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组一线教师的科研困惑:
1.一线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条件才能搞科研?
2.如何选择有效课题?不知道什么样的选题是有价值的?
3.什么是课题,如何从自己所任教的科目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如何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成课题?
4.工作中出现问题,想当成课题,怎么进行?基于学科教学如何寻找一个切入口,既能有效体现学科问题,又能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5.我是一线教师,经常想做课题,可是我没有时间啊?
6.一部分老师没有开展过课题研究,不知道怎样开展课题研究,不了解课题研究流程?
7.因为平时我们在学校时工作比较繁忙,时间、经验和研究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课题研究工作比较草率,效果也不明显,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8.课题组成员都比较年轻,课题开展不知从哪里下手?
9.做课题觉得遥不可及,很复杂,不知道怎么做?
10.在幼儿园中,时间、经验及研究能力的限制,怎样开展课题研究更为有效?有没有好的方法、经验可以传授。
……
上述这些困惑,是与众多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提出来的科研“疑难杂症”。我们发现,大部分一线教师的科研困惑,主要包括科研理念、科研技能、科研方法以及科研行动等诸多方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科研技能、科研方法、科研行动等方面相对比较容易掌握,而科研理念的转变却十分困难。而科研理念出现滞后或偏差,恰恰又影响了科研技能、科研方法的掌握,也极大制约了一线教师的科研行动。
由此可见,中小学一线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势在必行。我们认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应知晓这样六大科研理念:
理念之一: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原点。
李镇西认为:“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李老师的这句话,揭示了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本质:问题即课题。也就是说,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是显然不同于专家或学者们的科研方式,而是有着自己的一种特殊科研范式,即基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是一种“草根式”的研究行为。显然,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出发点和起始点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行为。值得说明的是,日常教育教学问题是真实的问题,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不是虚构或者想象的问题,更不是虚假问题或者是“无病呻吟”。没有问题的课题,是假课题;没有问题的研究,也是假研究。
“我刚刚上班,能不能做科研?”“我的教育理论不足,能不能做课题?”“科研?那不是专家的事情吗?”……类似于这类一线教师的科研困惑,把部分一线教师挡在了研究之外。显然,这些科研困惑带着一种明显的专家或学者科研思维。事实上,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们的科研,而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问题的研究行为。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最缺少的恰恰不是问题,也不是实践对象,更不是实践场所,这些要素都将成为一线教师开展科研的最佳平台,因此每一名一线教师都可以成为研究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某些相关科研部门对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总是以职称或年龄限制,这显然是对中小学教师科研方式的一种认知偏差。
对于每一项课题研究工作而言,从选题、到研究、到结项,一般都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研究过程,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或多年。因此,如果课题没有了研究过程,那么也就谈不上是课题研究工作了。某些一线教师“两头紧、中间松”的课题研究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虚假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当然,这个实践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反复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因此,课题研究应扎根过程,重在实践。
作为一线教师而言,其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遭遇困难、碰到难题和克服艰难险阻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行为,是来自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课题研究行为就是教育的本身。正如李镇西所说:“课题研究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需要,或者它就是教育本身。”显然,我们一线教师进行的科研行为,不是在做一件与教育教学工作毫不相干的事情,而是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休戚相关,融为一体。
魏书生认为:“分析研究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历和他们的成果,人们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仔细分析我们身边的名师或骨干教师,我们会惊人的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特质,即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善于研究。观察、思考和研究,本质上来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事实上,观察、思考和研究一旦成为一线教师的常态化工作方式,就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最有力的一种内驱力。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有很多条,但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近的那条路。因此,教师的研究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一个过程。
专家这个称呼,似乎与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但事实上,中小学一线教师通过做科研,也一样可以成为令人艳羡的专家。那么,怎样做才可能成为专家呢?我们认为,一线教师在某一个教学领域开展持续性、深入性的科研行为,才有成为专家的可能性。我们经常这样说:课题研究“只有结项,没有结束”。其本质就是建议我们一线教师针对某一个问题开展持续性和深入性地研究工作:一方面是把上一年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下一个课题研究的起点,周而复始进行研究工作;一方面是把一个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周期拉长,坚持3-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样一来,在这个课题研究领域你就会比其它教师遇到更多的难题、解决更多的问题,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有形成果,最终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学专家。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说:“每个人都是‘庶民教育家’”。
俗话说得好:“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思维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由此可见,人的理念和思维是最根本性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了人的理念和思维,那么才能够解决好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不言而喻,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其科研理念决定了其科研行为,也决定其对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的掌握程度。那么,我们上述提到的一线教师应知晓的六大科研理念,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科研“行动指南”,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科研“动力源泉”。
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进修提高,首先就意味着教师今天对某一教育真理的看法已经不同于昨天。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好像是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他的成长和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