虚无啊、精神内守啊......那么能让病人做到了这些,他自己就具备50%的疗效;也许全部做不到,只做到三分,那么我们的药物呢,也起到三分的疗效,三加三,60%的疗效,这个病就开始越来越好了。
关键是我们的三分疗效不能反了、不能偏了!那么就需要我们对疾病、对生命、对宇宙、对时间、对空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