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石岛·大鱼岛的夏天
书接上文,这回咱们聊聊荣成另一个秘境消夏胜地——石岛。
石岛位于胶东半岛东南,因“背山靠海,遍地皆石”而得名。石岛镇形成于明末清初,历经300多年,一直是胶东半岛东部的重要码头。1945年石岛建立特区,1946年升级为石岛市,是解放初期山东省十五个市级建制之一,1956年划归荣成县。如今的石岛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渔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石岛新港,海草房、石头楼和新鲜海味是石岛的旅游名片。
河蚌绘·石岛景点手绘图
景点:
石头楼、石岛港、天后宫、槎山、赤山、大鱼岛、镆铘岛灯塔、南洼村海草房
石头楼·来自于石头的记忆
石头楼是石岛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从石岛得名之日,石头楼就伴随着这个海滨小镇一同成长,成为最直观的地名注脚。这些石头楼矮的两层,高的四五层,建造材料都来自附近山上,著名的“石岛红”大理石就出自这里。
石岛现存最早的石头楼是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的天后宫,这是一座三进的庙堂式建筑,座北朝南,墙壁都由石块砌成,如今依然矗立在城区中心。
天后宫在我国沿海地区极为常见,供奉的是北宋年间福建莆田女子林默,28岁时林默在一次海上救援中不幸遇难,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将她尊为海神娘娘,庇护一方。
石岛天后宫的山门和后罩楼都为石砌,是石岛现存最早的石头楼建筑。
清代中后期,随着石岛的开埠,码头逐渐繁荣,一些富户的石头小楼也在众多的民房中拔地而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石岛石头楼的建设高潮,建造石头楼的大都是一些机关单位、百货中心、职工宿舍等。由于当地石头价格便宜,从附近山上可以就地取材,既可以节约成本,又独具特色。
大鱼岛石头楼,原为渔场宿舍和办公楼,现在改成家家悦超市。
大鱼岛村石头楼,两栋楼造型基本相同,山字立面为七十年代经典款。
当年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加固型的小推车,一辆能推一千多斤,因为用材多,一些路途较远的村庄也有用牛车、马车将石头运到石岛。那时没有塔吊,建楼全凭人工搬运。每块石头最少也有100多斤,工匠们就是凭着力气一层层将石块垒砌起来。
永安北路石头楼,原为石岛陆军办公楼,气势雄伟,体量庞大,如今改为如家酒店。
建石头楼要用那种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的石头,一般长度在50厘米左右,宽度30厘米左右,厚度在10厘米左右,特殊要求的石块一般用来做台阶、门窗横档,这类石块长度一般都在1.5米至2米之间。那些无规则、无棱角的石头,被称为“乱石”,用来砌地基。
永安南路二层石头楼,原为石岛卫生院,现改作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
石头不像砖那样有统一的规格尺寸,大小不一的石头在施工中很容易引起偏差。工匠们总是事先预算出每个楼垛所用的石块数,然后用木尺量出石块的长度,用瓦锤对石块进行打磨,保证了每个楼垛每排石块都是一样多,大小近似,显得美观规范。垒砌楼房时,每块石头都要砌得横平竖直,每层石块都要与底下一层错开。每栋楼的砌筑风格不尽相同,有石块一字横摆的,有石块横摆几块再纵摆一块的……各种风格垒起的楼房外观也代表了那个年代流行的建筑样式。
黄海中路石头楼,原为荣成市水产局办公大楼,如今闲置,门前改作停车场。
这种外观没有任何雕饰的石头楼,因为墙体厚重,楼内冬暖夏凉,很受人们喜爱。不过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实心砖广泛采用后,石头楼的建筑热潮消退了。好在石头建筑坚固耐用,维护简单,几百年都不会坏,且不宜拆除。如今石岛共有石头楼近20栋,遍布在中心城区,这些楼单体巨大,形成了当地的独特景观。
石岛新华书店石头楼,造型较为原始,南侧二层,北侧一层,如今改作旅馆。
石岛港·《建国方略》中的东方大港
石岛港始建于隋唐时期,当时是唐朝与日本、朝鲜交往的重要口岸,贸易、文化往来频繁。清康熙年间(1644年)当地人于石岛建商港、渔港。乾隆元年(1736年),石岛港开埠,同年建成91米和70米两座石砌码头。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两次提到石岛港的规划,将其与上海、广州并列为中国东方三大港口。
