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一生的,不是智商情商,而是心智模式
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3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林小白
来源: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中国并不缺少勤奋努力的人。
有人996,有人007,还有人同时做着好几份工作。
但是,哪怕我们这么努力了,仍旧没能变得有钱。我们每个月疲于还信用卡,我们仍旧没有实现超市自由,我们一个月努力赚的钱,甚至还比不上富人一小时赚的钱。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呢?
E.F.舒马赫说,是认知差异导致的。
舒马赫是英国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曾与凯恩斯和J.K.加尔布雷思共事,他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的最早提出者,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
1977年,舒马赫去世,在临终前五天,他把一摞手稿交给他的女儿,说道“我的人生之旅皆源于此。”
这摞手稿就是《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这本书的手稿。
《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是一部启发心智成长的著作,书中认为,我们能否追寻更充实的生活,激发内在才智和创造力,做出收获幸福的选择,取决四个认知层次的契合度——如何看自己、看他人、看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看世界。
这本书凝聚了舒马赫毕生的心血,它帮助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构建一座桥,让我们和世界的链接更为平坦,成为更好的自己。
史蒂芬·柯维更是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写下了大名鼎鼎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翻阅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生中一些看似无解的痛苦和烦恼,答案都在书中显现了。
现在,我们一起打开这本独特的书吧。
1
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时候是很辛苦的。
如果你大学刚毕业面临着找工作,如果你作为北漂初来乍到正要租房,如果你在职场上正遭遇了恶意竞争,此时的你,会感到十分无助。
我们看得到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似乎前几十年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没有一个能用得上。
这正中了作者舒马赫所说的,过去的知识被视为有趣的,偶尔也是令人振奋的,但对解决当前的问题而言,它们没有什么研究价值。
如果我们只学习学校教给我们的知识,我们就会遗漏掉人生中最微妙、最重要或者最有益的事物。
那在舒马赫看来,我们该学习什么呢?
舒马赫认为,相较富有功利主义的大多数知识,我们更需要学习哲学思想。因为我们只有明白世界的结构是分层次的,并了解它,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所遇到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一则小故事: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样?”
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水是个什么玩意?”
这个故事要表达的是: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往往是最难发现、最少谈论的。
正如我们总以为知识才是最有用的,其实,最少谈论的哲学,才是我们人生赖以生存的基础。
2
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有这么一个实验:有几个工作人员在医院冒充候诊病人,一个毫不知情的女生坐在他们中间。
铃声响起,工作人员都站起来,女生好奇地打量他们,并没有发问。第二声铃声响起,工作人员又站起来,这时女生显得手足无措。到第三声铃声,女生看到大家再一次站起来时,她也跟着站了起来。
事后采访的时候,她说:“当我看到大家都站起来,我觉得我必须跟他们一样。一旦我决定跟大家做一样的事,我就觉得自在多了。”
这个实验很真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能是那个女生。
但舒马赫确认为,身而为人,要善用独有的意志。
什么是人类独有的意志呢?
为了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舒马赫把整个世界分成了四个层次,分别是:无机物、植物、动物、还有人。
其中,植物与无机物的差距在于生命,动物与植物的差距在于意识,而人与动物的差距则是自我意识。
显然,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类拥有自我意识。如果我们不发挥自我意识,那就和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我们才要不断通过学习,改变心智模式,做出从心的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
人生苦短,请拒绝从众,为自己而战。
就像艺术家帕蒂・史密斯所言:
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
3
内在体验比外在体验更重要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中国三分之二的富豪活得不快乐。
无独有偶,马云也曾经说过: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我本来只是想成立一家小公司,没想到它变成了这么大的企业。我最快乐的日子,是拿91元工资的时候。”
为什么会存在金钱越多、幸福感反而不如当初的情况呢?
舒马赫说,这是因为我们在多数时间里都生活在某种被动境地。哪怕是富豪也是如此。
我们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东西吸引,在被动境地随波逐流,我们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执行那些已经存入我们机器内部的程序。
对于这种被外部力量推动向前的感受,我们容易觉得很无助。
舒马赫认为,想要化解这一问题,保持幸福感,我们就需要完成“内心的旅程”。
内心的旅程,其实就是让我们有意地引导注意力。不让注意力被动地被外物俘获,始终保持一种内在的投入,任何对于未知的投入。
所以,我们可以去冥想、去练瑜伽,用这样的方式,尝试对头脑当中的想法进行控制。
如果不限控制一个人头脑中的想法,是不可能控制环境的。我尝试过冥想,它确实会让人有种对注意力的掌控感,感受着一呼一吸,专注于当下,内省自我。
学着去主动生活吧,而不是被动生活。
4
不要为他人而活,但要以他人为镜
如果你打开社会新闻,便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些家长里短的纠纷里,最多出现的便是责怪。婆婆责怪儿媳妇儿,妻子责怪丈夫,孩子责怪父母……
大概是人性使然,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他人身上的不是,而忽略了自己的。
舒马赫说,一个良好的心智模式,是需要抽离自身的处境,从和他人的关系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貌。
也就是说,在于你我之外,并没有他人,我们怎样,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就像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
在舒马赫看来,把他人当作镜子是借以获得认知的最佳方法。
因此,想要开启正确的心智模式,我们需要观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困惑和难处,做到设身处地。
在观察他人的过程中,多问为什么,并更多地培养同理心,去理解他人,而不是妄自评议、责怪、驳斥。
我们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等于是发掘自己。去了解对方的感觉、想法,我们才能更了解自己。
我们太容易把注意力转向研究其他人的错误,而不是自己的错误。
但实际上,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我们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正如《旧唐书·魏征传》里写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5
不论何时,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
“我没得选择”这句话,我们会在很多地方看到。
考试失利去了一般的大学读书,郁郁寡欢、得过且过;
待在月薪只有3000元的公司里,叫着工资太低;
住在离公司20公里的郊区,吐槽通勤时间太长……
而如果问起来为什么不改变现状呢?多半会听到一句“我没得选择”。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舒马赫看来,人类特有的禀赋是能驾驭自我意识,并且基于这些意识做出选择。也就是说,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谁都不会成为受害者。
生而为人,不能只把自己所经历的简单相加,还要对这些经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深入反思。
这让我想到了一则故事:二战时,纳粹集中营里关着很多犹太人,每天都有很多犹太人被拉出去行刑。其中有一些人在行刑前,会转过身来,对着要行刑的纳粹士兵说:“孩子,我选择原谅你,因为你并不清楚你在做什么。”然后死去。
从结果上看,这些选择原谅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死去了。但其实,他们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做选择。
你瞧,连在纳税集中营里的人都能选择,何况是你。
所以,不要把自己糟糕的境遇归咎于他人或外界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发挥内在才智和创造力,才是面对生活挑战的最好方式。
稻盛和夫说:人生是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
如果你选择让自己以默认方式活在这个世上,那么你恰恰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他人,交给了环境。
只有你展开内心旅程,有意识地去思考,有选择地去行动,幸福才会如期而至。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性格,不是能力,而是心智。心智才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关键因素。
人生何处不道场,每个人都是岁月的行者。
▍今日互动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你做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