上世纪二十年代,石岛老照片。
抗日战争期,石岛港是海外援助物资到达后卸货的重要据点,其间中国军队修建了盐业专用码头,改建了原有码头,并以此为基础在山东半岛设立了小型兵工厂和军用物资工厂,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夕阳下的石岛渔港。
1972年,国家投资扩建石岛渔港,至1976年建成码头长1047米,共设泊位42个,可以同时靠泊185马力以上渔船90余条,渔港水域1300万平方米,可供1000条船舶锚泊避风,石岛因此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渔港。
上世纪七十年代,石岛渔港扩建后,第一次停靠万吨货轮。
石岛新港建于1999年,2001年8月获批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新港陆域面积50万平方米,码头沿线总长3950米,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年设计吞吐能力2000万吨。孙总理当年的《建国方略》在一百年后终成现实。
在海边钓鱼的当地群众,远处是2001年修建的石岛新港。
石岛渔港是北方最大的渔业港口,渔船靠岸后,海产直接装车运走,附近的海鸥也经常会来捡漏。
大鱼岛村依山傍海,是我国最大的自然渔村,也是我国渔村风貌最突出的地方,早期的海草房及渔村部分旧貌保留完整。早在六十年代,大鱼岛人耕海牧鱼,艰苦奋斗,在全国树起“海上大寨”、“海上明珠”的牌子,有“中华第一渔村”的美誉。
九顶铁槎山·海畔仙山和玉阳神石
槎山是石岛历史上著名的修仙圣地,位于石岛西十五公里,主峰清凉顶海拔539米,山海相映,气象万千。“槎“字在古代作“筏”字解,是“船”的意思。每年春、夏、秋三季海上多雾,云气缭绕,袅袅浮动。从海上远望槎山,若一叶扁舟,时隐时现,飘摇海上,古人云:“山如海上槎”,故名槎山。
槎山因靠近海边,长年云雾缭绕,自带仙气。
又因槎山有群峰连九顶,九顶各有名称,分别为:桌子顶、狼虎顶、龙井顶、红花顶、大刀顶、香炉顶、凤凰顶、茶叶顶、清凉顶,满山巨石嶙峋,其色如铁,当地人俗称“九顶铁槎山”。
因为地质的关系,槎山上这种纯天然、半人工的洞穴比比皆是。
位于槎山山腰处的增幅延寿宫,始建于金代,一直香火不绝。
凭借着漫山的云雾和仙气,槎山成为了全真派道教的重要发祥地。金大定年间,王重阳东来授徒,创立道教全真教,牟平人王处一于昆嵛山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演习道法,创立了全真教昆山派。
王处一(1142—1217),号玉阳,金大定八年(1168年)师从王重阳,先前隐居昆嵛山烟霞洞,后独去铁槎山云光洞结庵,苦心修炼9年,人称“铁脚仙人”,对足疗事业作出了贡献。
王处一出名后,昆嵛山引来了众多慕名学道的人,渐渐游人如织,王处一不堪其扰,于是迁往槎山清凉顶开凿了云光洞,闭门修炼。
槎山云光洞,王处一当年就在这里修炼。
话说玉处一初到槎山,见当地海风凌厉,渔民多有湿寒之症,便用附近的海泥混合了几种海藻晒干后制成泥饼。每当渔民身体出现疼痛时,用泥饼蘸水在患处即可止痛,当地人称“玉阳神石”。如今还有贩卖这种“玉阳神石”的,这其实就是搓脚石,人们很多喜闻乐见的养生方法都来自于道家的修炼。
传说中的玉阳神石,搓脚利器。
镆铘岛·风浪中的一把利剑
镆铘岛因形似上古神器——镆铘宝剑而得名,岛的西头为剑柄,东头为剑尖,直指黄海,而著名的镆铘岛灯塔就矗立在这把宝剑的刃尖之上。
远望镆铘岛。
镆铘岛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5平方公里,镆铘岛长6公里,最宽处1500米,最窄处300米。岛上耕地很少,居民主要以渔业为主,过着耕海牧渔的神仙生活。
镆铘岛灯塔始建于1883年,1929年时更换上当时中国最大的气压雾笛。解放战争时期,灯塔遭毁,后于1950年重建,主要作用是为成山头至青岛港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务。
镆铘岛渔家村落主要以海草房为主,其中吕家村、后海崖、岛西庄、南洼村的海草房保存较好,其中南洼村为收藏家马未都的祖籍,前几年马大学问回乡省亲,还给南洼村题写了村名。我们前几期详细介绍了海草房,这里就不多说了。
岛西庄海草房。
南洼村海草房。
在抗战时期,日本人在黄海附近布置了水雷封锁线,其中有一颗水雷随着洋流漂到镆铘岛岸边。当地老百姓不认识这个东西,以为是个大铁球,于是村民们都来围观,有人爬上去用锤子试着敲了一下,结果炸了,死了好多人。马未都的叔叔也被炸去世,经此灾祸,他父亲痛弟心切,毅然出岛参军,后来随着部队落户在北京。
镆铘岛上宁静的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